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閱讀與欣賞 介紹王維詩《欒家瀨》、《竹里館》、《辛夷塢》

閱讀與欣賞 介紹王維詩《欒家瀨》、《竹里館》、《辛夷塢》

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本文來源於:古詩文賞析gswsx.cn

撰稿 | 劉揚忠播講 | 肖玉

本專欄音頻資源來源於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曾經非常知名的欄目《閱讀與欣賞》。暫時沒有與音頻對應的文字資源,以下文字,僅為大家欣賞和理解提供參考。

欒家瀨

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溜瀉。

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

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譯文

欒家瀨譯文

山谷中的溪水蜿蜒曲折,深淺變化莫測。有時出現深潭,有時出現湍急流水。流水雖然湍急,但游魚歷歷可數,鷺鷥常在這裡覓食。正當鷺鷥全神貫注地等候食物的時候,急流與堅石相擊,濺起的水珠像小石子似的擊在鷺鷥身上,嚇得它展翅驚飛。當它明白過來這是一場虛驚之後,便又安詳地飛了下來,落在原處。

竹里館譯文

獨自閑坐幽靜竹林,時而彈琴時而長嘯。

密林之中何人知曉我在這裡?只有一輪明月靜靜與我相伴。

辛夷塢譯文

枝條最頂端的木芙蓉花,在山中綻放鮮紅的花萼。

澗口一片寂靜杳無人跡,紛紛揚揚獨自開了又落。

注釋

欒家瀨注釋

瀨:石沙灘上流水湍急處。

颯颯:風雨的聲音。

石溜:石上急流

竹里館注釋

竹里館:輞川別墅勝景之一,房屋周圍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嘯(xiào):嘬口發出長而清脆的聲音,類似於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與「獨坐」相應,意思是說,左右無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來相照。

長嘯:撮口而呼,這裡指吟詠、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來抒發感情。魏晉名士稱吹口哨為嘯。

辛夷塢注釋

辛夷塢(wù):輞川地名,因盛產辛夷花而得名,今陝西省藍田縣內。塢:周圍高而中央低的谷地。

木末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落葉喬木。其花初出時尖如筆椎,故又稱木筆,因其初春開花,又名應春花。花有紫白二色,大如蓮花。白色者名玉蘭。紫者六瓣,瓣短闊,其色與形似蓮花,蓮花亦稱芙蓉。辛夷花開在枝頭,故以「木末芙蓉花」借指。木末:樹梢,枝頭。芙蓉花:此指辛夷花,因芙蓉花與辛夷花形相似,花色相近。

萼(è):花萼,花的組成部分之,由若干片狀物組成,包在花瓣外面,花開時托著花瓣。

澗(jiàn)戶:一說指澗邊人家;一說山澗兩崖相向,狀如門戶。

且:又。

賞析

欒家瀨賞析

古希臘詩人西摩尼德斯曾說:「畫是無聲的詩,詩是有聲的畫。」這話用來評價王維的這首《欒家瀨》實在是再恰切不過的了——此詩中不僅氤氳著恬靜淡雅的畫面美、流淌著空靈清幽的旋律美,文字的背後還洋溢著精妙的含蓄美,讓人讀來,直如欣賞一首精妙的音樂一般。

青山不墨千秋畫

古代能詩善畫者不少,獨王維「文章冠世,畫絕古今」(宋韓拙《山水純全集》),所以與之同時代的殷璠說他「詩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筆成繪」(《河嶽英靈集》)也談及了他的詩富有畫意。的確,他能以繪畫之理通於詩。他詩中的畫境、畫中的詩境,構成了他藝術觀照中獨特的審美意趣,詩中多體現的是清靈俊雅的畫境,極具氣韻生動之美,從中表現出了對生命的樸素的愛憐。這首小詩就勾勒出了這麼一副流動的畫面:

細雨如煙,彷彿一掛遠天的門帘;秋風含情,纖指不時地輕輕一掀。那漲水的溪谷便也有時閃出一汪幽潭,有時閃出一處淺瀨。石上的流水明凈如絹,輕快地流動著,還不時地打著漩,尤其在曲折處,還不時地有潔白的浪花飛濺,以至於那潛心專註於覓食的白鷺誤以為是飛來的石子而嚇得「撲棱」一聲展開翅膀,飛成一朵生動的白蓮,當它明白過來時,便又安然地把腳靜靜地探入溪間,於是,這裡的一切又復歸於曾經的靜謐、悠然……

其實,文字的背後還有一幅虛寫的畫面:面對這一切,詩人聲色不動,只是默默地注視眼前的一切,心靈一會兒隨濺濺溪水而輕快地流動,一會兒隨著白鷺而飛旋……此時此刻,詩人簡直早已幻化成了一溪秋水、一縷秋雨、一隻白鷺,正以自然神韻、勃勃生機展示自己著的風姿,引動我們心靈的翅膀,翻飛在自然詩海的天空。實有莊周夢蝶之妙,早已不知了何為王維、何為自然……這裡,不復再有人與物的界限,詩人不言志,也不抒情;不言我,也不託物。詩人在這樣靜默自然的觀照中見真見性,濾去塵雜,還歸於對生命個體本質和本相的最直接了解和領會。難怪明代顧璘所以對此評價說:「此景常在,人多不觀,唯幽人識得。」

所以有此境者,是因為「無塵垢」,那玲瓏的秋雨已盪盡了空中的塵埃,事實上也是因為作者的心中沒有塵埃,沒有雜念,是以能夠有這麼淡雅的水墨山水畫呈現在讀者的面前,當然,也在於作者行文時注意了:

講究畫圖結構:詩中羅列了秋雨、石溜、跳波、白鷺等事物,看上去似乎有點散亂無章,但在第四句中著一「驚」字,畫面頓時靈動起來了,也就富有了氣韻和生氣,從而形成了一幅以「欒家瀨」為畫布的生動而和諧的完美畫面。

講究虛實並用:乍一看,詩中除了一個單調的「白」字外便再也沒有一個色彩詞,其實,這正是詩人的巧妙之處,因為詩里物象暗中卻含有色彩,比如雨中淺淺的秋溪當屬暗綠、溪中石當屬青黛、濺飛的浪花當屬淡白、覓食的鷺鷥當屬潔白。單從色彩的角度來講,「白」是實寫,其餘皆虛寫,在這樣虛實的交融中,暗色調與明色調的場景統攝在那細細的秋雨里,那該是一種怎樣的迷濛動人的情景呀。

講究動靜結合:王維極善於在詩中營造流動的畫面,但其畫面最突出的特點便是以動托靜,利用動態來傳達一種靜態美,此詩前三句,事實上全是為烘托「白鷺驚復下」而展開的環境描寫。白鷺受驚——飛起——「復下」,這是全詩形象的主體,詩人著意描寫的也就是這場虛驚。詩人巧妙地以靜謐中有驚擾、驚擾襯靜謐的藝術手法,通過「白鷺」的虛驚這一「動」來反襯欒家瀨的幽靜和安寧,使意境顯得愈發幽致。

綠水無弦萬古彈

王維在音樂上也樣有著極高的造詣,因此比一般詩人更能精確地感受到和把握住自然界神奇的音響,並將其表現出來,所以他詩里所營造的畫面中常帶有萬籟的輕吟低唱,給人以寧靜、凄冷或愉悅的情感體驗,即音韻美。

詩中細微的風雨聲、湍急的水流聲無疑給人一種空幽的抒情小夜曲般的美,而那飛濺的浪花、驚起的白鷺則增添了幾個協和音符、破了它的單調,這樣的畫外之音,無疑會把讀者帶進一個空靈澄澈的清幽之境,不僅如此,作者在詞語的運用上也講究著音韻的和諧呢:「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溜瀉」中,疊聲詞「颯颯」、「淺淺」(讀jiān,水流急的樣子)本身就很富有音聲律動之美,而且上句中「颯」為去聲,「中」為平聲,聲調由高放而低斂,正與飄忽的秋雨自天上飄飄洒洒而來之狀相合,下句則以牙音、齒音為主,「流」字為舌音,發音由細碎到圓轉,自然會令人聯想起泉流的潺潺聲。「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既不用象聲詞摹擬聲音,也不用動詞、形容詞等點明景物發出了聲音,而是有意藏聲於物象中,卻讓我們於文字的背後隱隱感覺到了浪花的飛濺聲、白鷺的振翅聲,這樣,把視覺感受與聽覺感受溝通起來,使音響與景色和諧融合,實在不失為「有聲畫」,讀來果真「如上林春曉,芳林微烘,百轉流鶯,宮商迭奏」(《史鑒類編》)。也正是在這些聲響中傳達了詩人淡遠的情志,所謂「詩如鼓琴,聲聲見心」(袁枚《閑情偶寄》),也正是這遠離塵囂的天籟清音,觸動了這位敏感詩人內心的高山流水之志,於是發而為詩。

文字背後見性情

王維的山水詩在含蓄方面可謂發揮到了極致,欲吐而不露,欲彰而暗隱,讓讀者於留白處會心,感受其內在的意蘊、文字背後的情致。這首《欒家瀨》的含蓄美就表現在:

虛實含蓄:此詩和詩人其他的山水田園詩一樣,也是多在虛處(寫景)著筆,讓人們從虛的意象里張開想像的翅膀,去尋覓詩中含隱的實的事物(情感)。這裡寫景是虛,詩人喜愛這裡的幽境是實,但字裡行間「喜愛」(實)二字隻字未提,卻含蓄地藏於美景之中。尤其是「跳波自相濺」中的一個「自」字,又特別提醒我們,這一切生動的變化,並非人為的安排,而是大自然這個生命世界的自在自為,一切都是自在的自然,這又是借實——「跳波」「相濺」來寫虛——自在之心。

跳躍含蓄:王維其實也是「蒙太奇」手法運用的高手,此詩里即可見一斑,他由空中的細雨,到溪澗的湍流、覓食的白鷺,再到白鷺受驚——飛起——「復下」這幾個空間位置的跳躍,真可謂一躍一景,尺幅萬里,帶給讀者不盡的聯想和再創造空間,實有「草蛇灰線,在千里之外」(脂硯齋語)之妙。

結句含蓄:王維的山水詩,在「繪畫」之後,往往以意蘊深遠的句子作結,從而使得全詩境界頓出。此詩即通過「白鷺驚復下」的一場虛驚來反襯欒家瀨的安寧和靜穆,說明這裡沒有任何潛在的威脅,可以過無憂無慮的寧靜生活,暗中也道出了這正是詩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全詩沒有華麗的字眼,因而詩中始終瀰漫著一種淡雅之氣。讓人感覺作者在這與繁華無關的世界裡,詩意地棲居著,淡淡地品味著人生,也正是詩人淡泊到了極致的情感自然流露,讓人讀來也覺得霎時心靈中呈現出虛靜澄明之貌,彷彿濾去了煙火之氣,進入閑散自如的狀態,誠如胡應麟在《詩藪》中所言「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

竹里館賞析

此詩收錄於《王右丞集箋注》,為《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詩寫山林幽居情趣,屬閑情偶寄。

這首小詩總共四句。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詩眼,也很難說哪一句是警策。且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於以自然平淡的筆調,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靜人寂融情景為一體,蘊含著一種特殊的美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以彈琴長嘯,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以明月的光影,反襯深林的昏暗,表面看來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其實卻是獨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筆。

這首詩表現了一種清靜安詳的境界。前兩句寫詩人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邊彈著琴弦,一邊又發出長長的嘯聲。其實,不論「彈琴」還是「長嘯」,都體現出詩人高雅閑淡、超拔脫俗的氣質,而這卻是不容易引起別人共鳴的。所以後兩句說:「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意思是說,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並不為此感到孤獨,因為那一輪皎潔的月亮還在時時照耀自己。這裡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把傾灑著銀輝的一輪明月當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顯示出詩人新穎而獨到的想像力。全詩的格調幽靜閑遠,彷彿詩人的心境與自然的景緻全部融為一體了。

詩中寫到景物,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對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個「明」字來形容其皎潔,並無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慣用的陳詞。至於第一句的「篁」與第三句的「林」,其實是一回事,是重複寫詩人置身其間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兩字,不過說明其既非庾信《小園賦》所說的「三竿兩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驛叢竹》詩所說的「檐下疏篁十二莖」,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這裡,象是隨意寫出了眼前景物,沒有費什麼氣力去刻畫和塗飾。

詩中寫人物活動,也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獨坐、彈琴、長嘯」。對人物,既沒有描繪其彈奏舒嘯之狀,也沒有表達其喜怒哀樂之情;對琴音與嘯聲,更沒有花任何筆墨寫出其音調與聲情。表面看來,四句詩的用字造語都是平平無奇的。但四句詩合起來,卻妙諦自成,境界自出,蘊含著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作為王維《輞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處在於其所顯示的是那樣一個令人自然而然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勝,而從整體見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領略和欣賞它的美,也應當遺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僅如施補華所說,給人以「清幽絕俗」(《峴佣說詩》)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凈,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是如此安閑自得,塵慮皆空,外景與內情是抿合無間、融為一體的。而在語言上則從自然中見至味、從平淡中見高韻。它的以自然、平淡為特徵的風格美又與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輔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見,詩的意境的形成,全賴人物心性和所寫景物的內在素質相一致,而不必藉助於外在的色相。因此,詩人在我與物會、情與景合之際,就可以如司空圖《詩品·自然篇》中所說,「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進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鈞」的藝術天地。當然,這裡說「俯拾即是」,並不是說詩人在取材上就一無選擇,信手拈來;這裡說「著手成春」,也不是說詩人在握管時就一無安排,信筆所之。詩中描寫周圍景色,選擇了竹林與明月,是取其與所要顯示的那一清幽澄凈的環境原本一致;詩中抒寫自我情懷,選擇了彈琴與長嘯,則取其與所要表現的那一清幽澄凈的心境互為表裡。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寫此景,寫此事,自有其醞釀成熟的詩思。更從全詩的組合看,詩人在寫月夜幽林的同時,又寫了彈琴、長嘯,則是以聲響托出靜境。至於詩的末句寫到月來照,不僅與上句的「人不知」有對照之妙,也起了點破暗夜的作用。這些音響與寂靜以及光影明暗的襯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運用其間的。

辛夷塢賞析

辛夷塢,藍田輞川(今陝西省藍田縣內)風景勝地,王維輞川別業(別墅)附近。塢,四面高、中部低的小塊地方。

這首《辛夷塢》是王維《輞川集》詩二十首之第十八首。這組詩全是五絕,猶如一幅幅精美的繪畫小品,從多方面描繪了輞川一帶的風物。作者很善於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美,不僅以細緻的筆墨寫出景物的鮮明形象,而且往往從景物中寫出一種環境氣氛和精神氣質。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木末,指樹杪。辛夷花不同於梅花、桃花之類。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條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筆,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準確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時,很象荷花箭,花瓣的顏色也近似荷花。裴迪《輞川集》和詩有「況有辛夷花,色與芙蓉亂」的句子,可用來作為註腳。詩的前兩句著重寫花的「發」。當春天來到人間,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動下,欣欣然地綻開神秘的蓓蕾,是那樣燦爛,好似雲蒸霞蔚,顯示著一派春光。詩的後兩句寫花的「落」。這山中的紅萼,點綴著寂寞的澗戶,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後紛紛揚揚地向人間灑下片片落英,了結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詩,在描繪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時,又寫出了一種落寞的景況和環境。

王維寫輞川詩時是在晚年,即安史之亂以前。自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張九齡罷知政事,李林甫一派反動勢力上台,朝政黑暗,社會矛盾日趨尖銳。王維雖然在朝,他傾向於張九齡的開明政治,對現實十分不滿而又無能為力,內心矛盾,產生退隱歸田的思想而又戀於祿位。他於是先後在長安附近的終南山和輞川建立別墅,過著亦仕亦隱的生活。

輞川詩以田園山水為題材,描繪自然優美的景色,表現幽靜的境界,但其中也有一些寄慨,透露了作者內心的苦悶。如:「來者復為誰,空悲昔人有」(《孟城坳》),「上下華子岡,惆悵情何極」(《華子岡》)。特別是緊接《辛夷塢》之後的《漆園》的「偶寄一微官,婆娑數株樹」就更為感傷了。《世說新語》第二十八:「桓玄敗後,殷仲文還為大司馬咨議,意似二三,非復往日。大司馬府聽(廳)前,有一老槐,甚扶疏。殷因月朔,與眾在聽(廳),視槐良久,嘆曰:『槐樹婆娑,復無生意』」。王維暗用此事,表達其政治上的苦悶和內心的矛盾。這首《辛夷塢》與《漆園》詩意互有聯繫,它是以花在無人的山澗自開自落的可悲命運,寄託自己才能被壓抑埋沒的感傷情緒,有一定現實意義。全詩用比的手法,有優美生動的形象和樂府民歌的韻味,詩意極其含蓄。宋人方回認為此詩是輞川詩中的佳篇,「有一唱三嘆不可窮之妙」(《瀛奎律髓》)。我想,其妙不在「幽極」,應在它的精巧寓意。

參考資料:

1、黃念然.中國古典詩詞名篇選注集評: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08:168-169

2、陶文鵬.王維詩歌賞析.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1:137-138

3、劉麗君.唐詩三百首.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7:293

4、陳邦炎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79-181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文賞析 的精彩文章:

詩人留給子女的七首經典詩詞,句句蘊藏大智慧!
閱讀與欣賞 介紹歐陽修散文《賣油翁》

TAG:古詩文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