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沒有美蘇中國也能獨自戰勝日本
原標題: 二戰沒有美蘇中國也能獨自戰勝日本
經常看到一些人說抗戰時期要不是有美蘇參戰,中國早就成為大日本帝國的一個區了。他們的論據主要有兩點,一是前期日本打中國的時候壓根沒有出力,僅僅是用一個手指頭摁著中國而已。二是後期的時候日本愚蠢的招惹了美國,最後也是因為美國的原子彈投降的。那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兩點。
一:抗戰前期日本打中國根本沒出力?
二戰前期,日軍在中國戰場的數量為關東軍73萬,中國派遣軍62萬,合計135萬(算上偽軍大概200萬);投降時關東軍68萬,中國派遣軍105萬,合計173萬(加上汪精衛的偽軍和溥儀的偽滿洲國軍隊大概300萬)。而1937-1945年日本國內累計動員900萬人,開戰時總數200多萬,投降時現役部隊788萬人。也就是說日本軍隊總數投降時只有大概20%在中國戰場而已,即使是抗戰初期也沒有投入超過總數的70%,沒有出全力不是理所當然嗎?
但戰爭不是這麼算的,首先不是國家有多少適齡參軍的人就等於能動員多少士兵,如果是這樣算的話二戰中國軍隊數量就該理所當然的第一才是。但二戰德國不過6700萬人卻動員了1700萬軍隊(要扣除150萬僕從國軍隊),蘇聯更可怕1.6億人口動員了將近3440萬軍隊,最高現役部隊達到1280萬。美國1.45億人口動員兵力2000萬,參戰部隊1250萬。實際上一個國家能動員的軍隊數量不僅僅要看軍隊適齡人數,更重要的是國家的組織動員能力以及工業生產能力。日本7100萬人口比德國高得多,但實際動員能力不足德國的一半。
其次,能動員的軍隊數量和能部署在前線作戰的能力又是不一樣的,這裡第1要看作戰地區和本土動員地區的距離。2是要看作戰地區的地形地貌。3自身工業生產能力、財政能力的限制。4後勤補給運輸能力。
二戰日本雖然在東北和朝鮮有許多資源的生產能力補充,但絕大部分物資依然要在本土生產。而中國國土遼闊、地形複雜,從南至北從東到西都超過4000公里,這麼長的補給線絕對不像東南亞的國家或者島國一樣距離海洋縱深不超過1000公里,而船隻運輸的效率是最高的,所以日軍在東南亞和我國沿海能集結數百萬軍隊,但要維持超過1000公里的運輸線後能在前線部署的戰鬥部隊絕對無法超過100萬。更何況這麼長得補給線還要受到我軍的騷擾游擊?這就還要打一個折扣。最後,日本國內政府的財力、技術、生產能力都不足,到40年國家財政就基本破產,黃金儲備和掠奪的錢財在買美國的機床、特種鋼板、發動機、石油、橡膠等等下被消耗一空。國內家庭煮飯的鍋都被收集鍊鋼、國內百姓開始限制口糧,甚至連壯年都每天只有三兩糧食。人可以忍,事實上日本人也最能忍,但最重要的是沒有錢就沒有足夠的資源,工廠就無法開工滿足前線作戰的需要。這樣的狀態還能叫沒有出力嗎?
事實上教科書就寫得非常清楚,1938年8月的武漢會戰後,日軍就失去了戰略進攻能力,從此抗日戰場進入相持階段,日軍進入持續失血狀態,直到1941年12月8號珍珠港事變全面進入東南亞掠奪資源。
二:日軍絕大部分兵力都在東南亞和太平洋上和美軍打?
這點當然是毫無疑問的,但上面已經解釋清楚了。日軍不是在打中國的同時還有餘力佔領東南亞並和美國開戰,也不是很多人想的那樣日本人犯蠢招惹美國人。而是因為沒錢沒資源了,如果不打東南亞獲得資源,那麼日本的飛機、輪船、坦克、汽車等等都要趴窩,難道要和中國軍隊一樣小米加步槍的拼人數嗎?即使如此在深入內陸地區的地方,後勤補給的數量依然是天文數字。所以,日本打東南亞1是迫不得已。2是它打東南亞不是有餘力去打,而是打東南亞獲得補給才有餘力爆更多兵和美國打併在中國堅持下去,大家不要把因果順序搞反了。
事實上,如果日本不從東南亞掠奪資源我認為日本只會更早堅持不下去,最多它們退守沿海幾個據點而已。從現實看日本軍隊總數在佔領東南亞之前並不多,在1941年佔領東南亞後急速增長將近一倍,這就是因為獲得資源後才有能力爆兵。
三:在民族主義興起後的人口大國無法征服。
縱觀世界歷史,在古代小國以極少數人征服數十倍於他們體量國家的例子比比皆是,但在民族主義興起後,就從未有人口大國被武力完全征服的例子。這是因為在民族主義興起之前,百姓並沒有十分強烈的國家歸屬,更沒有同一民族群體的概念。以中國為例,古代普通百姓95%以上不識字,一輩子連方圓五十里的地方都沒有出去過,對其他城市、省份都沒有一點概念,談什麼國家歸屬、民族歸屬?所以,征服一個國家實際上要對付的力量僅僅是那5%識字的上層人口而已,而這5%的人口裡面還矛盾重重,無法團結在一起。像明末東林黨內部的矛盾、東林黨和閹黨的矛盾、文臣武將的矛盾等等。
而中國的民族主義自孫中山的革命黨們孜孜不倦的宣傳,抗戰我軍國軍的努力,早已在至少50%以上的百姓心裡種下同一國家民族的念頭。所以,別說日本無法佔領全中國,即使能,也只會是不斷失血而狼狽退出的結果而已。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
TAG:明說明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