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永葆青春的馬克思主義: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圖書推介

永葆青春的馬克思主義: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圖書推介

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始終站在時代前沿。馬克思一再告誡人們,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必須隨著實踐的變化而發展。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們的後繼者們不斷根據時代、實踐、認識發展而發展的歷史,是不斷吸收人類歷史上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豐富自己的歷史。因此,馬克思主義能夠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斷探索時代發展提出的新課題、回應人類社會面臨的新挑戰。」

——習近平同志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我們謹以如下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者和後繼者創作的作品,紀念這位「千年偉人」的誕辰。

馬克思政治哲學既是馬克思政治思想的哲學基礎和理論精髓,也是馬克思考察政治問題的方法論。《馬克思政治哲學研究》從政治哲學在整個馬克思思想中的理論定位入手,闡釋了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基本特徵、核心內容、方法論特點和當代價值。第一,馬克思既不是功利主義者,也不是一般道義論者,他的政治哲學建立在歷史主義道義論的基礎之上;第二,馬克思通過對現代性特別是市民社會的批判,指明了一種走出現代性困境的政治哲學方案;第三,馬克思的正義理論是兼容並超越了自由主義的正義理論;第四,以正義理論為核心的馬克思政治哲學需要發掘與建構,而世界的發展特別是中國的社會轉型,為這一理論的當代建構提供了現實基礎。

王新生(1962—),哲學博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任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天津市哲學學會會長,主要研究領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哲學。多項關於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研究成果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和天津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中國的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從理論和實踐上闡述了自然辯證法學派的馬克思主義屬性和中國特色,論證了將天然自然和社會自然進行研究的重要意義,分析了當代中國社會流行的偽科學現象,闡述了作者關於聰明與方法的哲學思考,曾對解決我國改革開放現實中面臨的重大理論難題和實踐困境做出了重要貢獻。

于光遠(1915—2013),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首批博士生導師,1936年在延安開始科學技術哲學研究,1956年創辦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自然辯證法研究組,1977年領銜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北京)自然辯證法教研室,曾任《自然辯證法通訊》和《自然辯證法研究》主編、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第一和第二屆理事長、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科學技術體系》「錢學森科學技術思想研究叢書」之一,主要內容包括:錢學森創建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的歷史背景、基本思想及其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意義;錢學森現代科學技術體系是科學技術發展新時期——從分化向綜合化、整體化轉向時期——的認識論與方法論;錢學森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的重大創新——對科學方法的創新,提出系統觀與系統科學,它是交叉學科的認識論與方法論;對工程實踐的創新,提出系統工程方法,它是組織管理大型工程的科學方法;錢學森現代科學技術體系根據時代的要求,根據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新進展,圍繞提高人的潛力,特別是人的智能,提出新的科學研究領域——系統科學、思維科學、人體科學與大成智慧學,它融合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的優秀成果。

黃順基(1925—2016),著名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51年大學畢業,分配到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教研室讀研究生,系統地學習馬克思主義,1956年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哲學系,調到哲學系邏輯教研室承擔教學。1978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校,黃順基先生從邏輯教研室轉到自然辯證法教研室,從此自然辯證法成了他後半生的學術研究方向,也為黃順基先生創造了更大的發展空間。2016年4月17日17時39分,黃順基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陳昌曙先生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研究技術哲學的理論基礎,引領開創了獨具特色的、工程傳統的中國技術哲學研究方向,逐漸形成了中國技術哲學的「東北學派」,正如他本人所說:「我們承認的技術哲學,只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工程技術領域的應用。」《陳昌曙文集:馬克思主義哲學卷》主要選取了陳昌曙公開發表的哲學論文、專著,以及參與編著的教材、譯作、詞條等,包含「辯證法」、「認識論·方法論·邏輯學」、「唯物史觀」和「哲學與自然科學及其他」四大部分。

陳昌曙(1932—2011),中國科學技術哲學「東北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東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陳昌曙先生1954年畢業於原東北工學院採礦系並留校任教;1956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哲學研究班;1985年晉陞為教授;1986年被中國人民大學聘為科學技術哲學博士生導師;1993年擔任東北大學科技哲學博士生導師,歷任東北大學馬列主義教研室主任、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所長、研究生院副院長。1983~2002年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共遼寧省省委、省政府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技術哲學專業委員會主任、瀋陽市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1986年被評為全國冶金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2011年3月20日在瀋陽逝世,享年79歲。

《我國意識形態建設視閾中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圍繞意識形態領域若干重點難點問題與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個主題展開研究,主要探討了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建設與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與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網路新媒體發展與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意識形態管理創新與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九零後大學生思想新特點與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現中國夢背景下黨的作風建設與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以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對話平台建構等問題,這對推動新的歷史起點上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王永貴(1964—),法學博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第二批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國家重點學科主要學術帶頭人,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江蘇高校優勢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主要方向帶頭人,首批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基地——南京師範大學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研究中心負責人;兼任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理事、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理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常務理事、江蘇省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副會長、江蘇省鄧小平理論研究會常務理事、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習近平總書記意識形態建設系列重要講話的理論貢獻和實踐要求研究」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5項,發表論文百餘篇,出版著作6部,其中《經濟全球化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研究》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成果文庫》,其著作先後獲全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3項、江蘇省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入選教育部「馬工程」重點教材「精彩一課」等。

在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實現華麗轉身的時代背景之下,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面臨歷史轉向的時刻,人們迫切需要對現代社會人與社會世界關係進行重新思考。《社會工程的邏輯:從社會批判到社會建構》融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唯物主義)、科學技術哲學、西方馬克思主義等重要思想理論元素,以資本和科技雙重邏輯為主軸,深入討論人類面臨的現代性「糾結」與「苦痛」,主張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應當從斷裂走向融合,對現代社會的態度應當從批判轉向建構;提出中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既需要尊重社會主體人的首創精神,又需要宏大切實的「頂層設計」,以實現社會建設、社會管理、社會運行、社會創新的合規律和合目的性的統一。據此,本書把唯物史觀作為社會工程實踐的思維進路,對社會工程進行歷史、邏輯、體系的解釋和闡釋,把「尚未」範疇作為構建人類社會的根據和轉變存在方式、生存方式和生命方式的節點,把社會工程活動的構建過程理解為「尚未」的實踐活動,將「尚未」範疇在社會世界工程化、具體化、歷史化。

田鵬穎(1963—)哲學博士,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東北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中國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教育倫理學會常務理事,遼寧省馬克思主義學會會長,遼寧省哲學學會副會長,遼寧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 ,遼寧省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會副會長,遼寧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遼寧省孔子學會副會長。遼寧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共遼寧省委、遼寧省人民政府諮詢委員會委員,遼寧省社會科學委員會哲學學部委員,中共遼寧省委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工程人才,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人才。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東北(遼寧)老工業基地「勞模文化」史料編纂及當代價值研究,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以及教育部和遼寧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等20餘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近30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20餘部,曾獲遼寧省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二等獎5項。

《當代馬克思主義面臨的挑戰研究》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科學方法為指導,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問題為導向,以寬廣的視野和多維度的思考,全面而系統地分析全球化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新發展、國外社會主義思潮的發展、西方社會思潮的傳播、國內外「三股勢力」的活動以及現實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理想信念的新問題、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新問題對當代馬克思主義的挑戰,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積極應對各種挑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深入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借鑒。

陳躍(1959—),政治學博士,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南大學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學科負責人。重慶市首屆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重慶市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副會長、重慶市鄧小理論研究會副秘書長、重慶市大轟炸研究中心副主任、重慶市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重慶市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重慶市委講師團成員。先後主持國家社科項目和省部級項目6項,主研國家和省部級項目8項,主編專著、教材8部,在國家核心期刊和全國公開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其科研成果榮獲省部級獎多項。

技術思想是馬克思豐富思想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技術思想綱要》認為,儘管技術思想不屬於馬克思思想體系的主流,馬克思也沒有留下技術思想方面的專門著作,但他確實探討過許多技術問題,並留下了大量的技術思想材料。本書在選題上挑戰馬克思技術思想研究現狀,從對馬克思技術思想的廣義理解出發,梳理和研讀馬克思的有關著述,力圖給出一個較為系統、完整的馬克思技術思想輪廓,再現馬克思技術思想的基本原理、體系結構及發展脈絡。本書有助於推進馬克思技術思想研究的深化,促進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研究,進而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王伯魯(1962—),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科技哲學教研室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自然辯證法理事。著有《馬克思技術思想綱要》《及其手稿技術思想研究》等,發表有學術論文80餘篇。主持並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科研成果曾獲省級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曾獲省部級等多項榮譽稱號。主要研究領域:技術哲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等。

《辯證唯物主義新形態——基於現代科學和信息哲學的新成果》指出人類的唯物論、辯證法思想的發展經歷了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近代唯物論和辯證法、客觀唯心主義辯證法、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等不同歷史發展階段。考察歷史上相關哲學家們的學說,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並不總是截然分屬於不同的學者,很多學者的學說都具有多重向度的雜糅性。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第一個歷史形態。立足於當代科技、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信息哲學的新成果,建構辯證唯物主義的第二個歷史形態乃是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們的重大歷史使命。由於在存在領域劃分方式這一哲學最高範式的層面實現了根本性的轉換,將要建立的辯證唯物主義的第二個歷史形態將在哲學的所有領域引發全面而深刻的變革,這一變革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和與時俱進,而且是對人類歷史上所有形態的傳統哲學的超越。

鄔焜(1953—),現任西安交通大學國際信息哲學研究中心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委員、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兼任國際信息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tudies,IS4IS)副主席及該研究會中國分會副主席,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理事,陝西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長,陝西省價值哲學學會副會長、陝西省哲學學會常務理事,等等。主要學術貢獻是,將信息概念作為哲學的最基本範疇之一引入哲學,建立了信息哲學,在信息本體論、信息認識論、社會資訊理論、信息進化論、信息價值論、信息思維論等領域都進行了獨創性的研究。在哲學基礎理論、自然哲學、現代系統科學、信息科學、熵理論、複雜性理論等一些極為廣泛的哲學與科學的領域中,闡發過一些頗有影響的獨到見解。此外,用信息科學和信息哲學及複雜性理論的方法對人類古代哲學(包括古希臘哲學、中國古代哲學和印度古代哲學)中的某些理論進行了頗具特色的解讀。在國內外學術界影響廣泛,被譽為「信息哲學的開拓者」「信息哲學的創立人」「信息哲學第一人」。

為了進一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進一步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的闡釋和研究,並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進一步發揮馬克思主義指導當代中國社會實踐的作用,本書作者特將近年來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與整合,集成《走向時代深處的馬克思主義》,以期進一步推動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學習和交流。本書分馬克思共同體思想、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馬克思人的尊嚴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思想四個專題闡釋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與當代中國實踐相結合的問題,通過對這四個專題的分析來詮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革命性和實踐性,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進而發揮馬克思主義指導當代中國實踐的功能和作用。

秦龍(1973—),北京大學哲學博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入選者。現任大連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2000年8月~2001年8月公派到韓國江原大學校研修,2010年與2015年獲批國家留學基金委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昆士蘭科技大學訪問學者。主要致力於公共管理、公共哲學與當代中國社會發展問題研究。主持和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以及交通運輸部軟科學項目、遼寧省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等科研課題50餘項,完成課題經費130餘萬元,發表學術論文140餘篇,發表論文被《新華文摘》轉摘10篇,《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轉摘3篇,《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篇,公開出版論著5部。研究成果獲得遼寧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二等獎等其他各項科研獎勵二十餘次。

新書預告

《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史論》

2017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

預計2019年出版

馬克思主義傳播研究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的話題,有關馬克思主義傳播的研究基本還處於初級階段,關於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概念、特點、分期的依據及其效果的標準等均未有深度涉及。目前該研究基本依附於中國近現代史和黨史研究,還未能形成馬克思主義傳播研究範式。

該書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主要脈絡,全景展現馬克思主義傳播在中國的「歷時態」和「共時態」,前者主要指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歷史及各個時期的傳播樣態;後者主要指把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進行「切面」研究,分析其在不同時期的傳播主體、傳播途徑、傳播方法、傳播效果和傳播機制等。

該書是馬克思主義傳播的範式研究的積極嘗試,對於深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深化政治思想傳播研究具有開創性的意義。該書作為國內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傳播百年歷史的專著,對當前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具有積極的學術價值,對當下的馬克思主義傳播、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傳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張付(1957— ),女,教授,中國傳媒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校紀委委員,中國傳媒大學MBA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倫理學會理事,中國煤炭教育網「企業文化工作室」首席專家。近年來先後主持、參與並完成一系列省、部級、校級和特大型企業級縱向、橫向課題20餘項,在研資金150餘萬,並先後獲得省級、協會級、校級科技進步獎。先後有獨撰、主編、參編《21世紀高校德育概論》等多部學術著作出版。在《科學社會主義》等刊物共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張付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與企業文化研究方面成績顯著,在北京倫理學界和全國煤炭行業享有較高的知名度。

【版權申明】本文為科學出版社科學人文分社訂閱號——科學人文在線(kxrw_kx)原創發布,轉載請保持內容及公眾號相關信息的完整,違者必究!

創造有價值的閱讀!

科學人文在線(kxrw_kx)

科學出版社科學人文分社訂閱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人文在線 的精彩文章:

TAG:科學人文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