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世義:琢無盡,美無極
玉的生命就是人的生命
玉的靈魂就是人的靈魂
——宋世義
琢無盡,美無極
玉雕大師宋世義專訪
玉雕大師宋世義,身材修長,氣定神閑。未曾開言,風雅的氣度便已讓人心生敬意。以下為專訪內容:
《江南情懷》
與玉雕結緣50年有餘,您初入行時印象最深的經歷,能跟我們晚輩講一講嗎?
我從小就喜愛繪畫,1964年從北京工藝美術學校畢業後,就被分配到北京玉器廠,踏入玉雕這個行業。
在玉器廠,我有幸師從玉器大師王樹森。剛開始學藝那幾年,手上經常拉出血口子,王樹森說:「不拉掉幾兩肉能學會磨玉嗎?」王樹森教給我方法和道理,而不是具體地指導我怎麼去做。這才讓我能夠在掌握基本規律和技巧的基礎上,獨立地去思考去摸索,使他終身受用。至今仍對老師王樹森,心懷感激。
您的作品從來都是匠心獨運,惟妙惟肖的,那您的創作靈感都來自哪裡呢?
藝術是自由地探索,是創作者在自己深厚的藝術素養之下自由發揮,形成自己的風格,而不是墨守成規,在固定下來的模式上亦步亦趨。通過另闢蹊徑,自己打開了俏色玉雕的新思路,很多作品都得到了業內的認可。
有一次,得到一塊很難處理的黃白相間的玉料。我就從格林童話中汲取靈感,把它設計成一位柔美的少女和一頭威猛的雄獅,一剛一柔,虛實相生,命名為《美女與野獸》,成為一件藝術精品。
玉雕材料千變萬化,有句話叫做量料取材、因材施藝。每一件玉雕都是獨一無二的。一件優秀的玉雕應該能傳達出創作者的藝術修養和思想感情,而不只看材料的貴賤。
記得1990年,玉器廠從巴西進口了大批纏絲瑪瑙,全廠的設計師都認為花紋太多,無法使用,是一批廢料。但我從全新的角度審視這批材料,利用瑪瑙的天然紋理創作出作品《絲綢古道》,雕工精美,一件賣到13.5萬元,不僅變廢為寶,還引得同行紛紛效仿。
從事玉雕需要有繪畫、雕塑、文學、戲劇等多種修養,這樣才能保證自己有更多靈感來賦予玉雕材料以新的生命。
作為年輕一代,很少有機會接觸到玉雕這門手藝,您能給我們分享一些心得體驗嗎?
就比如之前拿到過一塊長6厘米、重175克的南紅瑪瑙,我仔細端詳無數次。按照其他人的看法,這一塊玉料的材質並不完美,甚至有諸多缺陷,但我卻從中看到了山嵐霧靄、樓台宮闕,一幅「幾度夕陽紅」的圖畫在腦海里漸漸清晰起來。
俗話說「神仙不能斷寸玉」,玉石總將神秘的內核層層包裹,只有當鋒利的鑽頭打磨入玉,才會「泄露天機」,而這時對琢玉人來說可能為時已晚。因此,我通常會制定兩套雕刻方案。瑪瑙的雕刻要以「色」為主,對於這種南紅瑪瑙,留紅是很重要的。
選料和構圖的時間是漫長的,它取決於雕刻師沉潛多年的藝術素養和電花石火般的剎那靈感。隨著設計稿在玉石上畫好,接下來,這塊南紅瑪瑙將歷經開坯、精雕、拋光諸道工序。柳裂變成了山紋,玉臟兒變成了俏色。經過這樣一套流程,一件玉雕精品也就誕生了。
《翡翠敦煌伎樂天擺件》
入行50年,作為行業領頭人物,對於目前的業內問題,您又是如何看待的?
50年的從藝生涯,讓我對雕玉存在的問題還是有一些認知的,目前玉雕行業內的亂象我認為有三點:一是大師滿天飛,二是作品創新性不足,三是炒料、炒人、炒活。
我認為玉雕需要專業知識和文化修養做支撐,否則只能做流水線上的匠人,希望能夠有沉得下心來的高學歷人才,如美術院校的畢業生加入到該行業,成為引領行業快步前進的精英。
人生並不完美,但是有了不懈地追求,有限的一生就不會留下遺憾,就這樣風雨從容,在磨玉的道路上,幾十年的光陰悄然走過,宋世義大師的藝術水平逐漸達到了很高層次。
他的作品,能夠引起觀者的情感共鳴,從而忽略了材質,忽略了工藝,去體例和感受他在作品上傳達的生命體驗。
賞玉之美 品玉之韻
殊勝和善古典藝術館出品
回復「幫助」了解殊勝和善古典藝術館
※對症下藥,讓美麗的春天不那麼「敏感」
※玉雕,將情與景融合成意境
TAG:殊勝和善和田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