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時期曹操為什麼能獲得那麼多人才,劉備孫權卻都不能

三國時期曹操為什麼能獲得那麼多人才,劉備孫權卻都不能

三國時期,曹操獲得的人才,無疑是最多的。而且,這麼眾多的人才,直接給予了他兩大幫助:一是最終幫助他實現了北方的統一。官渡大戰,正是因為許攸離開袁紹來投奔曹操,讓曹操找到了制伏強大的袁紹的辦法,從而一舉戰勝袁紹。二是整個三國最後被以魏國為班底的晉朝統一,根本原因,也是有太龐大豐富的人才庫。其實,如果魏國沒有陷入從曹魏政權轉移到司馬政權這個過程,可能曹魏早就實現統一了。

那麼,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才跟隨曹操,而同樣重視人才的劉備和孫權,卻不能有這麼好的運氣呢?我覺得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是曹操在徵用人才上佔據著有利地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他是丞相,他發布的求賢令,就是以朝廷的名義,而且是針對全天下。而劉備和孫權只是一方諸侯,而且有地域性,因此,在人才求取範圍上,孫權和劉備肯定沒有曹操更有利。

二是曹操第一次提出了「唯才是舉」的口號。這個口號和之前東漢人才選拔制度的導向是不一樣的。之前是察舉制,注重的是一個人的品德,所謂「舉孝廉」,就是看你是不是孝道,是不是廉潔。但是,這種制度在東漢末年已經非常腐朽,人才求進不是靠孝道靠廉潔,是看你的門第,看你有沒有錢,會不會行賄。這樣選拔出來的人才,都是極端腐朽的。而曹操提出「唯才是舉」的口號,就是說,主要看你的才幹,你的出生不好,品德不好,這些都沒有關係,有才能就可以用。所以曹操網羅了為數不少的人才。

劉備和孫權都沒有明確的「人才綱領」。劉備唯一的表現是對諸葛亮的「三顧茅廬」,這個「三顧茅廬」體現了劉邦對人才的求賢若渴。不過,這也是對精英人才的求賢若渴,而不是對所有人才的求賢若渴。因此,聚集在劉備身邊的都是高端人才,文臣如諸葛亮、龐統、法正等,武將如關張趙馬黃等。這些人才雖厲害,但劉備因此缺乏人才梯隊,嚴重後勁不足。

孫權比他爹孫堅、他哥孫策好。孫堅和孫策是用武力統一江東的,其實人心並不依附他們,孫策還因此遭遇復仇者刺殺。孫權就做得好多了,因為禮賢下士,江東父老都願意跟隨他。不過他也沒有明確的「人才綱領」,而且還有一些看門第。

三是曹操能夠包容所有他仇視的人才。「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曾給袁紹寫檄文,從曹操的祖宗八代開始臭罵曹操。但是曹操打敗袁紹抓到他後,卻依然重用他。陳宮本來是曹操的人,後來因為朋友與曹操反目,幫助呂布打曹操。結果曹操打敗呂布,抓到陳宮。曹操讓陳宮投降,陳宮不,一意赴死,最後曹操還把陳宮的父母孩子養了起來。曹操跟袁紹官渡之戰前,很多人認為曹操必敗,因此暗中和袁紹眉來眼去,給袁紹寫信。官渡之戰後,曹操為了讓那些人安心,並不打開那些信看,而是一把火燒掉了。其包容性是非常強大的。

劉備也愛惜人才,但是劉備不像曹操,對人才都喜愛。他就愛那麼幾個。他得到諸葛亮後,就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然後就把朝夕相處的關羽、張飛晾在一邊。對其他人才,可想而知。

孫權早年愛惜人才,可是後來,因為立儲的問題,殺了不少人,也寒了天下人才的心。

(參考資料:《三國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權 的精彩文章:

後人究竟是如何評價孫權之女孫魯班和孫魯育的?
如果孫權聽此人的話,三國歷史將改寫

TAG: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