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修的是假忍辱嗎?
只要是學佛的都知道忍辱或者安忍這個詞。有很多佛教徒遇到不順心的事了,就說我修忍辱。那你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忍辱嗎?你修的是假忍辱嗎?
忍辱是佛教六度之一。六度是我們大乘佛教徒修行的六個法門,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裡所說的忍辱,不是我們普通認為的忍耐、憋著,不是這樣的。忍氣吞聲而心中忿恨不平,就好比用堤壩圍堵洪水,不是究竟解決之道;真正的忍辱好比疏導洪水,內心寬闊,毫無滯礙。煩惱如洪水,要以智慧來疏導它。所以佛教說的忍辱與其說是一個修行法門,倒不如說是一種心理素質。佛教說的忍,實際是化解之意,先無條件地接受,然後將其化於無形。如果單純只是憋著,那不是佛教所提倡的忍辱。佛法所講的忍辱,不是簡單地忍耐逆境,而是建立在三世因果的長遠生命觀之上,用智慧去觀待當下的境界,化解內心的煩惱,使自己有力量從容面對果相,並為未來種下善因。忍辱不是面對當下的無奈,而是著眼於未來的超越。
忍辱是佛法修行中很重要的一環。要達到面對遇上任何人、任何困境都能以安忍心對待,的確不是一朝一夕能達到的境界。忍辱必須與悲心並行才能成功。我們佛法中所說的忍,並非指畏懼停縮不前的弱者心態。菩薩的安忍與凡夫見到惡人時的懦弱是兩回事。在遇到蠻不講理的人時,我們應施以悲心,心想對方與自己一樣,不過是想得樂離苦而已。把自己代入對方的角度去想 一想,自然容易生起悲心,從而生起安忍心。我們也可視對方為中毒發瘋的親母; 如果你母親中毒發狂,威脅著要殺你打你,你肯定不會以嗔心先把她毒打一頓吧? 你的心自然會以悲心對待,處處忍讓她。由此可見,能否行忍只取決於你與對方的關係觀念。六道的眾生都曾是我們的慈母。自無始生死輪迴以來,在無數的轉 生中,每一位眾生都曾成為我們的母親。眾生的心中充滿著貪、嗔、痴這三毒, 所以我們不單不應以嗔心回報,還要同情他們,以忍心對待他們的無理,就像是對待中毒發狂的親母一般。又比如韓信忍胯下之辱,是不爭一時意氣,心裡有更長遠的追求;忍辱仙人受歌利王割截身體而毫無怨恨,是深信業果、有大悲願。
佛法說的「忍辱」,絕不是委委屈屈、忍氣吞聲,而是一種極其強大的超越的力量,內心不會為外界所動,就像參天大樹,外在境界如同蚍蜉,無法撼動。不具有這種力量的時候,內心就像柔弱的小草,而外在境界猶如颶風,根本無力抵抗。忍辱不是把脾氣堵在心裡,而是有力量熄滅嗔火。這個力量,來自於對業果的勝解、對自我的認識和反省,還來自於慈悲。要在這些方面下功夫,才能夠真正做到忍辱。佛教講的「忍辱」是一種修法,並非容忍眾生的煩惱、惡業,而是調伏自心不令起惡,令我們擴大心胸、調伏煩惱、積累福德,從而更加有力地去承擔眾生的苦樂。能不能調伏自己的心,關鍵在於有沒有認識到自己在做什麼。煩惱不能壓抑,要化解、消融,這才是「忍辱」的本意。如何化解?要用佛法的知見來看待人事物,用佛法的時空觀、價值觀、因果論來抉擇自己的行為。內心有智慧才能正確忍辱,不是忍氣吞聲,也不是阿Q式的自我麻醉。佛教所說的忍辱與阿Q精神,外表有一部分相似,內涵卻有雲泥之別。前者是基於長遠因果的智慧和內心調伏煩惱的力量,後者是愚痴的自我麻醉;前者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行為是為什麼,能如何利益自他,後者是軟弱無力的無奈之舉。如果不懂得以智慧去超越,盲目修「忍辱」,就會變成硬忍或阿Q般的自我欺騙。真正的忍辱,其核心不是在逆境前的低姿態,而是心中明晰的智慧力:對業果的信心、對宗旨的堅定或對煩惱的觀照。
另外安忍是面對身心內外一切榮辱惱害,內心清凈,安住不動。不僅忍受外在的惱害為忍,面對名利誘惑等內心淡然也是忍。所謂忍,是調伏內心的煩惱。修行忍辱是成就道業必不可少的基礎,菩薩於濁世攝受眾生,須以忍辱為住,才能不為任何煩惱所動搖。讓自己身心都強大起來,才是忍辱的正確打開方式。忍辱的對象是自己的內心,而不是外在的境界。深信因果、具足正念、如理思惟、化解煩惱,才叫做忍辱,否則只是忍氣吞聲。忍辱絕不是懦弱或縱容他人,這幾種情況,外相看起來或許有相似之處,但本質卻判若雲泥。忍辱是懂得自己在做什麼,內心平靜,對他人則心懷憐憫,這才是真正能自利利他之道;懦弱是無能為力,外表忍耐而內心鬱悶,既無益於他人,又傷害了自己;縱容則是愚痴,不知道後果,終害人害己。
佛法所講的忍辱不是硬忍,而是以智慧轉化,把煩惱排解了、心結打開了,真的想通了。聽聞道理然後真正消化、信解。總結一下,遇到逆境時,可以用如下思維來生起安忍:
1.隨緣消舊業想
2.當善知識想
3.代眾生受苦想
4.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想
※末法時代是什麼意思?
※出家人不從事工作,是寄生在社會上嗎?
TAG:法音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