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內觀的佛教徒為何還要累積福報

內觀的佛教徒為何還要累積福報

所修功德成遍知,調伏罪業眾敵怨,生老病死波濤海,願諸有情得解脫。

有些人會問,佛教徒是觀察自心為主,為什麼還要向外付出累積福報呢?

向內觀察自心,並非只是專註自心就可以了,重點是觀察。發現自己的心,處在什麼樣的情緒中,是如何起伏的。只有細緻的觀察,才能發現自己的貪嗔痴慢疑等煩惱是多麼粗重。

當有一天,你沒有了這些粗重的情緒,表示已經成就了,就不需再累積福報了。現在的我們呢,很多時候仍然會有負面情緒影響自己和他人,傷害自己和他人。即使明知很多言行不好,還是會去做,於是就到處欠債。

要償還我們對眾生欠下的債,就要往外對眾生無私付出,去還債,所以就要積極去做功德。比如,你曾經惡口罵人,對人冷嘲熱諷,挑撥離間。讓他人感到不舒服,內心受到了傷害。

你要如何償還這個虧欠呢?那就是多講美好的語言,動聽的語言,善巧和合的語言,以此彌補自己對眾生造成的傷害。

如果只是自己坐在那裡說要懺悔,卻在實際生活中完全不改正這個惡習。那說了多少次懺悔都是假的,沒有用到自己的心裡,沒有變成行動改正。所以,知錯改錯,要向外付出,多做功德。好好還債,好好修身口意,好好付出。

還有人不願意積極去做功德,力所能及也不去做。他認為密法多善巧而不難,通過供曼扎就可以累積資糧了。為什麼還要花錢花時間呢,觀想就好了。

供曼扎,是做自身財力所不及的供養。以觀想的方式,善巧的將須彌山四洲等所有的珍寶,作為上供下施的供品。

現在的佛弟子,身為現代社會的一員,當然要積極投身社會責任之中。身體力行做一些慈善事業,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這些都是下施的付出。

上供也要盡心儘力去做,這是功德無量的事情。供養寺廟的建設,供養上師和僧團食物、衣服。供養佛像,助印經書,建設佛塔等等,都是非常好的上供方式。

供養的功德和供養財物的多少沒多大關係,最關鍵的是發心是否清凈、虔誠。比如供養寺廟建設的功德非常大,你所供養的寺廟只要還存在,上供的功德就還在。只要寺廟裡每天有僧人們念經、修行,這份功德與福報就一直都會存在。

作為凡夫俗子,在這個紅塵俗世所做的一切事情,即使是在行善也都是有漏的福報。為什麼是有漏的?因為大腦是雜亂的,摻雜著很多惡念或無記的俗念。

你可能在念經,但這個過程中是不是一心一意,一心不亂在想佛法?還是念著念著,就跑到股票、吃飯、孩子等俗事上去了,也許念著念著就睡著了。你可能很樂意行善,但也很容易產生各種疑心、攀比,甚至後悔。

所以,發心非常重要。比如念經,要為了利益一切眾生髮出菩提心。自己念經是為了一切眾生去念的,希望自己念的經,可以度盡一切眾生脫離輪迴究竟成佛。

發出菩提心之後,無論你的大腦里在念經的過程中產生了多少雜念,都是你一個人的雜念,不可能替眾生產生雜念。

念完經之後,要在第一時間將功德保存好,不讓它漏掉。馬上念迴向文「所修功德成遍知,調伏罪業眾敵怨,生老病死波濤海,願諸有情得解脫。」

這樣不要只是嘴巴上念念,而是內心中真正這樣好好想到,要把一切功德都迴向給十方眾生。這樣就像將錢存進銀行一樣,你就將功德存進眾生的福報銀行了。

存儲非常重要,比如你得到一筆工資,不能全部都拿來用在自己身上。這樣很快就花完了,你的生活就沒有保障了,你得存錢。存儲福報就是我們未來的保障,把功德迴向十方眾生,就是我們未來成佛累積資糧的最好方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心慧語平台 的精彩文章:

經濟基礎不好如何培養福報?
阿彌陀佛為何總是站著?

TAG:佛心慧語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