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營養價值居然和二氧化碳濃度有關?而且還會影響產量!
一提到二氧化碳,很多人想到是:以它為代表的溫室氣體濃度升高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不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朱春梧介紹,對於科學家們來說,二氧化碳是個「亦正亦邪」的角色,因為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對農業是有好處的,特別是對小麥、水稻等C3植物,它們的產量是隨著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而增加的。
近來年,由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東京大學、華盛頓大學和美國農業部等單位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在中國和日本的自由開放式二氧化碳增加(FACE)實驗田裡,研究了18種常見的水稻品種後發現:在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情況下,雖然產量增加,但是營養價值卻在降低,這就造成了「隱性飢餓」。朱春梧說:「『隱性飢餓』就是看上去很飽,你的能量是夠的,但是你的營養是不夠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後,水稻中的糖是增加的,但是蛋白質、鐵、鋅是下降的。維生素B1、B2、B5和B9皆有所下降,其減幅與維生素氮含量成正比。」
不過,專家也指出,稻米中的蛋白質下降,其實是有助於口感的。因為蛋白質的存在,會讓稻米的結構變得更緻密。這樣一來,在煮飯時水分就很難滲入,也就很難產生蓬鬆柔軟的口感。這樣煮出來的大米飯,可能會有嚼夾生飯的感覺。
雖然口感會相對變好,但是稻米的營養赤字,產生的健康風險將波及全球大約6億相關貧困人群。因為在許多國家,稻米就是食物的代名詞。朱春梧說:「發達國家,比如說日本、韓國及我國東部地區,居民的營養可能大部分是過剩的。所以說稻米營養下降,對他們來說影響肯定是有限的。但是對於印度、東南亞、中國西部地區這些貧困地區,影響還是非常大的,涉及到人體各種免疫能力、胎兒發育、小孩發育等一系列的問題就出來了。」
所以,科學家們呼籲,農學家、流行病學家、生理學家、營養學家等研究人員需加強合作,以準確量化二氧化碳誘導的人類營養狀況的變化及相應健康風險,並找出減少或消除的方法。
研究也表明,並非所有水稻品種都會受到影響。朱春梧認為,尋找並推廣營養成分不受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變化影響的品種,也是一項主要任務。「在未來,二氧化碳升高的條件下,我們想取得產量又能增加,養分品質不要下降或者不要下降那麼多這種雙贏的效果。」
據了解,該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美國權威學術期刊《科學》的子刊《科學進展》上。
(來源:江蘇新聞廣播/周洋 編輯/童婷婷)
※印度人用牛尿做出飲料,牛尿最為營養?
※山藥怎麼吃才最養人?這樣吃美味又營養,趕緊轉給家裡人!
TAG: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