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鈞|金冬心著作版本知見錄之三
原標題:孟憲鈞|金冬心著作版本知見錄之三
八、冬心先生雜著(嘉慶種榆仙館本)
種榆仙館本《冬心先生雜著》,傳本亦極罕。《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和《中國叢書綜錄》均未著錄。《中國古籍 善本書目》在子部藝術類加以著錄,記得僅中國社科院文 學研究所、南京圖書館、浙江圖書館等數家有藏。文獻中提及該書的一是清末魏錫曾在《西泠五布衣遺著》的按語中 說「冬心先生雜著六種,初刻罕覯,陳氏以《巾箱小品》苦於 翻閱(當即世行華韻軒本),重刻以廣其傳」。一是周作人先生在《書房一角》的《冬心先生畫記》一文中曾有介紹,並評論說「陳曼生本序甚佳,字體與所刻《佛爾雅》相同,古樸可 喜,而価竹題記》多缺,似不及矣。」據此可知,種榆仙館本是源出於乾隆間《巾箱小品》的。
種榆仙館本《冬心先生雜著》在清代版刻中的位置,雖 然遠不如《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續集自序》、《冬心先生畫竹題記》等聲名顯赫,但它也以版刻風格古樸、流傳稀少而受到人們的喜愛。2006年秋,我有幸得到一部嘉慶種榆仙 館本《冬心先生雜著》。書衣上有題字兩行,文為「金壽門雜著-冊全」「陳曼生刊,甚難得。鉼(瓶)生記」。從字體落款 看,知是清末收藏大家翁同龢的墨跡,且書末還鈐有翁氏後人翁斌孫的白文小印。書出於翁氏舊藏當毫無疑義。翁氏生 活在距今約一百年前的清代末年,當時已稱「甚難得」,百年 之後的今天,古書日稀,則此書之難得更加顯而易見。
《雜著》線裝一冊,為竹紙摹印,封面題隸書「冬心先生 雜著」六字,左側行楷小字一行為「種榆仙館校刻」。首有陳 鴻壽引言一篇,然後為「冬心先生畫竹題記序」、「冬心齋研銘序」。二序之後為「冬心先生雜著」目錄。依次為:研銘(有 序)、畫竹題記(有序)、畫梅題記、畫佛題記、自寫真題記、畫馬題記。全書每半葉十行,每行二十字,黑口,左右雙 邊。成書尺寸為高18厘米、寬115厘米。
刊刻者陳鴻壽(1768?1822年),清乾嘉時代著名的書 法篆刻家。字子恭,號曼生,別號種榆道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是在書法篆刻方面。他的篆 刻遠承秦漢,近紹丁(敬)黃(易),刀法縱肆,節奏鮮明,風 格豪放,對後世影響很大,為「西泠八家」之一。他的書法功底深厚,精鑒賞,富收藏,酷愛摩崖碑版。所作草、隸、篆 皆精,其八分書尤簡古超逸,獨具特色。他多才多藝,能畫 山水、花卉、蘭竹。官江蘇溧陽時,曾參與設計製造紫砂茶具,風行一時,稱「曼生壺」,後世視為珍品。所作詩文有《種 榆仙館詩鈔》行世。《種榆仙館詩鈔》一為道光刊竹節欄本, 一為西泠印社聚珍本,二者皆不多見。
陳鴻壽生於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上距金冬心辭世僅五年。作為同鄉後輩,他一定看到過不少冬心先生的書 畫作品,聽到過不少冬心先生的遺聞逸事。出於對這位同 鄉前輩的崇敬之情,他刊刻了《冬心先生雜著》,這當然是 順理成章的事情。
《雜著》前有被周作人先生稱為「序甚佳」的陳鴻壽的「引言」一篇。「引言」曰:
冬心先生以詩畫名一世,皆於古人規模意象之外,別出 一奇,勝情高致,超超元著。殆所謂逸品者。於畫尤其珍惜,每幅或題小詩,或著數語,風趣橫生。總之無一凡近語。此 卷皆題畫佛、畫竹、畫梅、畫馬、自畫像贊及研銘。揚州舊有 刊本,已久不存。近有刻入《巾箱小品》中者,袖珍小字,苦於翻閱。今為重刻,以廣其傳。昔人嘗謂人之精神不在正襟 危坐中,而時時流露於散發敘簪之際,好鍛靖屐,亦可以見 前賢風流。先生往矣,零縑斷素,得之者珍於拱壁。此雖小品,猶穆然想見其人於百年之間矣。同里後學陳鴻壽引。
《雜著》所收內容,與《巾箱小品》基本相同,唯編排順 序有所不同。茲將二書目錄分列如下:
《巾箱小品》
一、冬心先生畫竹題記(有序)
二、冬心畫梅題記
三、冬心畫馬題記
四、冬心畫佛題記(有序)
五、冬心自寫真題記
六、冬心齋研銘(有序)
《冬心先生雜著》
一、研銘(有序)
二、畫竹題記(有序)
三、畫梅題記
四、畫佛題記
五、自寫真題記
六、畫馬題記
二書不僅編排順序不同,如果仔細校對,就會發現內容文字也有不盡相同之處。僅以《冬心先生畫竹題記》為 例,乾隆單行本與《巾箱小品》本皆收題記五十八則,而種 榆仙館《雜著》本僅收題記二十六則。二者相差競達三十二則之多。陳氏何以任意刪落三十多則,真是令人百思不解。 無怪乎光緒間魏錫曾批評道「陳氏以意刪定,雖雲重刻,蓋 非舊觀"如果不見種榆仙館本原書,是很難理解魏氏評語的原委的。
值得注意的是《雜著》本《畫竹題記》篇末有「金陵余綸仿宋錄寫」,「江氏鶴亭古梅庵藏版」雙行題字。似乎《雜著》 本《畫竹題記》源出於江氏古梅庵藏版之《畫竹題記》。冬心 先生在《畫竹題記》的《自序》中確實說過「秋雨兀坐,編次成集。江君鶴亭,見而嘆賞不置,命慊人抄錄付剞劂氏」的 話,但江氏本《畫竹題記》究竟刻成與否,不得而知。我們現 在所能見到的,只是乾隆間金陵湯鳳手寫上版、杜爾儒刊刻的《冬心先生畫竹題記》。如果江氏古梅庵藏版的《畫竹題 記》是《雜著》本的底本,那它在嘉慶時應該是存在的,《雜 著》編者陳鴻壽應該是見到過的。何以近二百年之後,此本卻不見任何公私藏家著錄呢?它到底是怎樣一個版本,它 與現存最早的乾隆刻本《畫竹題記》究竟有何異同?這又是 一個懸而待決的問題。
九、冬心先生題畫記
《冬心先生題畫記》,清同治間吳縣(今蘇州)潘氏桐西 書屋刻本。寒齋亦有所藏,其一書為原函舊裝一冊,書面 題「冬心先生題畫記乙丑秋日求是齋題」。乙丑當為民國十四年(1925年)。求是齋不知誰何。扉頁為隸書二行「冬心 先生題畫記」,下鈐白文「濟寧李濟甄」印一方。背面書牌頁隸書二行「同治壬申中冬潘氏桐西書屋鋟版」。壬申為同治 十一年(1872年)。成書尺寸高29.1厘米、寬162厘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黑口,左右雙邊。書體為方體宋字,略瘦長,尚無晚清普通宋體字的匠氣。全書收錄冬心先生題畫 記五種。依次為冬心先生畫竹題記(有序)、冬心先生畫梅 題記、冬心先生自序寫真題記、冬心先生畫佛題記(有序)、 冬心先生畫馬題記。編次與《巾箱小品》、《冬心先生雜著》 都不盡相同。
書後有王鴻朗同治十一年(1872年)四月的跋,詳述友 人桐西屋主人潘椒坡刻書的緣起。王鴻朗字笈甫,浙江海寧九曾官四川通判,又游合肥李鴻章幕中。善畫鍾馗,與潘椒 坡相友善,潘曾為其刊所撰《鍾馗畫記》。潘椒坡(1828?1893 年)原名介繁,字穀人,號椒坡,室名桐西書屋,因自署桐西 居士。咸豐二年(1852年)舉人,候選國子監學正學錄,歷署湖北咸寧、湖南臨湘等地知縣。著有《桐西書屋集》二卷,《詩 鈔》、《文鈔》各一卷。潘承弼(景鄭)曾輯入《涉樓叢刊》中。 潘椒坡仰慕冬心先生的人品與畫品,因而重刊《冬心先生題畫記》。此書刊於同治中,距今不過百多年,刻印均非上佳, 難稱善本。然而時至今日,傳本也不多見了。尤為難得的是, 此書是藏書家所刻之書。椒坡曾祖潘奕雋(三松堂)、祖潘世璞(須靜齋)、父潘希甫、弟潘介祉皆清代吳縣著名藏書家, 其子志萬,字子俁,號碩庭、笏庵,亦能克繼家學,以擅金 石、富藏書而有名於時。一家五代,世守藏書,實屬不易。
幸運的是,2008年余又從滬上收得同治刊《冬心先生 題畫記》一部,書後附潘椒坡撰《王笈甫先生畫鍾進士像題 記》一卷,書中鈐有潘氏藏印多方,知為桐西書屋後人潘志萬所藏。父刊子藏,流傳有緒,似較前面一部更為難得,更 勝~.籌。
十、西泠五布衣遺著
《西泠五布衣遺著》,清同治、光緒間錢塘丁氏當歸草 堂刊本。當歸草堂為錢塘(今杭州)丁丙的齋號。丁丙,字嘉 魚,別字松生,號松存。與兄丁申同為諸生。兄弟二人皆嗜藏書,為清末著名藏書家。與鐵琴銅劍樓瞿氏、目目宋樓陸 氏、海源閣楊氏並稱四大藏書家。兄弟二人歷三十餘年,聚 書八千多種,總數達二十萬卷,計有宋元刻本二百多種,明刻精本、舊鈔善本及稿本極多,藏書重鄉邦文獻,頗具地方特色。在太平天國戰爭中,浙江「文瀾閣」藏《四庫全書》,全 部散佚,丁氏兄弟極力搜訪殘帙,組織抄補,終於使「文瀾閣」之書,十得七八,為保護古代文化典籍,做出重大貢獻。 丁氏藏書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售與江南圖書館(即今南京圖書館)。丁氏著有《八千卷樓書目》二十卷,是其藏書 總目。另有《善本書室藏書志》四十卷,是善本書目。另輯有多種鄉邦文獻,如《武林掌故叢編》、《武林往哲遺著》、《西 泠五布衣遺著》等。
當歸草堂本《西泠五布衣遺著》收錄杭州籍五位布衣吳穎芳、丁敬、金農、魏之誘、奚岡的詩文集。
當歸草堂本收錄金冬心著作頗完備,計有:《冬心先生 集》四卷;《冬心先生續集》一卷;《冬心先生集拾遺》一卷; 《冬心先生三體詩》一卷;《冬心先生自度曲》一卷;《冬心先 生雜著》六卷,內收《研銘?自序》、《畫竹題記?自序》、《畫梅題記》、《畫馬題記》、《畫佛題記?自序》、《自寫真題記》、《冬 心先生隨筆》一卷。共七種。所以稱當歸草堂本堪稱金冬心著作最完備的本子。
當歸草堂本《冬心先生集》四卷,系出自雍正十一年(1733年)揚州原刊本。卷四末亦有「雍正癸丑十月開雕於廣 陵般若庵」,「吳郡鄧弘文仿宋本字畫錄寫」字樣。唯將寫刻變為宋體方字,字體頗不美觀耐看,雕版藝術水平與原刊 之差距不可以道里計。當歸草堂本行款與雍正本《冬心先 生集》倒是相同,只是將左右雙邊改為四周雙邊,且書口下 方有「當歸草堂」字樣。
當歸草堂本《冬心先生集》所收冬心先生小像兩幀還是值得一說的。小像兩幀,其一摹自雍正原刻本,亦題「冬 心先生四十七歲小像」,「廣陵高翔寫」,背面有劉仲益的像 贊。其二冬心先生像既無題字,又無像贊,僅在畫面的右下角鈐「任熊」小印一方。小像背題「文蔚里居時,嘗影刊先生 詩集,工未竟而寇至,板毀於火,零殘樣本,攜在行笥,其 前小像為任君渭長手辜,參用先生晚年自寫真,視高本小異。今泉唐家竹舟、松生昆仲重刊先生詩竟,既屬文蔚影摹 高本,因附摹任本於後,俾景仰先生者兼識中歲晚年風采 雲」。款署「同治戊辰人日文蔚並記」。那麼這位描摹冬心先生小像的丁文蔚是個什麼人呢?按丁文蔚,字豹卿,號韻 琴,又號藍叔,室名大碧山館,浙江蕭山人,曾任福建長樂 知縣。此人工書善畫,所作篆隸深得漢魏古拙之趣,所畫花 卉秀逸古雅,有陳白陽、惲南田遺意。根據他的題記,他是受丁氏兄弟之託,描摹冬心先生小像,一摹本描自高翔,一摹本源自任熊,二摹本均出自丁氏之手,又交由福州著名 刻工吳玉田上版雕鐫的。
當歸草堂本《續集》首錄冬心先生《自序》及丁敬序。後有魏錫曾的按語,當歸草堂本書中還有多處魏氏按語,可 見當歸草堂本當是魏氏編輯無疑〇魏錫曾,字稼孫,浙江仁 和(今杭州)人,室名非見齋、績語堂等。貢生,曾官福建浦 南場鹽大使。平生嗜金石,富藏書,刻苦力學,日事筆硯,辨訂考證不倦。其所題跋校錄之書,無不受到後人珍視。寒 齋藏有《郎官石柱御史台題名錄》,即魏錫曾抄校本。由這 樣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來輯校冬心先生著作當然是最恰當 合適的人選,可見丁氏兄弟是頗為知人善任的。
當歸草堂本《續集》一卷,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雙邊C行款既不同於乾隆十七年本,又不同於乾隆 三十八年。從當歸草堂本《續集》照錄羅聘的序言來看,可以斷定當歸草堂本《續集》源出於乾隆三十八年本。
當歸草堂本《冬心先生三體詩》其源當出於乾隆原刊本。但二者行款不同,乾隆本行款為每半葉十行,每行十八 字,白口,左右雙邊。當歸草堂本行款為每半葉十一行,每 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雙邊。《冬心先生三體詩》序是一篇佳文,前已備述。序後有刊刻者丁丙的題跋一則,跋云: 「《翠螺閣遺集》有效先生三體之作,今婦亡已二十三載,余 復足蹇杜門,重雕是卷,以破寂寥,非敢有己傳先生也。仍效集中體識之。同治甲戌,小雪節,丁丙」。跋後,有丁丙仿 冬心先生三體詩,不錄〇
丁丙在題跋中提到的《翠螺閣遺集》即《翠螺閣詩詞稿》。咸豐四年(1854年)錢塘丁氏延慶堂開雕。作者凌祉 媛字苗沅,錢塘(今杭州)人,為丁丙繼室,通音律,能吟 詠,性情幽嫻凝重。詩作清雅有才情,被時人譽為閨閣詩中的梅蘭之品。《詩詞稿》中頗有仿效冬心先生三體詩之 作。凌氏生前頗得丁丙的寵愛,丁丙重雕《冬心先生三體 詩》,禁不住觸景生情,悼念亡婦之情溢於言表。《翠螺閣 詩詞稿》刊刻精雅,傳本亦不多見。近年上海曾拍賣一部咸豐原刊本《翠螺閣詩詞稿》,乃施蟄存先生北山樓舊藏, 成交價格不菲。
丁丙詩後,有丁丙之侄丁立誠的跋語和丁立誠集《冬心先生三體詩》詩句所作的三體詩,不錄。
《冬心先生三體詩》除當歸草堂本外,還有同治間顧氏小石山房本,其行款為每半葉十一行,每行二十二字,黑口,左右雙邊。錄此以備參考。
當歸章堂本?冬心先生雜著?六卷(光緒戊寅冬鐫) , ?目錄?後有編者魏錫曾的題跋:
右冬心先生雜著六種,初刻罕觀。陳氏(按指陳鴻壽種榆仙館本)以《巾箱小品》苦於翻閱(當即世行華韻軒本) 重刻以廣其傳。今就兩刻參校,《巾箱》本無《雜著》標目,首畫竹題記、次畫梅、畫馬、畫佛,次自寫真、次研銘.陳本 則總標《雜著》,研銘列畫記前,畫佛、自寫真題記列畫馬 前,又缺畫佛題記自序及畫竹題記三十一條,其他篇段字句亦多歧出.按畫佛題記自序雲,予初畫竹,繼畫江路野梅, 又畫車骨利國馬之大者,轉而畫諸佛。是先生畫馬實先於畫 佛,陳本以意刪定,雖雲重刻,蓋非舊觀。今沿標題《雜著》之稱,因存陳序,並首研銘,余悉依《巾箱》本,間改顯然誤字一二,俟求初刻正之。光緒戊寅九月里後學魏錫曾識 於津浦古雷鄉。余為當歸草堂校刊此種,旋得湖州凌子與霞 邗上來書雲,冬心畫記尚有吳門潘氏桐西書屋刻本。時剞劂垂成,道遠不及借校,附記於此。錫曾。
當歸草堂本《冬心先生畫竹題記》,審其內容與《巾箱 小品》本《畫竹題記》完全相同,共收題記五十八則,是個足 本。而不是像種榆仙館本《畫竹題記》那樣任意刪節,內容不全。但當歸草堂本《畫竹題記》末也有「金陵余綸仿宋錄寫」,「江氏鶴亭古梅庵藏版」二行題字。不知是編者魏錫曾 確實親自見過江氏鶴亭刊本《畫竹題記》,還是照錄種榆仙館本《畫竹題記》的題款,而並未見過江氏原刻本。
當歸草堂本《畫佛題記》也給我們透露了一個新的版 本消息。《畫佛題記》有一則雲「十五年前,曾為援鶉居士寫 《金剛經》一卷,居士刻之棗木,精裝千本。喜施天下名勝禪林,與伐那婆斯尊宿貝葉之書爭光也。即外域遐方,荇朝 鮮、若日本、若暹羅、若流球、若安南諸國及小瓊島、大西洋,皆附海舶遠行,散布之地,無+知中華有心出家庵粥飯 僧之柔翰矣」。這就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冬心先牛齊手寫 一部《金剛經》,並且「刻之棗木,精裝千本」,廣泛流佈於海內外。但二三百年來卻未見刊本流傳,公私諸家藏書目也 鮮見著錄。原書則待於日後訪求了。
《冬心先生隨筆》一卷,這也是當歸草堂本所獨有的。
行款一如以上諸種,亦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雙邊。內容則是魏錫曾從友人丁文蔚處借得冬心先生墨跡,倩工上版,成《隨筆》一卷。《隨筆》的後附江涅、魏錫曾 二則題跋:
冬心先生書,酵古方整,從漢人分隸得來,溢而為行草,如老樹著花,姿媚橫出.此冊隨筆,記所見典籍字畫,寫作並精,人書俱老,足資考證,而有開益.尺璧易購,此無價已.藍叔博學精賞鑒,影刊先生詩集,若將此卷附雕詩 後,吾知海內好古家且以後睹為憾也.庚申冬日長洲江湜記於東既寓齋.
蕭山丁藍叔文蔚嘗得冬心先生客漢陽時書跡,屬友某君別為摹本,予皆見之.此從摹本錄出,頗有筆誤.問真跡,雲已寄里中矣.因稍加校正,取自序語,題曰《隨筆》, 為當歸革堂付閩工關玉柱(玉田弟)繕刊.中多可與詩集相證明者。光緒四年冬十月,里後學魏錫曾.
總之,當歸草堂本輯印的冬心先肀著作雖然年代較晚,但它卻是收錄冬心箸作最完備、內容最豐富、校刊比較精審,同時也是比較容易見到的一個本子。後世學者研究 冬心先生的思想和藝術人多要依賴這個版木。同時,草堂本輯印的冬心著作也為我們研究、比較冬心著作的版 本,提供了新的線索和資料。
待訪錄《景申集》
《景申集》是金冬心著作中最有名的詩*之一,是其早年的作品。前人多次提及,如《淸人別集叢刊?冬心先生集》 出版說明雲「農詩先有《景中集》行世,系鮑鉁出資刊印, 所收皆懷人之作」。冬心先生在《續集序》中也提到「辛丑首春浪遊揚州,謝秀才前羲拜袞之歲,己馳譽江表,不可 —世。見予《景申集》雕本,槌壁發瘢曰:『吾目光如炬,不輕讓第一流,何來狂夫,奪吾赤幟? 』」這裡有兩點重要啟示:其一,康熙辛丑即康熙六十年(1721年),冬心先生時年三十四歲,初來揚州,已攜《景申集》雕本。可見其時《景申 集》己刊印行世。其二,冬心先生初來揚州並非以書法繪畫著稱於世,而是以詩才名聞天下的。但就是這麼重要的一部詩集,至今卻未見公私藏家的任何著錄。人們不禁要問, 《景申集》究竟還存在於天壤之間嗎?讓我們期待著。
來源:文章來自《紫禁城》2009年11期
註:經作者同意選載,文章未經作者審閱
※梁漱溟:回憶參加調查國民黨暗殺李聞案
※湖北檔案局藏張自忠將軍抗戰史料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