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拜倫、洋蔥,和漢尼拔的傳奇大象

拜倫、洋蔥,和漢尼拔的傳奇大象

拜倫、洋蔥,和漢尼拔的傳奇大象。讓這些看似莫不相關的事情產生某種詭異關聯的,是英國畫家威廉·透納。

拜倫

創造和毀滅,這戲劇性的情景可能是透納藝術創作的主旋律。他身上其他的諸多標籤:乖戾、色彩大師、以淺色打底作畫的傳統學院派破壞者和顛覆者、風景畫老頑童、少年成才、無師自通之類的,這其中有的我們有所耳聞,有的我們則難以定奪。

但可以確定的是,畫家在衝突主題之下,暗流洶湧的詩意。後世有傳記作品和藝術評論家紛紛推測,這是因為在透納生活的時代,英國詩歌文學興起,透納本人也成了拜倫的忠實粉絲。

作品名稱:海難

作品尺寸:170.5x241.5 cm

作品年代:1805

作品材質:布面油畫

現收藏於:泰德畫廊

作品名稱:海上漁夫

作品尺寸:高: 914 毫米. 寬: 1,222 毫米.

作品年代:1796

作品材質:布面油畫

現收藏於:倫敦泰特美術館

(也是21歲透納的首幅參展作品,藉此一舉成名)

作品名稱:雪風暴:漢尼拔和他的軍隊穿越阿爾卑斯山

作品尺寸:237.5x146 cm

作品年代:1812

作品材質:布面油畫 oil on canvas

現收藏於:泰特美術館收藏

作品名稱:沃爾頓橋附近的泰晤士河

作品尺寸:37x73.5 cm

作品年代:1805

作品材質:油畫

現收藏於:泰德畫廊

作品名稱:雷比城堡,達靈頓的伯爵住處

作品尺寸:180.6x119

作品年代:1818

作品材質:水彩 watercolor

透納(1775-1851)的創作經歷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出身於理髮匠家庭,畫畫無師自通,15歲參展,27歲成為皇家藝術學院的院士。他的學術成就在年輕時早早被他的才華履行。之後透納走出屋門寫生,面對深刻的大自然,徹底的顛覆了學院派理想,除了一條:世界既矛盾又和諧。

1800年前後,透納的繪畫風格完全成熟,但是直到1818年,透納真正走出門去,他的創作才算進入了第二階段,充滿著克制的爆發力與情感。30年代,透納結束幾次歐洲遊歷,常常帶著異域的夢幻往返義大利,和他最喜愛的雲和海洋為伴,度過人生最後20載光陰,也是他創作生涯的第三階段。

如果說透納在1796年創作的首幅參展作品《海上漁夫》還帶著他初出茅廬的狂傲不羈,那麼1818年這幅《雷比城堡》,靜謐之上是隱隱疊起的密雲,掩蓋著破門而出的神秘感和明亮光芒。

自始至終,無論透納畫呼嘯的海面還是靜謐的村莊,都夾帶著衝突與矛盾。他堅持矛盾創造詩意,他認為色彩永遠是相對的,是純粹但相對協調的。有人問透納,日出和日落的不同,是因為角度不同嗎?透納說,那是天氣和濕度不同。可能透納與常人相比,本來就有更加詩意的眼睛,才能看進更深遠的大自然。

西敏寺大火,1834年

被拖去解體的戰艦無畏號,1836年

1834年,透納創作了《西敏寺大火》;1836年,又創作出《被拖去解體的戰艦無畏號》。這兩幅作品可能是凸顯透納「矛盾與融合」擰巴特性的最佳體現:消逝與重生,過去與未來,以及工業與自然。那時,照相機剛剛出現,工業革命還未到來,透納眼中的世界,是由冷暖色碰撞而來。

在兩幅作品裡,無論是橘色和藍色的冷暖衝突,還是同色調之間的曖昧比對,他都漸漸讓這些矛盾逐步純化,變成熊熊烈火或者錚錚日落。在給朋友講解透納時,我說他是「用現實的眼睛觀察,用浪漫的筆觸刻畫」,似乎這一句點評極管用,一解畫家的創作風格及個中詩意由來,眾人恍悟。

洋蔥

正如透納畫面的布局總是高度清晰和果斷,面對人生高低起落,他也會無理地說:「那有什麼,太陽照常升起,洋蔥依舊生長著」。

引起透納創作的色彩變化的事件,是源於他1820年的旅行——穿越阿爾卑斯山,沿途記錄著歐洲大陸的色彩和大氣,是這片土地留給英國畫家的印象。

雖然透納的第一次遊歷發生在1800,但那時他還是學生,沒有能力遊刃有餘地用自己的能力作畫。進入第二階段,他丟棄了學術流派,激活了雙眼的感知力,卻引來業界大批量的口誅筆伐——「將天分浪費在粗鄙的人和暴怒的大自然上」。

就像洋蔥,層層撥開的過程中會有不適敏感,但抵達內心後即目所見的不過是一顆柔軟的核。以前對透納的初步印象,總是停留在「看到雲就想到他」的粗淺概念里。看得多了,發現他刻畫過海洋的千萬種表情,表現過山峰百變的劍拔弩張。

有一個評論曾讓我拍手叫絕,它說透納具有「巨大的空間感知力」。這一句7字,勝過所有的描繪與解讀。

《從迴廊看索爾茲伯里大教堂》

畫出了相機背光的效果。

就像光圈點在天空上,於是藍色格外藍。

《雨,蒸汽和速度》

《暴風雪》

《海上災害》

《一批蒼白馬上的死神》

《販奴船》

絢麗的流光、朦朧的雨霧,還有悲傷的死亡,透納調用色彩,為不同的風景和想像披上面紗。片段式的刻畫充滿情感張力,柔軟外面包裹著濃烈。世界上獲得了畫筆與自然相共鳴的自由畫家不多,透納算一個。

透納第二、三階段的作品完全不同於第一階段作品的主要特色一一畫家的頭腦中注入了一種新的能量,削弱了他的恬靜感,增強了他創作構思的力量和熱情,色彩的出現至少是一個基本元素,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成為了首要的構圖基礎。

漢尼拔的大象

《暴風雪:漢尼拔和他的軍隊翻越阿爾卑斯山》,是透納1812年創作的。在展出這幅作品的時候,透納在旁附上的是引自自己創作的幾行詩。

剛剛說過,受英國詩歌文學的興起,透納也是一位寫詩的畫家。為這幅歷史題材的繪畫配上文字,注入了透納自己的人文關懷。畫作借人類的情感,更加襯托出大自然讓人生畏的崇高體量。

能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大自然的刻畫中,這是透納的偉大之處。這種同理心也因此理所當然地帶給他細微的表達能力。能夠分辨人性的粗野和溫順,也能比別人更清楚地察覺橡樹枝和柳樹枝之間的差別。而繪畫本身最顯著的特徵,正是展現出所畫之物的特點——表現堅硬之物的堅硬,展現高雅之物的高雅,體現巨大之物的巨大。

透納善於學習,在他的創作生涯中他研究過很多畫家,比如克勞德,普桑,丁托列托等。透納繪畫的題材也十分廣泛,有神話,有歷史,有風景,也有田園。

透納對色彩的發掘可能在某一天會被顛覆,但他對色彩的調度能力卻無人能夠模仿。他喜歡使用和諧的色調,但又要在這些色調里製造衝突。很任性,但後人無人詬病他錯。透納特有的色調以灰和棕色為主,純藍和淡金色少量地被運用在突出光影的明暗效果上。

空間感、溫暖度和飽和度這三者,很難用單一的色調成功表現出來,需要在加入三四種色彩才有可能達到完美的表現。於是,透納在適當的時候運用了這一優勢。

《暴風雪:漢尼拔和他的軍隊翻越阿爾卑斯山》的故事背景,源於公元前218年,迦太基的漢尼拔將軍翻越阿爾卑斯山,遠征義大利,途中與當地部族一路作戰的一段歷史。透納曾於1802年到過那裡。巨大的海浪在透納筆下是冷灰色的,透納用它來預示著戰爭即將來襲的緊張感。

對於這幅作品的解讀有很多,有人說這是影射正入侵俄國的拿破崙,有人說這是對世人昭告英國強大的訓誡,我都看不出來。欣賞畫作本身就是件主觀的事情,你看的畫可能就是你。那麼以我個人來看,引用這段歷史為背景,透納可能借迦太基的野心註定失敗這一結局,表達心中對大自然的敬畏吧。

畫中萌點是,漢尼拔將軍的大象在畫面中亂入了。若不是看過那部透納自傳改編的電影《透納先生》,很難發現各種端倪。可見畫面中可大可小的細節,都來自畫家心裡裝著的故事。

在透納筆下的大自然中,他會把遠處的山坡畫成紫色,會把遍野的花朵畫成金色。當這些大開腦洞、異於常人的色彩運用開始在小型畫中出現,也意味著透納的繪畫功力已經成為他在表現語言上的得力助手,它幫助透納畫下他想表達的一切。

後記:透納周邊

電影

《透納先生》

了解一個藝術家的生平有很多,通常我會先從具有生動畫面的電影開始,無論是故事還是畫面,都比較方便記憶。電影中的很多畫面取自和透納作品相同的場景,呈現出的太陽、水面的光線讓人讚歎。想像力可能是基於現實的,但它又超越了一切。

書籍

《透納與拉斐爾前派》

書中對透納的筆墨大概佔據一半,另一半都在討論,與被透納帶入巔峰的英國風景畫及浪漫主義幾乎是更迭興起的歐洲的前拉斐爾主義。這個流派鮮明、精緻,和透納的霧氣濛濛南轅北轍,但從兩種風格之間,能夠體會什麼是畫中的「詩意」。可能是作為鋪墊,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透納,或相反而為之也說不定。總之薄薄的一本小書,旅途打發時光長見識,足夠用了。

展覽

《心靈的風景》

@上海博物館

展期至8月初的《心靈的風景》,展出了包括透納在內的諸多英國風景畫,涉及的年代跨越2個世紀,布展也是按照時間脈絡進行的。我覺得,清晰的時間線極適合中國觀眾,是一場接地氣、但又夠水平的展覽。關於這期間的藝術故事講得清晰明了,也對得起泰特的誠意和名氣。

要是問展覽看什麼,我想主要是看2個世紀藝術思潮帶動的畫風的演變、同一個世紀里畫家們創作風格和形式語言的異同,以及那些充滿顛覆性的作品吧(比如透納的作品和同時間的藝術家們擺在一起,腦海里只有兩個字加三個感嘆號:先鋒!!!)。好的創作被展出的數量不少,加之在上海博物館畢竟不像需要在國博排上N個莫名其妙的安檢隊伍,觀展的體驗還是充實而富有收穫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藍莓賦格 的精彩文章:

你看你看,雲朵後面藏著一架鋼琴

TAG:藍莓賦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