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縫中求生存:抗日戰爭中香港通道如何在炮火中守住對內運輸生命線?
從1937年中國全面抗戰到1941年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美英參戰前,這一時期為中國抗戰最為艱難的時期,香港正是在這一時期成了當時國民政府進口戰略物資和出口換取物資的最重要通道。可以說,香港極為獨特的通道地位,為內地維繫抗戰危局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在香港進口的各項物資中,軍火佔有相當比重。除了經香港進口軍火和民生物資,戰時中國的許多戰略物資如鎢砂、錫、銻、桐油也經由香港出口國外。這些中國特有的具有戰略性質物資,為戰時中國換取外匯和軍火物資的重要出口品。
廣州戰役要圖
廣州淪陷以後,香港作為中國戰略物資轉運地的作用大為減弱,但並未完全消失。這主要基於兩方面原因:首先,廣州淪陷時,大批中國戰略物資,其中包括飛機、坦克、槍支、彈藥和卡車滯留於香港。這些彙集在香港的戰略物資後來輾轉運往內地內地。其運輸路線主要是從香港至緬甸仰光或越南海防(越南交通線經中國政府交涉,後來的運輸形勢有所改觀),然後通過滇緬公路或滇越鐵路內運。其次,由於香港商人不斷地打通與內地貿易的新渠道,一些新的交通運輸路線被開闢出來,用機帆船從香港運送軍用物資的走私貿易發展很快。香港和廣東之間向來就有船隻來往,其中有些是運送蔬菜、肉食等生活必需品供應香港的,虎門 、太平、中山、東莞等地的運輸路線,日軍難以完全切斷。另一方面,由於日軍兵力有限,對某些封鎖線較長的地段也只能做流動截查,封鎖不能全部奏效。
滇越鐵路
當時開通的主要路線有:(1) 港沙線。此線系由香港越大鵬灣至沙魚涌,循東江水道至老隆,轉公路至曲江。沙魚涌是廣州失陷後香港物資輸入內地的最主要的口岸。由於從沙魚涌運進內地的物資數量達到每天約數百擔,以至於激怒日軍,他們屢屢出動飛機去沙魚涌掃射搬運工人。(2) 沙頭角支線。貨物由沙頭角偷運至東江各岸。
從總體上看,抗日戰爭初期,在上海和華北、華中各主要港口相繼落入敵手以後,香港便成為中國與歐美各國貿易(尤其是軍火貿易)的重要中心。加之廣州淪陷前廣九鐵路與粵漢鐵路接軌、新公路開通等便利條件,香港在轉運中國抗戰物資方面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廣州淪陷後,在英國政策的鉗制和日軍的嚴密監視之下,香港的物資轉運作用大為遜色,但走私貿易卻從未中斷,仍有相當數量的戰略物資從香港運往內地。
1910年,署理香港總督梅含理及其夫人視察剛通車的九廣鐵路──英段
( 張憲文、張玉法主編:《中華民國專題史 第17卷》 )
※不為人知的七城戰役:中國軍隊戰鬥力驚人,日軍屢遭全殲
※他身為最高指揮官卻在關鍵時刻率部撤退,商丘三日內落入日軍之手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