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為何自殺,也不肯過江東?只為了父老鄉親
原標題:項羽為何自殺,也不肯過江東?只為了父老鄉親
垓下之戰,是項羽率領後路半斷、糧草不濟的十萬楚軍,與六十萬漢軍(韓信所部三十萬人+劉邦所部三十萬人)決戰。他在死前對最寵愛的美人虞姬唱一曲《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就是名傳千古的」霸王別姬「。
西楚霸王:項羽
此前,漢將韓信揮師北進,只用四個多月蕩平了趙、代、燕、齊四國。漢王劉邦則據滎陽、成皋堅守,牽制了項羽軍主力,另一漢將彭越在楚軍後方不斷襲擾其補給線,使楚軍糧草軍資得不到有效補充。
項羽同時應對劉邦和彭越的前後夾擊,主力大軍疲於奔命,後方城池處處報急。他將重兵交給了麾下首席大將龍且,令他援救齊國。豈料此人因之前擊破過英布,面對韓信也盲目自大,濰水之戰一戰敗死,並葬送二十萬楚軍。
眼見楚國局勢不利,負責南方戰線的楚國大司馬周殷叛投劉邦,導致楚軍後方盡失。剩餘十萬楚軍腹背受敵,糧草匱乏,終於被劉邦和韓信的六十萬大軍圍攻於垓下。
項羽率十萬楚軍,與三十萬韓信軍決一死戰,劉邦則率另外三十萬漢軍在韓信軍後方壓陣。項羽奮力擊退韓信中軍,卻被兩翼的孔熙(孔將軍)、陳賀(費將軍)兩部軍隊夾擊,而後韓信中軍大回返,與左右兩路漢軍合進,終於大敗項羽軍,打破了此前項羽野戰無敵、戰無不勝的神話。
蓼侯孔藂:【以執盾前元年從起碭,以左司馬入漢,為將軍,三以都尉擊項羽,屬韓信,功侯。】
費侯陳賀:【以舍人前元年從起碭,以左司馬入漢,用都尉屬韓信,擊項羽有功,為將軍,定會稽、浙江、湖陽,侯。 】
索隱:【即漢五年圍羽垓下,淮陰侯將四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是也。費將軍即下費侯陳賀也。】——《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六十萬漢軍團團包圍了不足十萬楚軍殘軍,楚軍疲勞糧盡,然後又被韓信張良施以「四面楚歌」之計,士氣更大挫至極。
整個楚漢戰爭中,韓信策劃北上迂迴大戰略,劉邦張良陳平們在滎陽正面數載苦戰,幾次險死還生,蕭何竭關中之力後方支援;彭越在後方游擊斷糧,不讓楚軍有片刻喘息機會;同時費盡周折,陰謀陽謀盡出,分裂離散西楚國的人心軍心,整整一代開國群英群策合力,這才終令項羽陷入絕境。
韓信
四面楚歌計,也只有在這種對楚軍極不利的情況下才有用,是陽謀、非陰謀,騙小兵尚可,遠騙不了項羽這樣的當世之雄。
至此時,換了史上任何神將在項羽的位置,也絕無可能反敗為勝,擊敗韓信、劉邦、張良、陳平、彭越、樊噲、周勃、灌嬰……這些超級牛人的組團圍攻了。
項羽聽著四面楚聲,慨然而歌,這時候,項羽身邊的最寵愛的侍妾虞姬,拔劍起舞,應聲相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虞姬
項羽真正妻子是誰,史無明載。不過按陳平的說法,這個人肯定存在,而且其兄弟為項羽的親信。 當然,也不排除楚漢戰爭時已經早逝的可能。
《史記·陳丞相世家》:【(陳平):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
至於虞姬,(【有美人名虞,常幸從】,《史記·項羽本紀》 ),(【有美人姓虞氏,常幸從】,《漢書·項籍傳》)。司馬遷和班固記述有矛盾,一個說是名虞,一個說是姓虞。已經明確說了是「常幸從」的「美人」,秦漢史書上絕不會用這種稱謂來稱呼諸侯的正妻。
至於頗有知名度的虞姬兄長、楚軍大將「虞子期」,其人是明代《西漢演義》才出現的小說人物,為真實歷史所無。
因此,虞姬雖非妻子,作為姬妾在主人危難時自盡,是表達忠臣不仕二主之志,這一點男女皆同。而作為主君有如此良臣,亦是光榮。恰如此前漢軍大敗時,有忠臣紀信假冒劉邦,代其而死。
「霸王別姬」一幕記述在《史記》《漢書》里是表達英雄末路時的悲涼,並不是將項羽刻畫成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的尋常匹夫。他此時想到的,絕不是和虞姬一同殉情,成就一段名傳青史的」愛情佳話「,而是竭力全力以求生,求得東山再起。
此時項羽所能保證控制的領地,也僅剩江東了。只要他活著逃回江東,那麼西楚王朝便還有一絲復興可能。
為讓漢軍摸不透楚軍主力其實也就是項羽本隊的去向,項羽決定分路突圍。項羽身邊的八百「壯士騎從者」定是精選出來、吃飽喝足的精銳,除此之外,還有鍾離昧部、左右司馬部、項伯部等,其實都是引開視線、掩護主力的棄子。
《史記》功臣表裡已經通過互文將他們的去向都記載得很清楚了:
鍾離眜部被漢將靳強擊敗(【汾陽侯靳強擊項羽,以中尉破鍾離眜,功侯】)。
左右司馬部投降漢將灌嬰(【灌嬰降左右司馬各一人,卒萬二千人,盡得其軍將吏】)。
項伯即項纏部投降甚至臨陣反水(【以破羽纏嘗有功,封射陽侯】)。
秦漢時代,人頭就是功勛就是土地就是爵位。 漢軍勝利已成定局,將士人人都知道這是鼎定天下的最後一戰,要搶人頭刷功績這就是最後的機會。 他們絕無可能蒙頭大睡,到天明才發現楚軍逃了。
整個垓下之戰,加上最後漢軍攻略楚地、擊敗那些留守部隊的斬獲,共計斬首八萬。如左右司馬部的一萬二千人還能投降活下來了,正因他們並非潰兵,而是成建制行動,在項羽已經突圍的情況下,盡了對主君的義務後投降,否則就必然被漢軍去增加那八萬人頭的斬首數了。畢竟眼看漢朝就要得到天下,屠俘有政治風險,也不符合劉邦標榜相對項羽的仁義長者之風。
古今中外,類似這樣的突圍戰役,於絕境處覓得一絲生機,原本甚多,如彭城之戰,劉邦也是損失幾十萬兵馬後,趁著大風突起沖亂楚軍陣勢,僅率數十騎趁亂逃遁。
然而項羽的分路突圍、攪亂敵軍視線,只保住自己親隨八百精銳,其餘全部當做棄子的突圍計劃,從軍事角度,堪稱唯一破解死局的神來之筆,但他亦最終敗在人心。從鴻門宴起,便明確表明親漢態度依舊被信任的叔父項伯,在此時臨陣反水。
漢軍的統帥韓信,到天明僅用一晚,就判定項羽精銳的突圍路線。然後派出灌嬰率漢軍最精銳的五千主力精騎,疾追項羽直至烏江。畢竟對漢軍而言,只要項羽不死,這戰就不算完勝。
【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兵仙這一子穩、准、狠,徹底斷絕霸王東山再起可能。因為項羽雖然一口氣衝到烏江邊上,他所部八百精騎已經損失殆盡,這些人如果大半逃出,都能成為他在江東重建軍隊的種子,擔任百夫長、十夫長,尚可繼續和劉邦相爭天下;而只有自己一人逃回的話,徒勞無益,僅僅給江東父老帶來兵災罷了。
項羽視秦地、三齊百姓如草芥,但對桑梓父老亦非無情。畢竟漢軍雖然相比項羽號稱仁義,可在那個時代亦難免俗。劉邦其人明確記載的屠城記錄四次,他手下漢軍將領屠城記錄八次。
所以項羽放棄了渡江機會,選擇率最後的28騎死戰,單人步戰斬殺漢軍三百餘騎兵,則是呈現整個中國冷兵器史上最強大的個人勇武,來一場華麗謝幕,已不做生還之想,
他這一生雖轟轟烈烈,帝業不成,但亦足夠氣壯山河。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大唐帝國一代軍神,更是人生最完美的名將
※從段譽到一燈大師,金庸筆下的大理段氏,在歷史上延續了多久?
TAG:狐貍晨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