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如何應對猛烈的「海歸潮」

中國如何應對猛烈的「海歸潮」

近日,中國一家專註於語言培訓的企業發布了《2018中國留學白皮書》。白皮書顯示了幾個可喜的留學變化,比如留學意向人群更加重視內在自我提升的驅動、較為功利化的留學因素均呈下降趨勢、留學生留學前更有規劃等等。但尤為關鍵的變化是,46%的留學意向人群明確表示沒有移民計劃,呈逐年上升趨勢;38%的人群表示尚不確定,呈逐年下降趨勢。事實上,更多留學生傾向於學成歸國的趨勢,已經延續多年。根據中國官方數據,改革開放以來,截至2016年,中國共派出約458萬留學生,其中322萬人選擇了返回中國。

中國人赴海外留學已有100多年歷史。1978年改革開放徹底打開了中國人留學大門,中國希望藉此儲備更多的建設人才,但面臨的卻是尷尬的人才流動「逆差」——很多留學生學成留居海外,這一直困擾著中國。這主要有三大原因。

第一,中國軟硬配件方面的落差,比如城市建設和市政服務上的短板,讓習慣了歐美生活的留學生感到不適應。第二,多年以前,留學生們在海外學習的都是歐美先進技術和理念,但中國優質科研平台不足、產業發展滯後等原因,導致很多海歸擔心回國會面臨無用武之地或大材小用的尷尬。第三,中國欠缺公平正義的法治化環境也讓很多人打起退堂鼓。

「人才」無疑是21世紀非常重要的財富,誰搶佔更多人才,就意味著可能搶先佔領未來發展的制高點。經過多年學習和工作,留學生們掌握著先進的技術和管理,且有著比較敏銳的市場動向和較為超前的發展觀念。他們其中不少人從事的便是航天新材料、生物醫藥工程、電子信息、軟體工程、智能製造等高科技產業,而這些與中國國內正在制定的產業政策相吻合。

為吸引這些科技變革的生力軍,聚集起一個「智力資源寶庫」,中國出台了一系列針對海歸的「引才戰略」,並完善了服務海歸的福利政策。前者比如 「千人計劃」、「萬人計劃」、「長江學者」、「長城學者」等,後者比如在落戶、創業資金、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便利等。在中國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和法制環境改善的「加持」下,海歸們的顧慮一一得到了化解,越來越多留學生加入「海歸潮」,人才「逆差」也逐步向人才「順差」轉變。

為海歸回中國工作創業提供完善服務,這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中國不能陷入「外來和尚會念經」的窠臼。

近年,中國各地在高端人才錄取上,愈加看重人才是否有海歸背景。人才一旦缺乏了海歸背景,不少高校、科研院所等用人單位就可能對其關起大門。事實上,中國本土人才近年在前沿科技上的探索攻關能力已較之前大有提高。2015年,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就是位土生土長的「三無科學家」(沒有博士頭銜,沒有海外留學背景、沒有院士光環)。面對海歸,中國不能搞學歷崇拜,據白皮書顯示,海歸群體「所學非所用」問題比較凸顯,留學生的務實性、穩定性、包容能力和自制力不足。如果繼續戴著「重洋」的有色眼鏡,不但不能讓本土人才發揮所長,而且也造成智力資源浪費。

對中國而言,一方面要嘗試在留學生出國規劃等方面給予前瞻性和科學性的政策指導和宏觀建議,確保他們未來學有所用,另一方面中國也要積極組織各方力量,幫助留學生在提高職場素養,適應中國工作環境。更為重要的是,中國還應意識到中西方思維方式不同,看問題視角不同,在科研領域「中西並用」則容易形成互補效應,也會更有利於中國科研水平的提升。

在當前「海歸潮」的大背景下,也有一些海歸選擇了「歸海」。近年來,連續有一些中國海歸學者選擇了離華重回歐美。雖然這只是個案,但對求賢若渴的中國而言,與其將這些優秀學者「得而復失」當作正常人才流動,不如將其視為一劑清醒針,從而倒逼自身不斷改革和完善,讓優秀的海歸留下來,為國為民貢獻智力。面對海歸潮,中國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僑報網 的精彩文章:

特朗普錄母親節視頻讚揚自己母親 卻隻字不提梅拉尼婭
在美國如何與執法人員打交道?駐洛杉磯總領館提醒這些事

TAG:美國僑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