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德小姐》生活不僅是反抗,也是和解
GIF
你愛我,那你喜歡我嗎?
我只是希望你成為最好的自己。
如果這已經是最好的我呢?
青春最難的是什麼?
不是高考,不是高數,不是初戀與就業危機,而是一場無形的抗爭。
《伯德小姐》是美國演員格雷塔·葛韋格自編自導的一部青春片,由西爾莎·羅南主演,講述了一名高中生不甘於當前生活,想考取外地大學逃離家庭和故鄉。
作為一部低成本的獨立電影,《伯德小姐》在之前的頒獎季備受讚揚。不僅獲得了主流媒體的一致褒獎,一路拿下了美國電影學會2017年十佳影片和第75屆金球獎音樂/喜劇片最佳女主角的大獎。
這種波瀾不驚的成長似乎可以用來形容我們大部分人的青春,而導演用最簡單樸實的方式為我們展現了家和故土的羈絆。
克里斯汀是一名高中生,在加州薩克拉門托的一個教會學校讀書,怎麼來形容這個小鎮呢?就好像是:
「你老家哪裡?」
「宜興。」
「哪裡?」
「江蘇無錫。」
「哦,那是個好地方。」
她覺得這樣的小鎮配不上她的高大上,因此她覺得當前的生活充滿束縛,為了表達對自由的渴望,她用鳥作為象徵,為自己取了一個個性十足的名字「Lady Bird」(伯德小姐),還要求同學、老師和家人都這麼稱呼自己,她會為爸爸破舊的Honda感到羞愧,看不起父母上的大學,夢想考上紐約的大學,衝破當前的多重約束。
所以當看到街道上最漂亮的那幢房子時,她會覺得:
「我錯誤的出生在了鐵軌的那一邊。」
伯德小姐未必是個好女孩。
她衝動、虛榮、攀比、做事不計後果。
但是——她就是當初那個真實的我們。
幾乎每個人的青春都是一場抗爭。所以《伯德小姐》才獲得了如此廣泛的好評,豆瓣IMDb爛番茄等網站一片高分。因為這部電影拍到了許多人的心坎上,可能是以外國人居多。
國人的許多青春在正式開始抗爭前就已經投降了,但像伯德小姐一樣的青春,我們並不是只有看的份,我們只是沒有勇敢抗爭。
GIF
先得益於西爾莎·羅南獨特的氣質和富有層次感的表演。23歲的她既有高中女生的少女感,還有一種靈動,讓伯德小姐有那麼一點點與眾不同。她表演出了初戀時的悸動,面對世界的不服氣,最動人的還是她與家庭之間的痛與愛。
其次,它比多數青春片「高級」的地方在於「真誠而不做作」。無論是青春時的悸動、燥郁、憂傷、尷尬,都沒有被刻意渲染,而是被導演按照本來的樣子陳列出來。以至於很多場景能給觀眾會心一擊。
總是會心一笑之後,鼻子就開始發酸,伯德小姐的故事就妙在這裡。曾經,我們認為戀愛必須是純粹的,歡愛必須是充滿故事的,因為值得被眷顧、值得擁有這一切的我們,是足夠獨特的。然而,獨特只是種幻覺,是年少輕狂的結晶,是自命不凡的泡沫。泥沙俱下的戀愛和友情,讓我們在乎的人變得越來越少,因為越來越接受自己的平凡,越來越了解,自己的心之所向。
家鄉是你我沉重的錨,是年少時厭惡著,發誓要步履不停遠離的地方,卻也是家人所在,最初的戀人和朋友的所在,逝去青春的所在。
成長路上,在乎的人事越來越少,我們再也不會有那樣咬牙切齒和一切作鬥爭的氣力了,學著馴順,學著失去,學著和解。正因為如此,青春情結才有了永恆的價值。
她想要去文藝氣息濃厚的大學,她想要追求浪漫感人的愛情,她想要得到母親的認同。
只是她的家境並不允許她走得太遠。於是整部電影的主故事線就是Lady Bird為自己能上一個理想大學而努力的故事。她需要一邊背著強烈反對的母親,一邊懇求著父親的暗中幫忙,自己還要在學校千方百計申請獲得入學資格。
這是青春現實上的抗爭,就已經如此艱難。想要走自己的路,可真的不是讓別人說去就行的了。
就像林夕《Shall We Talk》里寫的,「孩童只盼望歡樂,大人只知道寄望,為何都不大懂得努力體恤對方。
青春只有課本和試卷,更應該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更加重要的,是守住自己獨一無二的個性。
薩克拉門托般的無趣,是青春不能承受之輕。象徵青春的Lady Bird自然不能忍受這一點,所以她選擇遠走他鄉。
而你並不需要遠走,只需要be a lady bird,順應自己,而不是順應世界。
青春如此,生命也如此。
看到最後,我終於理解,雖然我們的青春或許不是這樣,沒有音樂劇,沒有舞會,有的只是寫不完的卷子,但我們的生活卻沒有什麼不同。
或許你也有一個挑剔的母親,在你試裙子時,扔出一句「或許你應該少吃一點」。
或許你也有過兩段不成功的戀愛,那些男孩的名字被寫在紙條上,藏在抽屜的某個角落。
或許你也有過這樣的朋友,你們一起吃零食,聊八卦,你們曾有過誤會,然後被化解,或許你們現在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又或許也是像伯德小姐和朱莉那樣思念著對方。
或許你也在恐懼。恐懼未來將帶給你什麼,恐懼無法進入想進的大學,恐懼不能被愛,不能被讚美,不能成功。
誰都曾經經歷過叛逆的青春,但最終卻在青春的傷痛與遺憾里,最終與世界完成了和解。
—END—
TAG:氣質女人享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