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時期主觀唯心論哲學的流行
大家好,歡迎來到經典人文之旅,今天跟大家講的是明末時期主觀唯心論
明初統治者提倡的理學
明初統治者極力提倡孔孟之道、程朱理學,作為封建統治思想。朱元璋說:「仲尼之道,廣大悠久,與天地相併」,他做皇帝,就是「行先聖之道」。朱棣命令撰修《五經大全》、《四書大全》,《性理大全》等儒家書籍,廣為傳播。
在明朝統治者的倡導下,嘉靖以前,程朱理學在官僚士人當中十分流行,它是腐敗守舊的統治階級用來鉗制人民思想的工具。明代薛瑄、吳與弼、胡居仁、陳獻章、王守仁等都是有名的理學家。薛瑄(1392-1446年),官至大學士,他自己「手錄<性理大全》,通宵不寐」,死啃理學典籍,鼓吹和實踐天命性理之學。胡居仁絕意仕途,以「事親講學」為務。他說「惟王道能使萬物各得其所」,極力維護王道所反映的封建秩序,他反對事功,說卑者溺於功利」。要達到忠信,他就講究理學家的「敬」,並以「敬」作為自己的書齋名稱。
王守仁的心學
明代中期,農民轟轟烈烈的反抗鬥爭,表明統治者所崇奉的程朱理學是束縛不了人民的,他們感到有重新或進一步炮製統治思想的必要,以補救理學的無能,王守仁的「學」就是適應了地主階級的這種需要而產生的。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又叫王陽明,浙江餘姚人,出身於大官僚地主家庭。他自己也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場,做過南京兵部尚書。明武宗時,他任南贛巡撫,鎮壓了江西南部的農民起義,1528年(嘉靖七年)他臨死的那一年,又鎮壓了廣西瑤族人民起義,並曾平定了明朝宗室宸濠的叛亂。由於他為維護明朝的腐朽統治而盡忠效勞,因此明朝統治者封他為新建伯。
圓王守仁在鎮壓農民起義中感到「民雖格面,未知格心」,這就是說雖然用武力鎮壓了農民起義,但還沒有消滅農民的反抗思想,也就是他所謂的「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因此,他總結了鎮壓農民革命和統治階級內部鬥爭的經驗,並繼承宋代主觀唯心論者陸九淵的思想,創立了他的學說,成為宋元以來主觀唯心論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後人編為《王文成公全書》。
王守仁的世界觀是主觀唯心論。由於王守仁的心學,基本上是發揮宋代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所以合稱為陸王學派。王守仁認為人心是宇宙之本體,也是天地萬物之主宰。所以他說:「心之本體無所不該,從此出發,他進一步確認:「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國。這就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所有事物,直至道德規範,說成都是人心所派生的,也就是精神派生物質,人的主觀意識一心是第一性的而客觀的物質世界是第二性的。這是一種地地道道的主觀唯心主義的謬論。
有一次他外出遊覽山水,同行的人指著山中的花樹問他,你說「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這一問切中要害,但王守仁卻詭辯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你)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本來花開花落,是花本身的變化,是客觀存在,當人看到了花,花的顏色反映到人的感覺中來,這是唯物論的認識論。王守仁卻相反,把花的開謝,說成是人心的體現,沒有人心的體現,花就不存在,完全是主觀唯心論的胡說。
王守仁的「心學」完全是為他的反動政治觀點服務的,這主要體現在他的「致良知」說教中,他說:「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悌),見孺子(小孩)入井,自然知側隱之心,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他又說「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可見他所說的「良知和朱熹所說的「天理」是一個東西都是指的封建倫理道德。王守仁認為人人都有「天理」、「良知」,都天生的有封建倫理道德。但人又有「私慾障礙」,蒙蔽了「良知」。因此,他要求人們「去私慾,存天理」。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有「致良知」的功夫,就叫做「格物致知」。
「去人慾,存天理」,是王守仁反動的良知說的要義所在,也就是他全部學說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推行三綱五常的封建道德,維護封建秩序。這一點他和朱熹是完全致的,稍有不同的是,朱熹把天理說成是客觀絕對精神,所以要人將心中的私慾除掉,去接受和保存所稟賦的「天理」,而王守仁則認為「天理」「良知」是人「心之本體」,只需將私慾「一齊去盡」,便能恢復良知本體,「不假外求」。在明代中葉階級鬥爭更為尖銳的情況下,王守仁把三綱五常這些封建倫理道德說成是人心所固有的東西,不是統治者強加於人的,那麼人人就自然應該遵守這些封建道德,因此它更能直截了當地為地主階級服務。
王守仁的「心學」,由於緊密地為地主階級統治服務,所以它一出籠,就得到地主階級的賞識,成為當時的統治思想。王守仁也就被送進孔廟從祀。他的影響很大,所謂「才知之士翕然師之」;他的門徒眾多,遍布天下。嘉靖初年的大學士方獻夫當王守仁在世時,官比王大,但對王執弟子禮,可見王學被推崇的情況了。王守仁和他的後學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團體和流派,以他的家鄉命名,稱為「姚江學派」。這個學派又有支流,其中之一的王艮及其泰州學派,在思想界的影響比較大。
王艮和泰州學派
王艮(公元1483-1540年),南直隸泰州(今江蘇泰州市)人,號心齋,灶籍出身,曾隨其父當過小商販,三十八歲始從王守仁學習。他的哲學思想也是主觀唯心論。他說:「以天地萬物依於己,不以己依於天地萬物」,又說:「吾身猶矩,天下國家猶方。天下國家不方,還是吾身不方」。他以主觀的「心」去衡量客觀世界,使世界萬物符合心的意念,是精神第一物質第二的唯心論的觀點。
但是王艮與王守仁的觀點還是有差異的,如他說:「王公(王守仁)論良知,談格物。同時,由於王艮出身於社會下層,因此他的哲學思想比較地切合實際,也多少反映了一些勞動人民的要求。他認為「聖人之道,無異於百姓日用,凡有異者,皆謂之異端」「百姓日用條理處,即是聖人之條理處」。他把「聖人之道」說成與百姓日用無異,凡不符合這一標準的,就是「異端」。
這種對「聖人之道」的解釋,當然與統治者以封建道德的「三綱五常」來束縛人們思想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這種思想發展到夏廷美和顏山農時就更為明顯。夏廷美認為「今人讀孔孟書,只為榮肥計,便是異端。吾人須是自心作得主宰,凡事只依本心而行,便是大丈夫」。顏山農認為「平時只是率性所行,純任自然,便謂之道,…凡儒先見聞,道理格式,皆足以障道」。泰州學派強調「本心」的作用,不受傳統思想的限制,他們已經「復非名教之所能羈絡矣」。最後發展到與泰州學派有師承關係的李贄就公開批判道學和孔孟之道的儒家思想。
好了,今天就講到這裡了,大家喜歡嗎?喜歡的話可以關注我喲。
TAG:經典人文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