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兩副中藥和一對雙胞胎的故事

兩副中藥和一對雙胞胎的故事

曾經有一對生病的雙胞胎娃娃,花了近半年的時間輾轉多地求治無望,不得已將要被放棄的時候,被李醫生用兩副中藥給挽救了回來。

大約1990年左右的事情。算來,當年的雙胞胎娃娃也該為人父母了!

當時,根據主管部門的要求,縣城的個體藥鋪(中西結合診所)要三兩家合併到一起經營的,所以有另外兩個醫生合併到了我們家藥鋪。這種政策也就持續了三幾年的時間,後來又逐漸恢復獨各自立經營的狀態。當然,這個過程之後因為經營許可的原因,也確實淘汰了一少部分原來的個體從業者。

言歸正傳。

這年秋天的一個下午,約莫4、5點鐘點時候,藥鋪里匆匆來了一對風塵僕僕的夫婦,各抱了一個小娃娃,進門就說找李世鳳李大夫看病。兩個小娃娃被放到桌子上後,不哭不鬧,一動不動的,看架勢就是相當嚴重的樣子。另外兩個醫生就遠遠地靜靜觀注著。

李醫生接過話後,夫婦倆便開始了滔滔不絕的自述。

說家是馬市坪的,孩子吃著了,不消化,治了半年了都沒治好。起初,那天下午烙了兩張干餅,倆娃娃各吃了一個。您知道,鄉下的地鍋都很大的,干餅也做的大了點兒。倆娃兒當天晚上就不喝湯(當地的習慣說法把吃晚飯叫做喝湯)了;第二天早上還是滴水不進,還起燒。趕緊到附近的藥鋪去看,說孩子吃著了,不消化。在這家藥鋪開了幾天的西藥和中藥,還是沒胃口,也不見退燒。再去當地衛生院看,治了個一星期多也不見起色,隨後去縣醫院,治了個把月,一樣沒有好轉。接著轉去鄭州一家醫院,又是又是一個多月,不見輕。最後被介紹到北京一家醫院,又治了將近兩個月。在北京住院的時候也一樣,基本是靠輸液維持生命:哪天,只要輸液了孩子就有點精神;哪天不輸液了就接著起燒,奄奄一息的……前前後後花了近半年的時間。在鄭州,在北京,幾乎每一兩個星期都通過大隊(當時農村還習慣叫生產隊)匯錢過來。治病這近半年的時間裡,不光早花光了家裡的積蓄,賣光了幾乎所有能賣的東西,所有借錢的的門路和貸錢的門路也都用盡。這不,實在弄不來錢了只好回來。下了長途汽車後,萬念俱灰,就狠狠心把兩個小孩放到路邊的垃圾箱旁,打算聽天由命!——哎!——十月懷胎,兩個雙生娃,養了兩歲多了,能不心疼嗎?!可是家裡還有老人也需要贍養啊!真不知道這個家以後怎麼支撐下去!……誰知當時就被附近一位賣炒花生的老太太看到了,跑到跟前看了看,說這麼人彩(——俗語,有俊俏、可愛的意思)倆雙生娃放這裡是弄啥哩?給她解釋過後,老婆婆說我給你們說個地方,您們去武裝部對門李世鳳醫生的藥鋪看看吧,興許有辦法。

……

李醫生起身查看。

兩個小孩有兩歲半了,雙胞胎,個個面黃飢瘦,皮包骨頭,但肚子卻圓鼓鼓的隆起很高,那體型的比例比臨產的孕婦還有過之而無不及。再看手指經紋,都已經紫了很長;撫摸額頭,均無發熱跡象;叩其肚皮,無臌脹聲響;復探按其肚皮上沿,感覺脾臟奇大且下墜。檢查的時候,小娃娃的眼睛翻上來看了下李醫生,之後眼珠子便直直地定在那裡,許久都轉不回去。

不消一兩分鐘便檢查完畢。

李醫生坐下,提筆要開處方的時候,停下來鄭重交代夫婦倆:「咱醜話先說到前頭啊?您這倆娃都這樣了,我也是儘力給你們治治看。先開一付葯吃吃看,萬一有個三長兩短的話您倆可不要怪我。」

「沒事,沒事!」夫婦倆忙不迭搶著說,「您只管開藥吧!本來俺們就要扔掉的,那位好心的婆婆介紹說讓抱到您這來試試。」生怕不夠堅定,又特別重複說:「您只管開藥吧!實在治不著了俺們也怨不著您的!」

從容開好處方,李醫生起身親自照單抓了一付葯,包好。又交代他倆說:「趁天還沒黑,現在回去就抓緊煎出一料給倆娃娃喂下去,一人小半碗;等到夜裡十來點鐘點時候再煎一料。今天睡覺前要喝夠兩次。明天早上喝第三料。三料喝下去,如果肚子還不見咕嚕聲響,您們就不用來了。」

第二天上午,藥鋪剛開門不久,另一個女醫生就慌忙跑到李醫生旁邊。「李先兒,李先兒!(先兒是先生倆字的兒化音簡稱,也是當地習慣對醫生的尊稱)」她慌裡慌張地喊道,「昨天下午那男的又來了!」朝門外望去,果然,那個男的正匆匆朝藥鋪門口走來。接著又用變了調的生音小聲地對李醫生說:「那倆小娃娃是不是不行了呀?別再是來訛咱哩?!」

「肯定沒事,有事就不會過來了。」李醫生淡然平靜。

果然,這男人進門後來到李醫生面前,先笑了笑,說不出是緊張還是激動,語無倫次地又是一大通話:把昨天的葯再抓一付吧!今天早上天還沒亮,大的就開始要東西吃了。半夜裡倆孩子的肚子就開始咕嚕咕嚕響了。我們住在二旅社,昨天回去就讓燒鍋爐的幫忙煎了一料喂下去,夜十來點時候又餵了一料。倆傢伙明顯精神了很多。現在娃們他媽正在煎第三料呢,我也趁這個空再來抓一付,順便也給您報個喜,道個謝……

另外兩個醫生依舊默不作聲地在一旁遠遠觀望。

李醫生找出昨天的藥方,又親自抓了一副。包起來之前,又去葯櫥額外捏了一味添上。

個把月之後,這家男人又來了,拎著一個鼓鼓囊囊的蛇皮袋來找李醫生,說自那兩副葯之後,兩個娃都沒事了,現在很正常,也上膘了。遞上蛇皮袋子,說這是自己家種的黑木耳,也不值個啥,權當表示一下心意。

李醫生堅決不肯收下。男的急了:這真不當啥的!光我們在外面住院看病的花銷,也足有一大卡車這個了。再說了,和倆娃的命比起來,更值不了個啥了!

後來,泡了才知道,這一蛇皮袋都是上好的春木耳,一棵泡發開來就足足一盤子大小,厚實、筋道。(由於氣候、雨水的關係,東北以秋季的木耳為上品,本地山區則以春季的木耳為最好。)

六口人,這些木耳花了兩、三年才吃完。

當時沒有留下聯繫方式,也沒有單獨保留處方,漸漸地就佚失了病號的姓名。只知道家住馬市坪,不知具體住址,更不知近況如何。

多年以後,家嫂整理總結李醫生的主要經驗,在《中醫學報》雜誌發表論文《李世鳳治療小兒發熱的經驗》一篇。

按:李醫生看病向來不單以主訴為據,主要憑自己的診斷辨證下藥;批評夫婦倆說不管到哪兒都說娃兒吃著了、吃著了、需要消導,一定程度上給醫生造成誤導,貽誤病情;初,證在脾虛,單單消導而不重健脾自然不見起色;時間久了,病程已發展到肝、膽部位,到最後甚至虛到連發熱都熱不起來了。

2018年5月27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杏林茶話 的精彩文章:

TAG:杏林茶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