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的一萬平米作品首度回歸,只在工體曬了一天的太陽

他的一萬平米作品首度回歸,只在工體曬了一天的太陽

趙要,自然的力量:一萬平米作品在北京,2018年5月18日,工人體育場,展覽現場圖。圖片:致謝UCCA

北京工人體育場會讓你想起什麼?是座無虛席的巨星演唱會,國安球迷接連不斷的揚威吶喊,還是雙休日夜晚的笙歌酒綠?而5月18日的工體,與以往有些不一樣。

幾十名場務人員合力工作,將一塊長116米、寬86米、總面積約合一萬平方米的布平整地鋪在了工體的綠色球場上。這是藝術家趙要與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聯袂呈現的新展——「自然的力量:一萬平米作品在北京」;也是這件歷時三年完成的裝置作品在青海無人區展出半年後首度回歸城市。布的主體由四種基本色塊拼接而成,成色在高海拔與雪山的自然作用力下已褪去不少。展覽只在18日向公眾開放一天,如此玩味的設計與充滿儀式感的布局為觀者開啟了一場精神思索的遊戲。

趙要,自然的力量:一萬平米作品在北京,2018年5月18日,工人體育場,展覽現場圖。圖片:致謝UCCA

「基於城市的生活教育背景,我們習慣性地擁有許多先入為主的觀念,很容易帶入作品的情景並且深受感動,但這些都與我們本身的經歷息息相關;所以,與其說是被作品所打動,倒不如說是被自己感動了,作品僅僅起一個點燃的作用。」

——趙要

作為藝術家個展「精神高於一切」以及《很有想法的繪畫》系列的延續,這件作品在工體的出現並非一時興起。藝術家趙要坦言,在該作品全部完成並計劃於雪山山頂展覽的初期,他就已經有了某天要回收它的計劃,並且也確定要選址在城市的文化中心,或同等規模具有代表性的場所之中。基於作品的體量與藝術家本人的訴求,工人體育場成為了絕佳的展覽場域。它年輕、與時俱進、同時也是人群的聚集之處。藝術家把作品從千公里外人跡罕至的無人區帶回,讓它與生活在城市之中的人們分享可一段不可輕易言說、飽經風霜洗禮的經歷,讓人們在圍觀的同時試圖參悟。可以說,這塊近一萬平米的布已不再是件簡單的藝術品,而是一則宏偉的英雄敘事。

雖然本次展覽「自然的力量」短短一日就落幕了,而我們對這一藝術構思及行為的思考不會就這麼被畫上句號。對於為期一天的展覽安排,許多未能到場的觀眾在遺憾的同時表示好奇。「或許是工體的日程緊,或者天氣原因導致。」人們做出這樣的猜測。而事實上,僅展一天是藝術家的有意而為之。「一天作為一個時間單位正合適。」趙要如是說。於他而言,這並不是一場常規展,而是一次回溯和一次全新創作。展覽的重點不在於給觀者足夠的時間去理解作品本身、去欣賞色彩、圖案和意義,而是完成這個儀式,讓觀者以個人經驗去思考「存在」和「發生」。在接受artnet新聞採訪時,趙要還幽默地說:「就理解為我讓這塊布在工體曬了個太陽吧」。

趙要,自然的力量:一萬平米作品在北京,2018年5月18日,工人體育場,展覽現場圖。圖片:致謝UCCA

「我的作品並沒有故意要先於或優於觀者的個人經驗。我希望觀者看到他們自己,而不是看到我。」在談及自己的作品與觀眾的關係時,趙要這樣說道。作為一位藝術家,他並不會通過作品去主動尋求與觀眾的互動,而是在不斷地創作過程中儘力剝離開所謂的藝術家個性。趙要進行藝術創作的理想境況是分析出一個普通人對世間存在的諸多事物所產生的正常反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集體性與大眾情懷。他想以此常態為基礎來創作,組合成為「基本印象」。他不要求大眾能夠一次性琢磨透自己的創作路徑和藝術經驗,但至少可以通過觀看來累積認知、繼而向自身發問。

此次展覽面向生活在北京的城市居民。趙要在創作前期就已經設計好要從城市經驗的角度出發,觀察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會如何欣賞、想像和理解這件作品以及它所表達的意義,再歸納整理這些心得消化成為新的的創作養料。趙要期待下的觀者的關注點,並不在作品的圖案和繪畫之上。他所感興趣的,是觀者已有的教育、歷史、文化、家庭、政治等方面的背景會如何影響他們對作品的認知。趙要希望本著「每個人都是普通人」的宗旨,去尋找普遍性的尺度。

趙要,一萬平米的作品在山頂被大雪覆蓋,2017年3月。圖片:致謝UCCA

從西藏青海無人區到北京工人體育場,這件 「不那麼容易被把玩和輕鬆擁有的作品」還會有下一站。在被問及實施項目中所遭遇的困難與挑戰時,趙要坦言:「並不算太困難。畫布可以捲起來,纏在一起,再由吊車進行搬運。」這一項目從籌划到落實,每一步都按部就班地進行著。在交通便利、科技發達的今天,記錄「一幅大畫」在雪山上的半年「遊記」已然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任務,但這幅畫的出現卻給每個遠離藏區和山巔的城市人帶來了思考難題。當站在城市中心圍觀一塊被文化和自然加持過的布時,你會想什麼?這個問題由藝術家發起問觀者,也應當由每個觀者發起問自己。

▼ 插播一條廣告 ▼

artnet開通小程序了!

點我進入全球頂尖畫廊空間

▼ 繼續閱讀 ▼

觀看趙要觀念藝術作品的五個要素

自然與空間

「這並不是我首次使用自然相關的元素。2008年曾做過一個與太陽有關的錄像,在北京的公交車上拍太陽一年四季的變化,那時拍了好幾萬張照片,探討城市空間與太陽的關係。早期是一個偏個人化的體驗,而近年來更多地從集體性的情結出發來考慮。像『自然的力量』 這個項目完成難度係數比較大,字面與世俗意義上的時間和空間的轉移,對於作品本身而言是一種發展和延續。」

趙要,宇宙在黑在旋,金屬漆,鋁板,太陽能雙軸跟蹤器,金屬支架,尺寸可變,起始時間:2016.6.5。圖片:致謝藝術家

用現成品

「現成品是一個基本的概念。藝術家和觀者都會有現成的不容置疑慣的慣性思維;並不一定要去反思或質疑。我個人將這些四位理解成繪畫中不同的顏色,而我的工作就是協調好它們之間的關係,合併促成一種體驗。」

抽象元素

「抽象在經歷了不斷地革新與歷史洗禮後,現在已經成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環境與認知習慣。現代的抽象與具象沒有任何區別,都是人所創作出來的一個『物』;也是純粹性的反饋。如今欣賞抽象藝術時,我們應該從莫須有的崇高感中跳開,抽象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無處不在的形狀而已。」

思維與分析

「藝術的神性,簡單理解就是一個人對自身某一能力崇拜點的理解。當代藝術就是在不斷發掘『崇拜點的位置』 這一問題。回歸到個人崇拜,我更看重思維之間的關係,排除個人性、明顯的喜好,更客觀地展示物的形態。當你把所有的認識、關係、邏輯組合在一起的時候,會產生一種奇妙的思維邏輯關係,會隨著你的經驗與認知不斷擴大與縮小,產生不一樣的反應。觀看一件作品,會不知原因而產生出精神反饋,我認為藝術這一點最有趣。」

趙要,我愛北京999靜幀。圖片:致謝藝術家

共性的尺度

「我一直站在普通人視角,不在學術層面刻意拔高,而是專註於累積作品的豐富程度。從日常生活、新聞、旅遊中遇到的人與風景為基本信息範疇,進而從藝術角度去將其體現出來。每個媒介都具備自身的特點,同時與人有不同的關係,比如裝置由於材質不同也會給予觀者不同的感官體驗。可以理解為,我一直在找尋普羅大眾的一種共性,人們對生活普遍認知的一個尺度,進而找到不同的創作方法。今年會接著延續過去沒完成的幾個項目,不斷地思考新的方面和可能性,爭取作品的每一個點都能達到一個平衡。」

趙要, 偉大的表演現場。圖片:致謝藝術家

文:唐棠

編:王藝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rtnet報道 的精彩文章:

深度:為什麼豪門大畫廊補貼小畫廊,仍不能解決藝術生態問題?
38歲是服務員,44歲畫第一夫人,現在被豪門畫廊收之麾下

TAG:artnet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