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外科手術並非西方獨有,來看看古老中國的神奇開顱術

外科手術並非西方獨有,來看看古老中國的神奇開顱術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金陵物

2001年,考古學家在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發現了一個做過開顱手術的顱骨,顱骨受損處有骨組織自然修復的痕迹,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個顱骨來自於距今5000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也就是說,早在五千多年前,人類就進行過開顱手術,而且手術十分成功。

古代醫學技術不發達,人類壽命也比現代人短,很多疾病都無法醫治甚至難以被發現,這是事實。不過與很多人的認知不同的是,古代的醫學技術水平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差,比如在外科疾病的治療上,很多古代手術都有其獨到之處。

一、外科手術發展歷史

舊石器時代,人類以打獵為生,身上往往留下很多傷口。小傷口可以依靠敷草藥治療,大傷口就不得不藉助外科手術了,比如開顱術,同時在夏朝之前還存在腹腔外科手術。

因此,最早的手術工具——砭針應運而生。砭針由鋒利的石頭做成,主要用來切割膿水和傷口;周朝,出現專門研究外科的瘍醫,即外科醫生;春秋戰國時期,出現截趾、血栓、腹股溝斜疝等外科疾病的手術方法。特別是斜疝手術運用了醇酒、火炙等消毒手段,十分高明。

秦漢時期,外科手術迎來發展高峰期,說到這一時代的醫術就不得不提到神醫華佗。

華佗的麻沸散解決了手術過程中的麻醉問題,史載「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麻沸散的具體成分已經失傳,但它的出現無疑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醫療技術。

在麻沸散的使用下,華佗不僅能治療頭風病,還能進行剖腹手術,相傳華佗還治過司馬師的目瘤。司馬師很小的時候就得了目瘤,正是華佗「出眼瞳割去疾而內諸葯」,即手術與草藥相結合,成功進行了目瘤摘除術,雖然此疾病並沒有被根除,但司馬師至少好好活了下來。

隋唐、兩宋以後,史籍上有關於大網膜血管結紮術、腸吻合術、放血治風眩、耳鼻再植術、斷指再植術等成功手術案例,以及消毒、麻醉、縫合、術後護理等手術步驟的記載。

不過受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這一時期的醫生與華佗的大手筆不同,他們廣泛缺乏大手術的勇氣和技術,很多外科疾病多採用保守療法,像名醫陶弘景、孫思邈就對華佗先進的手術方法持否定態度,取而代之的是食療、葯療、養生等相對溫和的手段。

到了清朝,面對西方的解剖學,中國人是廣泛排斥的,「中國文人雖既死之後,豈肯以此皮囊聽信醫生剖看者」,這反映了當時大多數人的觀念。其實早在王莽時代和北宋時期,古人進行過兩次解剖實驗,不過解剖對象都是囚犯,這些解剖實驗也沒有形成系統的學科延續下來,不得不說是一大遺憾。

二、神奇的外科手術

除了以上介紹的疾病外,古人還解決了其他許多疑難雜症,這些外科手術堪稱神奇。

1、兔唇:東晉末年,劉裕手下有一名將領叫魏詠之,此人十分有才幹,為劉裕打敗桓玄立下過大功,但他天生兔唇,形容醜陋。「殘丑如此,用活何為」,兔唇給他的人生蒙上一層厚厚的陰影。後來聽說荊州刺史殷仲堪手下有一名神醫能治療,於是魏詠之找到神醫,「割而補之」,百日閉口不說話、只喝粥,終於「病差」,治好兔唇。

史書上沒有詳細記載此次手術的經過,直到清朝,名醫顧世澄才記下「補缺唇法」:一方面用針線補傷口,一方面收集手術過程中的鮮血,將鮮血和其他藥粉調成促進生長的葯,並擦在嘴唇上,直到嘴唇緩慢長合。該方法是否能治癒兔唇暫且不論,但它被明確地被名醫記錄下來,至少對於兔唇的治療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2、連體嬰兒:史書上關於連體嬰兒的記載並不少,從西漢到明朝都有正史記載。

不過古人對於連體嬰兒的認識並不全面,地方官上報連體嬰兒是職責所在,帝王則把這看作是一種天降異象,一種大凶之兆。古人認為「二首,下不一也」,兩個嬰兒某些部位相連,某些部位分開,這預示著天下分裂,政局混亂。

長期以來,古人並沒有從生理角度去正確認識連體嬰兒,在清朝錢泳的《履園叢話》中,將連體嬰兒分開的手術才首次出現。手術方法十分簡單粗暴,即直接將兩個嬰兒分開,再在傷口敷藥治療。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兩個嬰兒竟然都奇蹟般地活了下來。

從古至今,醫學是一個不斷探索與完善的過程。古代醫學落後,古人對很多生理變化認識不全,但是古代醫學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樣落後,至少在條件簡陋的情況下完成了對各種疾病的初步探索,意義重大。

參考資料:《被懷疑的華佗》 《晉書》 《履園叢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派 的精彩文章:

這些被《三國演義》黑化的人物,在歷史上真實的樣子是什麼?
父子二人兩度挽救大唐,沒有他們,大唐撐不了三百年

TAG:歷史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