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不喜歡「上班」?
九零後這批剛步入職場的年輕人被越來越多的七零後、八零後們稱為垮掉的一代。為什麼這麼講,有一位八零後同事是這樣跟我解釋的,最早的大規模厭學情緒是出現在九零後身上的,具體體現在高考前撕書運動,零分作文等極端社會現象。而現在九零後又開始了「厭班」情緒的爆發,這在八零後和七零後的眼中簡直是大逆不道的,不喜歡上班的九零後已經被打上了好吃懶做,眼高手低等標籤,但其實在我看來,這是對上班這個詞認識的不清晰,上班和工作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
01
創造勞動價值不等於維持生存。
現在這些對年輕人的負面評價,其實大多都是因為九零後思維跳脫,這個時代教育的產物給他們帶來的是靈活的思維,思維靈活而上班死板,自然也就出了應屆畢業生離職率居高不下這種情況的產生。
其實這其中首先要想明白的是,排除少數個例來說,大多數九零後只是不想上班,而不是不想工作,在智聯招聘等招聘軟體和網站上,彈性工作在某種程度上比高薪的吸引力要更高,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現當代年輕人篤信的是勞動價值的最終產出,而不是勞動時間的無謂拖延,其實每個人都按時上下班的那段時間裡,又有多少是有效勞動時間呢,這裡面要畫一個大大的問號。
現在許多公司企業僵化的管理模式,導致了員工普遍存在渾水摸魚等現象,既然努不努力都是賺一樣的錢,賣掉一樣的時間,幹嘛不應付一點兒去工作呢。
02
厭班情緒的出現,更多是因為對上班定義的錯誤理解。
我們通俗意義所說的上班,指的是在一個經濟或者政治主體中所從事的被規定好的勞動任務,基本不存在什麼變數,也很難通過什麼方式實現財務跳躍性增長或者職位快速提升,有時候資歷反而成了第一生產力。
上班時間越久也就越會明白,其實夢想是不可能通過上班來實現的,大多數人上班的原因只是維持物質社會中個體的生存所需。
03
做出積極地改變,或者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一味的抱怨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感覺自己產生了厭班情緒,那就做出一些積極的嘗試或者改變,如果覺得上班只是在最廉價的出售自己的時間,可以嘗試著去創業,或者做自由工作者,但是前提是想好自己確實可以接受創業帶來的勞動強度和風險,因為想要一定的收穫,那麼就必須承受其所對應的風險。
如果覺得自己的社會責任不允許嘗試創業,或者說自己根本就想不到該怎麼創業或者成為自由職業者,那麼就該想想是不是調整下自己的心態問題,畢竟如果只是一味的抱怨,工作很可能幹不好甚至面臨失業,生活也絕不會朝什麼好的方向去發展。
想要真正判斷出一個行業或者一家公司是否適合自己去努力,還是要深入行業內部去考察,同時去諮詢有經驗的家人或朋友,再不然就嘗試去面試、去實習。
千萬別把自己局限在抱怨和不敢嘗試之間躊躇不前。
TAG:THLD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