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如何僅憑刀刃判斷出刀的年代?從一把被丟棄的宋代疑似兇器砍刀說起

如何僅憑刀刃判斷出刀的年代?從一把被丟棄的宋代疑似兇器砍刀說起

這是一把很純粹的宋代砍刀。平頭單面瓦,一面蛤面一面凹磨,雖然鏽蝕嚴重,但是隱約可見鎬線,彎體,拱背內弧刃,全刀長39.3cm,柄長14.5cm,全重191.8克,刀刃最寬處在刀頭,29.5mm,刀刃根部寬28.3mm,全刀寬窄變化不明顯。刀根部刀背厚4.6mm,刀頭處刀背厚3mm,刀莖最厚處6.5mm,最薄處2.1mm。全刀重心在離握把61~62mm之間。從鏽蝕後的斷層來看這把刀摺疊鍛打了很多層,可能有燒刃。在距離握把47.5mm後刀刃磨得特別仔細。刀刃從這裡開始有明顯的損傷,最嚴重的損傷在距離握把123.3mm處。刀刃在這裡嚴重扭曲,但是刀背很完整。

因此可以推斷,這把刀沒什麼波瀾壯闊的生涯,就是普普通通一把砍刀,被主人砍廢了以後順手扔河裡。我說這把普普通通的砍刀意義何在呢?標準器。

上一篇文章發出後很多朋友質疑:你憑什麼說這把是唐,那把是漢,這是宋這是元明清balabala。我來解釋一下古代鐵器的特性。長刀長劍我另說。短刀,尤其是偏向生產生活的雜用刀,比如順刀、服刀。早在秦漢時代,後世所有的短刀形狀基本都出現了。除了刀莖和刀的弧度有輕微變化外。

刀刃的形狀在秦漢出現後後代幾乎沒變。連輕微的弧度變化,出現的都很少,變化也很緩慢。變就變在刀莖的粗細和長短。這個情況一直延續到宋元時代,短刀開始變樣了。尤其是宋代,出現了不少標誌性的特徵。雖然這些特徵在漢代有原型,但只有宋代是大量使用的。其中一個特徵就是單面瓦的刀型在砍刀中大量應用。本地雖然大墓極少,尤其是可以認定主人時代的大墓極少,就算有,也不會放些廉價的砍刀進去隨葬。但是北方就不同。單面瓦平頭砍刀在西湖中大量出水,而且是同一土層大量出,與之同時出水的還有其他宋代刀劍。而這種刀型,過了宋元時代,到明清就少見了。明代喜歡又粗又厚的大玩意,俗稱粗大明。所以這款短刀的刀型就是我手上其他出水刀的參照物,凡是銹跡比它淺的,能看出血緣關係而年代比它晚的,那就是明清的刀;隱約看出血緣關係,年代比它早的,那就是六朝和唐代的。

如果砂場老闆告訴我,XX刀和某把長劍一起出水,而我又能認得出這是漢劍的,那妥了,漢刀。從刀本身的特性來說,單面瓦這個形制也很值得一說。這把刀在清洗研磨修復方面省下的功夫暫且不說,它握在手裡是向右突出,這說明是一把右手刀。這種專門為主手偏好設計的工具刀的思路,很值得現代刀匠借鑒。現代刀匠的「左右手」基本都是在握把上下功夫,我們的古人可不一樣。他們不但在握把上下功夫,刀刃上也是體現左右手的。所以我很想和現代的刀匠們說,反正你們的客戶幾乎沒有換手使用的要求,為何不像你們的宋代前輩那樣,打一把右手刀賣給客戶呢?單面瓦這個設計,確實是犧牲了砍骨頭的性能的。但你只要不用於砍骨頭,砍柴割肉切菜削果這個非常有效的。有凹槽適合清洗,單面磨減少普通人的打磨工作量,還是右利手,很有參考價值的。

註:以下是腦洞。大家務必不要相信。絕對經不起推敲

既然落到我手上了那我肯定會非常不要臉地推測一下。這把砍刀還真不一定沒砍過人。從我手裡的刀子來看,宋代鐵雖然很便宜,可是並沒有便宜到支持現代一次性消費的程度。這把刀是砍彎了,可是並不是不能修,找個鐵匠稍微敲打一下照樣能用。就宋代的生產力,這刀是值得用十幾年的。即使是今天,我要有一把這樣的砍刀肯定不會才損傷到這程度就扔。頂多我自己修不了而已,我帶回村給鐵匠修總行吧?可這把刀就這麼扔了。遺失是有可能,要不是遺失呢?這刀是從右江里撈起來的。河裡有什麼東西能把刀砍成這樣呢?要麼是船板,要麼就是人了。宋代通右江的河船很小的。船上砍人,怕不是口角爭吵,是水匪打劫了呢。水匪打劫,把刀砍成這樣扔了,這械鬥規模有多大不好說,激烈真是挺激烈的。

當然,這是腦洞。最大的破綻就是:這玩意說破天也還是把砍刀,扔了掉了可惜一下那都不到一刻鐘。沒必要想這麼多。那麼,古代有左手刀嗎?必然有的呀。不過那就是下一篇文章了

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歡樂原始人,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的冷兵器內容請關注冷兵器研究所微信公眾號:lbqyj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明代邊軍常用的開元弓竟是軟弓?解密明帝國實戰弓箭的種類與保養
專朝後腦勺招呼的屌絲保命神器!迷你版流星錘日本鎖分銅鑒賞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