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馮學榮:日本帝國是怎樣走上不歸路的

馮學榮:日本帝國是怎樣走上不歸路的

本號痛恨造假,閱讀數據真實。

昭和12年(1937)春,這一年帝國的春天,如往常般平靜。

然而,帝國的普通國民並不知道,從這一年開始,日本帝國即將陷入長達八年的對華戰爭,以及太平洋戰爭,並直接導致了日本帝國的滅亡。

戰後公開的各種史料檔案表明,在1937這一年的春夏,日本內閣並沒有制定對華全面戰爭的計劃,帝國的國會也並沒有舉行關於戰爭經費的審議。

國家也沒有轉向戰時體制,仍然是依照平時體制運作,帝國的陸海軍也沒有進行戰前動員,在「滿洲國」的北面,蘇軍在遠東地區軍備逐步增加的情報源源不斷地送來,軍部在忙著對蘇戰備,少數軍閥則在一廂情願的「華北獨立」運動中,一籌莫展,無計可施。

所謂的「華北獨立」,是日本軍閥異想天開的計劃:扶持親日派中國要人主持華北脫離國民政府,成立一個「既不親日,也不親華」的緩衝性質政權,以使「滿洲國」的後方得到永久的安定,並使滿洲國在未來必有一戰的第二次日俄戰爭當中,不至於兩面受敵。

盧溝橋的一聲冷槍,劃破了寂靜的夜空,情報送達東京,日本軍閥們的一致判斷是:這是「侮日」行為。幾乎與此同時送達東京的情報,有國民黨中央軍的北上,這一則情報,直接觸動了東京的神經。

此時帝國在華北的「支那駐屯軍」僅有6千人之寡,倘不救援之,有被國民黨中央軍圍剿的危險,屆時不但「支那駐屯軍」,恐怕平津一帶的帝國僑民,也會被剿殺殆盡。

日本人是這樣想的。

在過去的40多年裡,中國的軍隊從來就沒有贏過日本「皇軍」,所以在1937年7月的當下,東京的這批決策者,對中國仍然是老印象:「支那軍」,不堪一擊。

他們認為:只要帝國增兵三個師團到華北,就足以阻嚇國民黨部隊,萬一對方強硬,則只需要「對支」輕輕「一擊」,蔣介石就會屈服。

日本軍閥為什麼有這樣的判斷呢?因為在1928年、1931年、1932年,日本帝國和蔣介石較量了三次,蔣介石都是那樣「慫」,一擊即敗,所以1937年的日本決策層對於蔣介石,仍然是那個刻板的印象,他們仍然相信:蔣介石是個「慫貨」,一擊即退。

這就是當年的「對支一擊論」。

然而此時的東京蠢貨們,犯下了兩個大錯:

第一錯,是沒有看到西安事變對蔣介石的影響,1937年的蔣介石與1928、1931、1932年的蔣介石不同,那時的蔣介石尚有退路,而1937年的蔣介石已經被架到了全國抗日領袖的位置上,如果再敢對日本妥協一步,中國的民心、軍心不服,國內政局必亂。1937年的蔣介石,已經沒有退路可言。

第二錯,是沒有準備「Plan B」(後備預案):萬一蔣介石「一擊不敗」、堅持抗日到底,帝國怎麼辦?1937年的東京從上到下,沒有一個人對這一點做出過後備方案,因為當時東京的蠢貨們認為:帝國的雄師是黃種人的驕傲,怎麼可能連一個小小的蔣介石都搞不定?

7月下旬,國民黨密令:預備上海開戰,並準備封鎖長江,將日本帝國在長江上的戰艦、商船、以及長江沿線數萬日僑全部扣押,一旦開戰,則作為物質和人質,不料此情報被漢奸(國民政府行政院秘書)黃濬透露給日方,於是日艦火速溜走,日本大舉撤僑。

(漢奸黃濬事後被國民政府處決)

東京此時已經在華東嗅到了戰爭的味道,於是頻繁開會,討論增兵上海。

1937年8月13日,五萬國民黨軍隊,對上海虹口日本租界區的五千陸戰隊,發動了總攻。

蔣介石說,要把日本人趕下海。

「八一三」的炮聲,宣布了全面戰爭的正式開始。

然而,直至八月中旬,日本人仍然迷信「對支一擊論」,認為蔣介石的部隊不堪一擊,只要派幾個師團到上海,就能搞定蔣介石,所以此時的日本根本沒有傾巢而出(實際上也無法傾巢而出,因為日本對全面戰爭沒有準備,並沒有做好戰前動員),而是幾個師團、幾個師團地往上海戰場上派,第一撥沒打服,派第二撥,第二撥打不服,再派第三撥……逐次增兵,如滴墨染江、泥牛入海,犯下兵家大忌。

多年後,李宗仁在《李宗仁回憶錄》裡面寫下了困擾他一生的疑惑:日本人為什麼會犯下逐次增兵這種低級錯誤?那根本就不是滅亡一個國家的打法。

李宗仁不理解。

扯遠了。我們回到1937年。

此時的日本人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蔣介石的部隊竟然在上海這麼一個小小的地方,將帝國的軍隊抵擋了三個月之久。日本人大跌眼鏡,這是過去40多年以來,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日本人原本以為只要在上海狠狠痛擊蔣介石一下,他就會投降,然而萬萬沒想到,蔣介石竟然在上海一地,就扛了三個月,要知道,中華有四百州之大。

想到此,日本人惱羞成怒。

11月底,帝國兵鋒直指南京,國民黨部隊在上海戰場的表現,促使東京重新考慮,經過前線將校的提議,東京終於咬牙決定:攻下南京,否則無以摧毀蔣介石集團的抗日「氣焰」。

攻下南京做什麼?此刻東京的算盤是:儘管蔣介石在上海表現格外頑強,然而只要帝國攻下了南京,蔣介石一定會屈服,並和日本簽訂城下之盟,一舉解決滿洲國懸案、華北懸案等日支之間的一切問題,以達成「日、滿、華」的長久和平。

然而,日本人又錯了,他們沒有想到:蔣介石遷都,不談和,不投降。

所以打下南京的日本人,陷入了無盡的迷茫,他們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因為他們原本根本就沒有準備打這場戰爭,所以也根本沒有做預備方案,一切都是應急性質的,所以帝國的軍隊從杭州灣到雨花台,都是被國民黨牽著鼻子走,它的戰爭動機十分混亂,就連攻擊南京所需要的輜重,都沒有準備好,因為日本人根本沒有想到,蔣介石,竟,然,不,投,降。所以日本人也從來沒有想過,萬一蔣介石不投降,怎麼辦?

整個帝國上下,沒有一個人知道該怎麼辦。

那麼這個時候的日本,為什麼不主動撤兵回國、單方結束戰爭呢?主要是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無法向國內交代。你出兵中國,從上海打到南京,帝國的子弟兵傷亡將近十萬人,你分文不圖,片土不割,主動撤兵回國,那麼你為何而戰呢?空手而歸,你對戰隕者的家屬怎麼交代呢?

第二個原因:日中之間尚有「滿洲國」問題尚未解決(國民政府不承認滿洲國),國民黨在華北、上海兩個非武裝區都破壞停戰協定(當時日本人這樣認為),這些地方未來的秩序也處於未定狀態,也就是說所謂的「支那事變」還遠遠沒有解決,怎麼能夠撤兵呢?對天皇怎麼交代呢?

第三個原因:日本帝國當年是一個殖民大國,擁有滿洲、朝鮮、台灣等殖民地,對外採取「攻勢外交」,非如此無法維持海外殖民地,倘若在蔣介石拒不投降、拒不談和的情況下,從中國戰場上灰溜溜撤走,那麼「帝國的威信將蕩然無存」,這對滿洲、朝鮮、台灣等地的抗日人士傳達一個對帝國很不利的信號。

換句話說,此時的日本帝國,已經騎虎難下,深深陷在中國戰場里,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已經無法抽身了,所以只能源源不斷地動員國內的兵源,持續地向中國戰場增兵。

然而,蔣介石一直不屈服,不談和,堅持抗戰,「皇軍」一時半會打不垮國民黨部隊,但又由於以上三個原因,做不到單方面撤軍,所以只能硬著頭皮,在中國戰場上繼續打下去。

一步錯,步步錯。

美國擔憂如果對日本在亞洲的窮兵黷武坐視不管的話,遲早殃及美國在亞太的利益,於是美國對日本實施了經濟制裁和石油禁運,並要求日本從中國和滿洲徹底撤軍,這時的日本有兩個選擇:

1. 答應美國,帝國威信淪喪,國內政局動蕩,朝鮮、台灣等殖民地將受到鼓舞而反抗帝國,明治以來苦心建立的帝國大廈,將轟然倒塌;

2. 不答應美國,則日本的石油儲備將迅速耗盡,必須對美一戰,逼它談判,期望談出一個對帝國有利的方案,以體面的方式結束戰爭。

而更重要的是,整個日本帝國全國上下,人人都認為:個人名節重於國家前途,沒有人敢站出來講一句真話,所有人都把「政治正確」擺在所有價值的第一位,沒有人敢主持一個妥協的國策,沒有人敢負責,沒有人敢犧牲一丁點的「國家利益」,沒有人願意承擔一點點「遺臭萬年」的風險。

這個時候的日本帝國上下,已經完全被民族主義綁架,糾錯機制已經徹底失靈,國家機器已經徹底喪失了正常的機能。

所以,日本帝國選擇了方案2,並因而走向滅亡。

然而,換了是你,你會怎麼選?

歷史告訴我們,當一個國家消滅了不同聲音的時候,也正是一個國家走向瘋狂的開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馮學榮讀史 的精彩文章:

馮老屍推薦:怎樣教育孩子成為一個博學的人
一年拿日本永居,啥條件?

TAG:馮學榮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