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債市風險?專家一不小心又說大實話
近年來,隨著中國公募債市「零違約」紀錄被打破,疊加企業自身問題與官方去產能、去槓桿、強化金融監管的行動,中國債市屢次暴露風險。
光大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張旭認為,今年的違約與2016年相比有明顯的不同:2016年的違約主要是由於經濟下行的客觀背景及個別發行人的主觀償債意識淡薄所致,本次違約更多是由於金融強監管及政府債務強監管所引發的廣義信用收縮。
他進一步指出,金融強監管對依靠激進融資進行過度擴張的主體影響較大,政府債務強監管對資金迴流受控於政府的主體影響較大,部分發行人同時具有上述兩個屬性,因此出現風險的概率更高。
富達國際固定收益基金經理黃嘉誠對中新社記者表示,此輪債市違約的一大觸發點在於違約公司在公開市場上很難「以新償舊」,銀行取消了對公司的備用信貸,尤其是小型銀行不願放貸。
此外,有些公司面臨著應收賬款無法回籠的問題,因而出現資金鏈斷裂,導致流動性緊張甚至違約。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團隊特彆強調,債市違約個案亦與當前堅定推進金融防風險、打破剛性兌付有關,在此環境之下,地方政府等隱性維穩訴求降低,導致問題更容易暴露。
儘管中國債市的信用「傷疤」被不斷揭開,但違約率仍然較低。
黃嘉誠指出,自2014年第一起違約事件發生以來,截至目前已有超50家民營企業出現違約,但中國市場的違約率目前只有0.1%至0.2%,仍然低於許多地區和市場。比如,以美元計價的亞洲高收益債券違約率大概能達到3%—4%。同時,中國債市違約總額目前達到910億元人民幣,該金額也只佔中國債務總量的0.12%。
即便如此,風險仍舊不可小覷。黃嘉誠提醒,在打破剛性兌付的大環境下,政府對企業的隱性擔保可能會減少,政府對違約的容忍度也在不斷提升。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團隊指出,若再考慮到已經明顯涉及負面新聞,雖然近期努力兌付了到期債券,但還有大量存量債券面臨再融資壓力。
這一波債市違約會有哪些影響?又該如何應對?
張旭認為,短期來看信用債的違約必然會對市場參與者造成一定影響;但從長遠來看,少量有序違約對建立市場化的定價估值體系、完善市場風險分散分擔機制、充實評級違約率資料庫均有積極意義,也是對現有制度規範、機構和市場參與者行為的自我校驗,有利於市場長遠健康發展。
在他看來,可通過加強監管協調、進行發行人教育、在債項上引入顯性的和隱性的增信、適當引導投資者預期解決當前問題。
黃嘉誠則指出,央行在第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已經將「去槓桿」的字眼去掉,而換成了「調結構」。這意味著政府的調控重點已從單純地降低槓桿率,轉向策略性地調整不同行業間的資源配置和資金流向,加上近期推出的資管新規,可預期下半年中國債市有望回歸基本面。
註:本文來源於中國新聞網,記者夏賓,內容有刪減,轉載請註明來源。
TAG:NAFMII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