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家族墓出土的兩件黑釉盞
在中國,黑釉瓷器的燒造歷史非常悠久,東漢時期成熟瓷器出現時,黑釉瓷就與青釉瓷一同並存。只是從數量上說,青釉瓷器佔據絕對的優勢,部分生產青釉瓷的窯場兼燒黑釉瓷。從胎釉成分和燒造工藝上說,黑釉瓷器的坯料中含鐵量比較高,是以氧化鐵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中燒制而成的。東漢至兩晉南北朝時期,浙江德清窯就以燒造成熟的黑釉瓷器而聞名天下,唐宋時期黑釉瓷進一步發展,很多窯場都燒造黑釉瓷器,其中尤以北宋建窯黑釉盞最為著名,在黑釉盞的基礎上,又發展出具有窯變現象的兔毫盞、鷓鴣斑盞、油滴盞等。當然,在同一時期生產黑釉盞的窯場也有很多,江西吉州窯、陝西耀州窯以及河南地區的一些窯場,黑釉瓷器的燒造水平也很高,這與北宋中晚期品茶、鬥茶之風在社會上廣為流行有很大關係。
本文要介紹的是1973年安徽省合肥市出土的兩件黑釉盞,其中一件黑釉盞高5.9、口徑12.5、足徑3.7厘米,重219克。盞為敞口,深腹,矮圈足,胎體較為堅緻。盞內外壁均施黑釉,釉層較厚,釉面濃黑而光亮。盞外壁施釉大半,下腹無釉處書有一個「包」字,下腹及器底無釉處可見施有白色化妝土的胎體,化妝土脫落處現黃褐色胎。盞口沿釉層較薄,顯一圈紫紅色。此盞出土於包拯家族墓群中的包永年墓,根據同出的墓誌記載:包永年,字延之,是北宋名臣包拯之孫,宋宣教郎,知鄂州崇陽縣事,卒於北宋宣和二年(1120)。
另一件為黑釉兔毫盞,高4、口徑13、底徑4.1厘米,重170克。盞呈大敞口,淺腹,矮圈足。器內外均施黑釉,釉面有窯變現象,形成兔毫狀紋理。出土時,此盞有鑲嵌的銀邊殘片,銀邊寬1.3厘米。此盞出土於合肥包拯家族墓群中的二號墓,雖然未發現墓誌,但此墓與上述包永年墓共一個封土堆,很可能是包永年夫人墓,時代應該非常接近,可以說這兩件黑釉盞都是北宋晚期的標準器。
宋代飲茶之風盛行,並出現了品茶、點茶、鬥茶等豐富多彩的茶文化形式,各類瓷製茶具也成為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考,宋時茶白如雪,用黑釉盞沏茶更相映成趣。北宋著名書法家蔡襄也是一位茶學家,曾著茶學專著《茶錄》,該書在談及茶盞時說到:「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宋徽宗趙佶在其茶學著作《大觀茶論》中也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
應該說最著名的黑釉盞當然是建窯產品。關於包拯家族墓出土的這兩件黑釉盞的窯口問題,有人認為是建窯,如《建窯瓷鑒定與鑒賞》一書中就把合肥包永年墓出土的黑釉盞定為紀年墓葬出土的建窯瓷器。但大部分專家還是認為這兩件盞並非建窯產品,因為胎體不及建窯瓷厚重,釉層厚度也不及建窯,同時盞底見有化妝土痕迹,也不似建窯的做法。從胎質及使用化妝土等情況分析,這兩件黑釉盞可能是北宋晚期河南地區窯場的產品。
※倫敦蘇富比春拍明清官窯一覽
※福壽雙全!香港蘇富比春拍張大千作品成交記錄
TAG:收藏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