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茶中貴族—大紅袍

茶中貴族—大紅袍

大紅袍,產於福建武夷山,屬烏龍茶,中國傳統名茶,又是據民間傳聞。大紅袍得名於明代早期,並且受過「皇封」。但是此等傳說目前均無文獻資料證明,只能作為故事聊以。

大紅袍的名聲可以說是如雷貫耳,雖其得名準確時間已不可考。但是其影響力卻從未打過折扣。如今的三顆六株大紅袍母樹早已禁止採摘,但大紅袍卻並未停止其傳奇的腳步。

茶中貴族—大紅袍

大紅袍可謂是有茶中「貴族血統」的,是宋代曾經的茶界霸主「北苑貢茶」的「親戚」。就在北苑貢茶顯赫之時,也帶動了「武夷茶」的發展。

明代徐勃《武夷茶考》曾載:


按:《茶錄》諸書,閩中所產茶,以建安北苑第一,壑源諸處次之,然武夷之名,宋季未有聞也。然范文正公《鬥茶歌》云:「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蘇子瞻詩亦云:「武夷溪邊粟栗芽,前丁後蔡相寵加」。則武夷之茶,在前宋亦有知之者,第未盛耳。

宋代就沾大表哥「北苑貢茶」的光,以貢茶身份出道,獲得諸多青睞,這個起點不可謂不高,到了元代,更是直接短暫登上團餅貢茶一哥的位置。

元代暗都剌《喊山台記》載:


武夷產茶,每歲修貢,所以奉上也。地有主宰,祭祀得所,所以妥靈也。建為繁劇之郡,牧守久闕,事務往往廢曠。邇者余以資德大夫前尚書省左丞忻都嫡嗣,前受中憲大夫、福建道宣慰副使僉都元帥府事,茲膺宣命,來牧是邦。視事以來,謹恪乃職,惟恐弗稱。

當時可不僅僅是貢茶這麼簡單了,為了武夷茶,還要舉辦個儀式,這份待遇。實在是另茶羨慕啊。讓徐勃都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然山中土氣宜茶,環九曲之內,不下數百家,皆以種茶為業,歲所產數十萬斤。水浮陸轉,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內矣。

宋元製造團餅,稍失真味,今則靈芽仙萼,香色尤清,為閩中第一,至於北苑、壑源,又泯然無稱。豈山川靈秀之氣,造物生植之美,或有時變易而然乎?

大概就是說,團餅的榮耀結束以後,武夷山的茶憑藉其優秀的品質再次獲得了世人的青睞,難道說這山川靈秀之氣,也是會隨著時間而改變的嗎?

茶中貴族—大紅袍

山川靈秀之氣會不會變不知道,但是從此,武夷山名茶便真正開始崛起。

到了清乾隆年間,武夷山已甲於東南,其品種也日漸增多。乾隆年間《武夷山志》載:


茶之產不一,崬、建、延、泉,隨地皆產,惟武夷為最,他產性寒,此獨性溫也。其品分巌茶,洲茶,附山為巌,沿溪為洲,巌為上品,洲次之,又分山北、山南,山北尤佳,山南又次之。巌山之外,名為外山,淸濁不同矣。採摘以淸明後穀雨前為頭春,立夏後為二春,夏至後為三春。頭春香濃味厚,二春無香味薄,三春頗香而味薄。種處宜日宜風,而畏多風日,多則茶不嫩。采時宜晴不宜雨,雨則香味減。各巌著名者,白雲、天游、接筍、金谷洞、玉華、東華等處。採摘烘焙,須得其宜,然後香味兩絕。第巌茶反不甚細,有小種、花香、清香、工夫、松蘿諸名,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紅。崇境東南,山谷平原,無不有之,惟崇南曹墩,乃武夷一脈,所產甲於東南。

此時不難看出,其工藝仍在探索之中,可以看出有岩茶以及紅茶的雛形。

與「大紅袍」齊名的武夷山四大名叢之一的「鐵羅漢」已經出現在清代人的筆下了。清代人郭柏蒼所著的《閩產錄異》卷一《貨屬·茶》有記載:


「鐵羅漢」、「墜柳條」皆宋樹,又僅止一株,年產少許,無可價值。

直至近代,大紅袍聲譽愈顯,以「茶中貴族」身份示人,其香氣口感極佳並且帶有獨特岩韻氣息而飽受追捧,但又因其產量稀少而往往不可得。從而也不曾面向大眾,更多只是流傳在茶界傳說當中。

茶中貴族—大紅袍

可以說,以大紅袍為代表的武夷岩茶,靠的是實力是底蘊。才能在群英薈萃的中國茶界佔有極其重要的一席之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