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長平之戰之後,秦國損失雖大,但實力大增,統一目標更加清晰

長平之戰之後,秦國損失雖大,但實力大增,統一目標更加清晰

原標題:長平之戰之後,秦國損失雖大,但實力大增,統一目標更加清晰



長平之戰

公元前260年,秦國左庶長王齕攻打上黨。本來上黨是韓國的,2年前,武安君白起攻打韓國之時,攻克野王,所以上黨與外界的通道被切斷,上黨就舉行公投,加入了趙國。這次戰役,上黨失守,百姓逃亡趙國。趙國派廉頗駐守長平,以接應上黨逃命的百姓。


當此之時,趙國派鄭朱前往秦國講和,而秦國的策略,非常的高明。秦國害怕各國出兵援助趙國,於是大肆宣揚趙國高規格派使臣講和的事,各國一看,真就沒有出兵援助。


老將廉頗採取堅守戰略,秦軍數次大敗趙軍,但也沒吃著較大的便宜。但是戰爭,打的乃是國力,曠日持久的戰爭,已經令趙國苦不堪言了,趙王便認為廉頗損失慘重並且膽怯不戰,幾次責備他。秦國便利用這個事,花錢到趙國實施反間計,揚言「秦之所畏,獨畏馬服君之子趙括為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王果然讓趙括代替了廉頗。


趙括


秦王聽說趙軍換帥,悄悄派武安君白起替換王齕,並且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可見,如果趙軍知道秦軍統帥是白起的話,一定不會輕易出戰,那麼這場戰役,就意義不大了。


而趙括上任以後,改變戰略,出兵進攻,白起假裝敗走,預先布置下兩支奇兵準備截擊。趙括乘勝追擊,直達秦軍營壘,秦軍堅守,無法攻克。這時,秦軍一支二萬五千人的奇兵已切斷了趙軍的後路,另一支五千人的騎兵堵截住趙軍返回營壘的通道,趙軍被一分為二,糧道也斷絕。武安君白起便下令精銳輕軍前去襲擊,趙軍迎戰失利,只好堅築營壘等待救兵。



白起

戰爭已經持續很長時間了,兩軍傷亡都很慘重,秦王太渴望打贏這場仗了。為了確保最後的勝利,他親自到河內徵兵,十五歲以上的百姓全部調往長平戰場,為的是阻斷趙國救兵和糧草。


按理,唇亡齒寒,各諸侯國應該明白,諾大的趙國,經歷這樣的大戰,一旦戰敗,趙國再無征伐之力,那諸侯國沒有了趙國作為屏障,必然遭受秦國打擊。而實際上,齊國、楚國也出兵了,但是趙軍最缺的是糧食,向齊國請求接濟,但齊王沒給。


已經斷糧四十六天的趙軍,還有什麼戰鬥力可言呢?軍隊內部甚至相互殺人充饑。趙括無奈,必須速戰速決,他派出四支隊伍,輪番進攻,五次都沒能突圍。趙括親自率精兵肉搏,被秦軍射死,四十萬趙軍全線崩潰投降。



白起VS趙括

面對40萬降卒,秦國真是為難,本來秦軍已經損失慘重,糧草不濟,還得解決40萬降卒的吃喝拉撒。白起說:「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白起認為趙軍反覆無常,如果接受投降,將來反叛仍是秦國禍患,「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國聽說後異常震驚。



長平古戰場遺址


長平之戰結果,趙軍固全軍覆沒,秦亦死傷過半,即雙方傷亡七十五萬左右。此役成為春秋戰國時代一次持續最久、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爭,誠如古人論及東周500年的戰爭時,唯推晉陽、長平兩役,所謂「晉陽之圍,懸釜而炊;長平之戰,血流漂鹵」。長平之戰以秦國獲勝而告終。戰後,趙國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單獨和秦國全方位對抗,此戰後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

長平之戰中,秦軍前後共殲滅趙軍45萬人,從根本上削弱了當時關東六國中最為強勁的對手趙國,也給其他關東諸侯國以極大的震懾。這場戰爭由於秦取得全勝,由其統一的形勢已成不可逆轉,從此急轉直下。長平之役,標誌著以列國林立、兼并戰爭頻仍為時代特徵的戰國一代行將終結,一個史無前例的中央集權大帝國即將臨降。


長平一役,為戰國時代乃至整個封建史上最大的戰爭,其慘烈程度在世界冷兵器時代也是罕見的。不僅僅有著列國中最主要國家最高決策層戰略成敗得失值得研究,也集中了戰國一代最優秀最傑出的軍事戰略家——廉頗、白起等將領的參與,包含著這群千古名將指揮如神的運籌幃幄,因此凝聚著中國古代悠久的發達的軍事科學理論和實踐經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條尋秦記 的精彩文章:

長平之戰後慘重損失的趙國,是如何贏得邯鄲之戰的?
秦始皇本可統一世界,那時世界各國都在幹啥?

TAG:一條尋秦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