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再議教育公平,這是一個偽命題

再議教育公平,這是一個偽命題

教育公平,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一個茶餘飯後的問題,一個激烈爭論的問題,一個沉重的問題......

圖片來源:攝圖網

教育公平,隨著教育和考試改革,這個話題再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什麼才是公平,而什麼又造就了不公平,教育政策要往什麼方向走……,這些,其實都是圍繞著中國發展以來的長久問題,爭論不休。

我們來看幾個對公平兩個字的解釋(來自百度百科):

人們都知道公平二字,可不知道什麼是公平,公平其實就是交易的粉飾。什麼是交易,「由於某種原因而相互之間進行的利益互換行為叫做交易」。(《經濟學原理》亞當斯密)

秩序,公平,個人自由,這是法律制度的三個基本價值。——斯坦.香德《西方社會的法律價值》

在法律上,公平是法所追求的基本價值之一。

社會公平就是社會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著權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機會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

經濟學中的公平:經濟成果在社會成員中公平分配的特性,經濟學中的公平指收入分配的相對平等,即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能過分懸殊,要求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

公平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1965年提出的。該理論的基本要點:人的工作積極性不僅與個人實際報酬多少有關,而且與人們對報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為密切。人們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付出的勞動代價及其所得到的報酬與他人進行比較,並對公平與否做出判斷。公平感直接影響職工的工作動機和行為。因此,從某種意義來講,動機的激發過程實際上是人與人進行比較,做出公平與否的判斷,並據以指導行為的過程。

通過上面的來看,我們可以看出,對於公平的理解是有所差異的,但是,有一點是比較相似的,就是公平就是給予大家平等選擇的權利,即人人享有的一種基礎。

但是,實際上這種情況忽略了兩個重要的問題:第一,公平在更多意義上是一種心理適衡感,並非客觀存在;第二,公平的絕對概念忽略了人的個性化存在,將所有人都歸為一個主觀整體。

回到教育公平這個話題上,我們按照普遍對於教育公平的三大主要定義:教育起點公平、教育過程公平和教育結果公平。

教育起點公平,主要是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權利。

從法律意義上講,這個是已經被解決了的,國家規定了人人受教育的公平權利且以法律形式進行了強制要求。那麼還存在什麼問題呢,普遍的人認為是教育資源均衡化的問題,這是一種經濟形式的存在。即教育資源往經濟發達的地方集中。

教育資源在中國過去是一種非常痛的存在,是極度睏乏的,1979年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高師院校學生僅31.1萬人【1】,人均教育資源嚴重不足,因此中國開始大量建設師專類院校(短短時間增加了102所),並且在師範類專業中大量擴招、縮短學制。

截止到2014年,全國有各級各類專任教師達1514萬人【2】,從人均佔比來看(約21.4),已經完全滿足了中國教育的基本需求,所以從數量上看,教育資源是足夠滿足現階段的中國總體教育需求的,從這點上看,中國教育資源沒有什麼問題。

那麼,下一個問題,就是資源均衡問題,也就是分布問題。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是東西部,一個是農村和城市。這兩個問題,中國政府也在通過努力不斷改善,比如中西部教師計劃,免費師範生計劃(指定服務期限等)等等,這些都是為了教育均衡做出的具體努力,但是,影響這個教育均衡的問題並不在教育本身,而是經濟發展的問題或者是區域建設發展問題,指望著教育去改變這些問題並不現實。所以說,教育資源均衡問題,本身也是一個偽命題,教育資源就像其它資源一樣,都是向著有利於資源最大化效率的地方進行聚集,是符合最基本社會規律的,政策也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干預,但是,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無論如何,都是一種現實存在,何來均衡?

那麼,第二個問題,教育過程公平。

我們分兩點來看,教育過程中的教育質量和遵循的統一教學原則。

教育質量,是與教師水平直接相關的一個指標,所以說,看教育質量本質上是看教師質量,那麼,教師質量公平嗎?從社會政治角度看,它並不公平,因為很多學校壟斷了優秀教師,讓優秀教師成為了一種資源,以獲取更優秀的學生,諸如國內最知名的高中—衡水中學,即是用這種辦法成長起來的,全國獲取最優秀的教師資源,然後再形成優勢獲取最好的學生,不斷循環下去。但是,從另外的角度上講,這些學校必然是付出了一定的經濟代價或者其它滿足教師需求的代價的,所以,從這點上講,符合人的最基本需求和自然屬性,是人的社會客觀存在,這個也就說不上什麼公平不公平的問題了,人,就是這樣的。

再一點,遵循統一的教學原則,這個,基本上是屬於公平的序列,教育部有統一的教學大綱,教學按照教學大綱進行即可。但是,目前存在的重要問題是,泛濫的課外輔導機構各種超綱教學和提前教學問題,導致了嚴重的公平問題。其實,課外輔導機構並不是什麼豺狼餓虎,是一種正常的社會發展存在,有經濟能力的可以去補充一些課堂教學的不足(個性化照顧不足的問題),但是,課外輔導機構的大量功利化現象卻凸顯了不公平問題,那就是超綱教學和提前教學。所以,這個問題上本身是公平的,而只是某些社會惡化現象導致了不公平的出現,因此,國家也是聯合各部委聯合治理這種亂象。

第三點,教育結果公平。

每個人都從教育中獲益,這一點,沒有任何的問題,無論是獲益的多少(與個體本身也有很大的關係),而很多的問題,也是在個體對教育的認知上,如何看待教育的問題。

教育並不是一步登天,很多中國人做著這樣的夢,是源自於自身的認知問題。教育只是個人成長發展的一個過程,最終根源上還是要看個人的特定發展情況,從認知畢生發展或者畢生職業發展的主題,把罪責強加給教育,這並不公平。

我們討論教育公平之所以說它是個偽命題,最關鍵的原因在於,人的個性化存在,只要人的個性化存在,就不會有教育公平問題。

人的個性化是天然存在,從生來就是如此,社會無論如何發展,無論發展到什麼階段,都不可能抹滅掉最基本的人的個性化問題。

既然存在個性化,從尊重人性的角度出發,那我們就要尊重人的個性化發展問題,中國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過「因材施教」的問題,本質意義上,「因材施教」就是遵從人的個性化去給予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而中國現行的分數唯一的教育評價體系,其實就是沒有尊重人的個性化存在,那麼既然沒有尊重個性化,也就是對人性的最大不公平。比如偏科非常嚴重的某些天賦異稟的學生,他們在這種教育體系下是無法得到認可的,這對他們也是不公平的。

另外,教育本身也是需要投入的,結果本身就是要對投入的一種回報,這裡的投入包括了很多種內容,比如天賦,比如時間和努力,比如金錢和財富等等。

舉個例子,目前中國的高考成績突出者,比如狀元,這些人投入的最多的是什麼呢?從以前來看,更多的是傾向於付出時間和努力的,但是,現在來看,更多的再往天賦(本身就具有非常優秀的思維能力等潛能)和金錢財富上(指的是課外教育資源投入,但是並不是課外補課輔導,幾乎沒有人是靠課外輔導拿到頂尖成績的)傾斜,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是只是一種投入回報而已,前提是投入。但是你不能說哪種投入比其它投入更加公平,任何一種投入都值得尊重,包括財富。如果不這樣,中國和回到幾十年前的「大鍋飯」時代有什麼區別呢,何況,即便那種情況下中國社會也未見得公平多少。

所以,客觀上講,教育並沒有不公平,也不存在公平與否的問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個自然客觀真理在教育上依然有效,種的是什麼種子(人的個性化特徵),付出了什麼(不只是努力和汗水),自然收穫就不一樣了。

追求所謂的「教育公平」,無非是你自己的內心失衡而已,本身不在教育!

本文作者:陽光銳職生涯發展研究中心 劉石鎖

注釋:

【1】《新中國六十年師範教育發展歷程及主要特徵》,曲鐵華、樊濤。

【2】《201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國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官方網站。

當我們放下教育公平與否這個問題爭論的時候,那麼,才是真正為教育努力的時候,才是真正理解教育本質含義的時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陽光生涯教育研究 的精彩文章:

TAG:陽光生涯教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