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的現狀,讓人不得不佩服當年IBM的老辣!
建立強大企業是每個企業家的追求,如何實現目標大致上有兩條路可以走:先做強後做大,先做大後做強,最終又大又強。這兩條路很難一刀切地說誰對誰錯,因為每位企業家,每家企業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都大不相同。
但就幾十年前中國的產業環境而言,先做大再做強幾乎是必由之路。一是當時的企業都要錢沒錢,要技術沒技術,要人才沒人才,只能先把日子過起來,再讓日子好起來;二是粗放式爆發的市場給不強而大提供了足夠的機會,在很多行業,如果你不能在群雄逐鹿的時刻快速做大,搶錢搶地盤,即使你強,也可能因為沒有首先做大而再也大不起來。
聯想創立後,柳傳志結合當時的環境選擇了先做大再做強,也就是被廣泛質疑的「貿工技」戰略:先以抓市場搞貿易為主做起來,然後向掌握核心技術進發。
如今,很多人將聯想的困局歸結為柳傳志的「貿工技」,但反過來想,在西方PC產業已經走到高不可攀的前沿,中國市場又如此開放的局面下,如果聯想不走這條道,恐怕連在PC產業活下來的可能性都小,更無論做到世界第一。
事實也是這樣,縱然聯想今天遭遇到重大的挑戰,但與國內外PC廠商同行相比,它依然算是成功者中的成功者,而國內很多同行的確是早就掛掉了。
即使是被拿來與聯想相提並論的華為,事實上也是先靠「貿工技」發展起來,然後才走上研發創新為先導的道路。
而即便是自主研發,華為也不是一開始就那麼厲害的。它也是先把日子過起來,從抄襲,借鑒,價格戰,人海戰,在國內從低端市場,在海外從亞非拉一路干起,最終以28年只對準一個城牆口衝鋒的奮鬥讓日子好了起來。
不同的是,華為沖對了城牆口,可以先喝湯再大魚大肉,而聯想的城牆口上已只剩湯和骨頭。
事情的本質是,華為的成功來自28年只對準一個城牆口衝鋒,聯想的問題根源則在它的城牆口。就PC業務而論,真正讓聯想困頓的,不是聯想不行,而是PC業務本身。
以IBM為首的PC廠商曾無比紅火,但繁榮的背後藏著危機,越來越多的競爭者湧入PC市場,推動了PC產業的快速發展,也讓PC產業不斷分工細化,原來被PC廠商主導或相對主導的晶元、系統與核心組件產業紛紛壯大,不斷從PC廠商手中奪走核心價值與話語權,讓PC廠商一步步喪失掉自身的價值空間,並從一個大魚大肉的行業成為了一個沒有什麼油水的行業。
事實上,說柳傳志或聯想不重視技術也是不客觀的。當他們通過「貿」打好基礎後,其實是及時進入了「工」和」技」,推出了自己的品牌。這才有了收購IBM之前,已在國內市場獨樹一幟的聯想集團。而後來以12.5億美元收購IBMPC業務,柳傳志也一再強調,是要買技術、買品牌。
如果非要馬後炮,問聯想如何才能像華為那樣成功?最好的方案恐怕是:不收購IBM的PC業務,而是賣掉自己的PC業務,然後去做一個可以快速大成的新事業。
原因正如前文所述,PC廠商的格局決定它早已經不是一個值得拚命去搏的產業。華商君以為,從整個產業趨勢著眼,把傳統PC廠商的前途命運看透了,看傷心了,所以老子不玩了,也正是IBM出售其賴以發家的PC業務的根本原因。
從這個層面上講,聯想如果指望依靠收購IBMPC業務打造一個盛世王朝,或許是犯了一個錯誤。錯誤在於,相比其他高新科技的突飛猛進而言,PC業務已經是增長過去式,不可能開出璀璨的現實。
已是增長過去式,不可能開出璀璨的現實,這不正是全球PC廠商這些年的集體寫照嗎?無論是惠普,還是戴爾,都曾在PC廠商大勢已去的輿論中鴨子死了嘴硬,聲稱自己即將以顛覆性的創新,讓行業重新迎來春天,但春天在哪裡呢?而高調完之後的背地裡,哪一家又不是在邊打邊退,加快轉型呢。
這也不得不佩服狡猾狡猾的IBM,很早就把PC業務賣了出去。這塊老薑真的很辣。
TAG:華商韜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