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賣了十幾年的街頭小吃,人均不到20元能讓人飽到扶牆走
故 事
/
Vol.
376
-
《有故事的店》平台優選
-在幾代廣州人的記憶中,總有一些讓人情有獨鐘的街頭美食,它可以是一碗黑漆漆的豬腳姜,也可以是一碗幾塊錢的蘿蔔牛雜,它們看似難登大雅之堂,卻神奇的在廣州人心中擁有著獨特的位置。今天的故事,從一道街頭小吃開始。
戳 視 頻
▲廣州這幾家做了十多年的街頭小吃店了解一下
街頭小吃之豬腳姜
大肉姜刮皮切成厚片狀,熱鍋下油稍稍煸炒,盛出備用;雞蛋清水煮熟後撈起,剝殼,原只保留;選用新鮮豬前蹄,斬成四大塊,汆燙後備用。
在瓦鍋中倒入甜醋,依次把薑片、雞蛋、豬蹄放入鍋中沒過甜醋,猛火煮至沸騰後收小火再熬煮十多分鐘後熄火,放置在一旁靜待幾天。
待甜醋的味道徹底滲透到食材以內後,再次加熱瓦鍋,勺起一大塊豬蹄,一隻雞蛋,當然少不了幾片大肉姜,最後淋上一勺甜醋,這就是老廣最愛的豬腳姜。
街頭小吃之蘿蔔牛雜
提前五小時,以牛大骨、牛內臟,再加適量溫補中藥材熬煮成湯,倒入大鍋中小火保溫。
將熬煮過的牛肺、牛肚、牛膀(胰臟)、牛腸、牛脆骨、牛板筋以竹籤串好,與切成大塊狀的蘿蔔一併放入牛雜湯中熬煮。
選好喜歡的牛雜,點上一份麵筋,再加一份蘿蔔,根據個人口味放些甜醬或蒜蓉辣椒醬,這就是廣州人從小吃到大的蘿蔔牛雜。
不論上下九風光與否
這碗豬腳姜始終依舊
談及十年前的上下九,用寸步難行來形容絕不為過,不管是人民路段至康王路段的上九路,還是以荔灣廣場為分界到寶華路口的下九路,只要身處上下九,那情形豈是一個 ?擠? 字能概括得全。
十年過去,曾經的旅遊勝地及老城區商業中心的光環早已散去,如今的上下九,在依舊充斥著大街小巷的叫賣聲與永不入流的公放音樂聲中,竟變得如此蕭條,如此今非昔比。
娟姨的檔口開在下九路吉鴻居已有十多年,談到這幾年上下九的巨變,從小在西關長大的娟姨感慨更深。
吉鴻居深不過百米,從最初獨此一家在巷子口擺賣,到一次又一次的在同一條巷子內遷移,店裡的生意雖不至於一落千丈,可也大不如前,即便是周末,滿座的情形也不多見。
從早上十點多開門到晚上九點結束營業,娟姨大部分時間都在店外待著,她不想錯過任何一個走進這條堀頭巷(死胡同)的人,哪怕對方可能只是找錯地方,她也要儘力叫賣一番,希望能為店裡多招來一個食客。
十五年前,娟姨靠一碗豬腳姜在上下九打響了名堂,在當時為數不多的傳統廣式小吃店中,單賣豬腳姜的娟姨算是第一家,誰也不曾想過,這道只有在月子期間才能食用的傳統小吃竟被搬上了檯面,成為當時上下九必吃的美食清單之一。
娟姨做豬腳姜有許多自己的標準,比方說必須選用肉多骨少的豬手(豬前蹄),每隻豬手只斬成四大塊,先汆燙去其騷味,放入甜醋中熬煮時最後才放豬手,這樣能確保在熬煮過程中不會過於軟爛,吃的時候仍保留豬手的嚼勁。
姜得選老嫩適中的大肉姜,去皮後切成厚片狀,放入熱鍋中加少許油煸炒,讓姜的香味徹底散發出來,待薑片稍稍變色後勺起,放入甜醋底部,這樣能使所有薑片在熬煮過程中均勻吸收到醋的酸甜。
雞蛋的選擇倒沒有過多的要求,唯一不能讓步的是雞蛋必須新鮮,這樣才能在放置幾天之後,嘗起來仍有蛋味,不會讓甜醋的濃郁給全部掩蓋。一碗豬腳姜,從食材到口味的把控,全是娟姨的用心。
十五年的時間,熬壞了好幾口瓦鍋,也熬出了好幾件娟姨得意至極的 ?文物?,這幾口沾滿糖漿的瓦鍋是娟姨的寶貝,也是當初吸引《舌尖》團隊前來取景的招牌。
我問娟姨,這幾口鍋平均用了多少年才成如今這般模樣,娟姨告訴我,這些都是用了十幾年的,鍋外的糖漿是熬煮姜醋時,甜醋往外噴射累積而成的。因此當鍋底因長期使用而破洞時,娟姨捨不得丟掉便留了下來,誰知竟成了店裡最獨一無二的風景。
這碗豬腳姜與下九路吉鴻居共同走過了十五年風雨,娟姨也在此度過了自己最寶貴的十五年。當我與娟姨聊到未來這個店該何去何從時,娟姨只道,若是孩子們願意回來接手固然是好,若是不願意,就看未來是否有有緣人吧。
從蘿蔔牛雜到網紅奶茶
時代在變這家牛雜店也在變
在幾代廣州人的成長記憶中,永遠少不了那碗蘿蔔牛雜,那些隱藏在大街小巷裡的推車攤販,往往是做牛雜的高手。
牛雜的烹制算不上複雜,但挑剔的廣州人總能吃出每一家的區別。食材新鮮,是評判一碗牛雜好吃與否的客觀標準,而拉開距離的關鍵,在於秘制湯頭及醬料的調配。
熬湯的師傅每天早上四點多回到店裡,提前將牛大骨,當天售賣的牛雜,與八角、香葉、肉桂、草果、茴香等多味藥材放入大鍋中熬煮,直到十一點開門營業。這是當天所用的湯頭,必須每天現熬現用。
經高湯熬煮幾小時的牛雜軟嫩入味,開店前撈起,切成等份小塊狀,用竹籤串成小串兒。掌控火候的師傅必須時刻留意鍋里的牛雜,她得確保每一串牛雜既吸飽了湯汁又熬煮得剛剛好,這樣的牛雜吃起來才夠味也保留了嚼勁。
食客大多在中午與傍晚時分到來,在收銀台下單以後,便自覺有序的排在取餐窗口前等候。
師傅跟單取出不同部位的牛雜,抽掉竹籤放入碗內,加少許牛雜湯,食客自行端好,根據個人口味搭配醬料,拿好竹籤,各自回頭找位置就坐。這是加加牛雜十幾年來的日常。
對於海珠長大的 80、90 後來說,這是他們再熟悉不過的牛雜店,十幾年來,不管放學下班,大家總喜歡在回家之前到這裡來一份蘿蔔牛雜,無需吃得太飽,填填肚子過過嘴癮,就可以接著趕地鐵回家去了。
儘管大家都是老顧客了,卻不是所有食客都能在第一時間叫出它的名字來,大家似乎更喜歡稱它為 ?曉港地鐵口的那家牛雜店? ,誰讓它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地鐵口上蓋。
加加牛雜店結束營業的時間是晚上八點,八點以後,阿姨們開始清點剩下的食材,隨後將牛雜一串一串地鋪平在碗里,再由羅店長拿到附近的盲人按摩院,給店裡的盲人技師當宵夜。
這是她們多年的默契,用她們的話來講,與其丟掉浪費,不如留給有需要的人。
初與羅店長取得聯繫時,她告訴我店裡即將推出奶茶類飲品,希望將拍攝時間延遲一周,我不想因此模糊了焦點,在與她多番溝通之後,最終如期到店裡進行拍攝。
拍攝當天,我特地詢問羅店長為何一家傳統牛雜店要增加奶茶飲品,她告訴我,其實這麼多年以來,大部分食客在下單的時候都會詢問有無飲品可供搭配,尤其夏天一到,冷飲更是供不應求,且原本分租出去的地方已收回改作冷凍庫,因此她們才下定決心新增一款品類,以滿足食客的需求。
看著店內重新裝修的空調區和剛掛起不久的奶茶招牌,坦白講,如今的加加牛雜與我記憶中的模樣確實相差甚遠。
此時已將近晚上九點,阿姨們利落收拾好桌椅,將所有碗筷、竹籤洗凈後收好,搞好衛生關上閘門,準備再吃一頓宵夜就回家,十多年來,她們每天如此。
我想,加加牛雜或許真的改變了許多,而唯一不變的,大概是那份濃濃的街坊情,還有那碗始終如一的蘿蔔牛雜。
這些再平民不過的街頭小吃
嘗的就是記憶中的那口美味
拍攝後又過了幾天,熱了半個月的廣州突然下起了暴雨,娟姨在朋友圈發了一段小視頻,是她臨店的雨棚積滿了雨水,不斷往她門前傾盆而倒。
我在想多年以前,在她仍是街邊檔沒租下這個店面時,還是這樣的暴雨天,當她手忙腳亂的拿起雨具為自己的一片心血遮風擋雨之時,是否也像現在般手足無措。
同一個暴雨天,我從娟姨的朋友圈來到了曉港,這場突如而來的大雨並未對加加牛雜造成太大的影響,雨水將門前的那片空地沖刷得格外乾淨,也帶走了地表上不少的熱氣,此時坐在店外,特別舒服。
加加牛雜店確實變了,變得更適應市場需求,可它堅持如一的初心未改,它得讓自己活得更好,才能讓這碗平民的味道保持得更長久。娟姨的豬腳姜美味依舊,然而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她也有不得不面對的窘迫。
時間的確給許多事物帶來了改變,卻改變不了某些事物的本質。在這個大浪淘沙的時代,有些東西看似過時了,卻能在時間的推移下守住自己的一方陣地,同時,也替廣州人守住了記憶中的那口獨特味道。
- END -
本期故事製作團隊
※一寸空間一寸設計
※一碗雲吞面從街邊檔到星級餐廳,如此超越飲食層面實在不簡單
TAG:有故事的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