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瀾滄江東六大古茶山

瀾滄江東六大古茶山

雲南瀾滄江以東的六大古茶山是指倚邦、攸樂、莽枝、革登、蠻磚和易武(漫撒)茶山。關於六大茶山漢名的來由,《普洱府志·古迹》中載諸葛亮遍歷六山,「留銅鑼於攸樂,置銅鉧於莽枝,埋鐵磚於蠻磚,遺木梆於倚邦,埋馬蹬於革登,置撒袋於漫撒,因以名其山。」

瀾滄江兩岸的茶山原是車裡宣慰司的轄地。清雍正七年(1729),朝廷對西雙版納進行改土歸流,設置普洱府。為了削弱車裡宣慰司的權力,清廷又將瀾滄江以東的六大茶山劃歸普洱府管轄。

從此,江東六大茶山成為清廷貢茶的採辦地,無論在政治屬性、管理機制、購銷形式、製造工藝等領域都發生了轉型。成千上萬的雲南、四川、江西漢人湧入茶山開茶園、建茶號,使六大古茶山成為普洱茶的加工和交易中心。以下,我們將展看地圖,對江東六大古茶山略作了解。

1

倚邦茶山

倚邦茶山位於西雙版納州勐臘縣的最北部,面積約360平方千米,包括習崆、架布、蠻松等子茶山。倚邦的傣語意思是有茶樹與水井的地方。倚邦茶山居住著傣族、布朗族、佤族、哈尼族、彝族、基諾族等少數民族。

倚邦老街

雍正十三年(1735)開始,倚邦的曹當齋出任六大茶山的最高長官,這時期的倚邦成為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倚邦的蠻松茶被指定為皇帝的專用茶,貢茶由倚邦土把總負責採辦,易武土把總負責協辦。據曹當齋的後人曹仲益估算,倚邦最興盛時住戶達千戶以上。

倚邦老街的石獅子

倚邦鎮有三條石板街:正街、石屏街、蠻松街。正街約500米長,青石條鋪成「龍脊背」形狀,街兩邊是商鋪和住家。乾隆二十年(1755)前後,倚邦已建起關帝廟、川主廟、石屏會館、江西會館等,各地的茶商常駐此地。但隨著曹氏家族的衰落,六大茶山的加工和交易中心在民國時期轉向了易武。

2

攸樂茶山

攸樂茶山位於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基諾鄉境內,是基諾族世代棲居之地。基諾人古稱攸樂人,大約公元九世紀已進入西雙版納,並開始在補遠山兩岸種茶。

攸樂茶山的地理位置對於固邊十分重要。它離瀾滄江很近,江對岸是車裡宣慰司,沿江而下是東南亞各國。清政府為了控制車裡地區,曾計劃在攸樂山的茨通建設滇南重鎮。雍正七年(1729),清政府在茨通建攸樂城,設同知一員,武官一名,駐兵五百。攸樂同知行使的權力很大,瀾滄江以西的車裡宣慰司每年都要向同知繳納銀糧。

攸樂茶鮮葉

雍正十三年(1735),由於當地人民的反抗,清政府不得不將攸樂同知移至思茅,並改思茅同知為思茅廳。攸樂茶山被指定為貢茶採辦地之一,攸樂同知撤銷後,攸樂山的貢茶由倚邦的土把總監管。

據史料和古茶樹分布情況推測,攸樂茶山的茶園在明朝中期至少有四千畝以上,這時已有滇西馬幫進入攸樂山馱茶。清乾隆至咸豐年間,攸樂山的茶園達萬畝以上,其中茨通、巴坡、龍帕、巴來、石咀、曼雅等二十多個寨子的茶,一部分被思茅、普洱的商人買去;一部分被倚邦、易武的茶商買去做七子餅茶。

清代二百多年間,漢人沒有像在倚邦、易武那樣建起漢人為主的村寨。攸樂山沒有茶莊,攸樂人也不做七子餅茶,但他們做竹筒茶和茶膏。茶膏的做法是把茶葉搗碎放入竹筒中,將竹筒兩頭塞緊,入土埋藏一兩個月,取出熬汁後攤晾成塊狀。這種茶膏顏色烏潤漆亮,頗有藥用價值,曾作為貢茶進獻清廷。

3

莽枝茶山

莽枝茶山位於西雙版納州勐臘縣象明鄉,緊連革登茶山,南北兩山幾乎連成一體,難分彼此。元代以前,莽枝茶山已有傣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等居住。明朝末年,李定國率兵抗清失敗,在勐臘附近潰散,其中有不少漢族兵士退入莽枝茶山定居謀生。

剛採摘的蠻枝茶鮮葉

雍正十三年(1735),雲南實行「茶引」制,茶葉買賣環境變得更為寬鬆。大量漢人、回民湧入莽枝茶山從事茶葉種植、收集和交易。嘉慶年間,莽枝茶山人口過萬。莽枝的牛滾塘有四百多戶人家,其中回族將近百戶。牛滾塘的街道兩頭一邊建有關帝廟,一邊修有清真寺,各民族的文化在此碰撞。

清咸豐末年,居住在牛滾塘的回族和漢族發生衝突,雙方大動干戈,傷亡慘重。戰亂之後,茶農避禍,商賈畏途,附近村寨幾乎遷空,莽枝茶山的茶業受到重挫,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才重獲生機。

4

革登茶山

革登茶山在倚邦茶山和莽枝茶山之間,面積為六大茶山中最小,約150平方千米。但革登茶山離孔明山最近,又有最大的茶王樹,這使得它在六大茶山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和名氣。

據史料記載,清嘉慶年間,革登八角樹寨附近有茶王樹,相傳為孔明所栽,春茶每季可產干茶一擔。每年春茶開摘前,幾個茶山的茶農都要來拜茶王樹祭孔明。茶王樹附近的山坡較為平緩,可供上萬人聚會。每年數千人在草坪上對著孔明山叩拜、敬酒、對歌、跳舞,祈禱年歲太平,茶山興盛。茶樹王在民國初年枯死,只剩下直徑約3米的樹坑,坑中補種了三株小茶樹。

茶芽茂盛的革登茶樹

革登茶山原有上萬畝的茶園,茶園向東從革登老寨接到倚邦的習崆山,往西接到莽枝山的牛滾塘。乾隆年間,革登人的茶園和倚邦習崆山人的茶園連在一起,已分不清地界。在地界之爭中,習崆人放火燒了交界處的茶園,人稱「火燒茶園」。

革登茶山的衰落和莽枝的戰亂有關。莽枝茶山咸豐年間的械鬥波及革登茶山,使得革登茶山人口大減。茶山頂部的革登老寨在乾隆年間曾有兩三百戶人家,到了清末民初已無人居住,現變為一片耕地。

5

蠻磚茶山

蠻磚茶山位於六大茶山中南部,面積約300平方千米,北鄰倚邦茶山,東接易武茶山,西與革登和莽枝茶山相鄰。傣族認為「蠻磚」是「曼庄」的古稱,傣語的意思是「大寨子中心的村子」。曼庄村是過去土司頭人們經常聚集開會,商議事務的地方。

蠻磚古茶樹鮮葉

曼庄和曼林是蠻磚茶山的兩大村寨。漢人進入曼庄較早,明朝末年已有江西人、四川人在曼庄經商販茶。清康熙年間,曼庄已是六大茶山南部最重要的茶葉交易地。清末民初,易武的茶號都到蠻磚茶山買茶,人稱「易武七子餅一半是蠻磚茶。」清代曼庄有三大家族:豐家、衛家和權家。三家的後人至今還居住在茶山,做七子茶餅,把祖先開創的事業發揚光大。

曼庄以南是曼林寨,現有三十多戶人家,有漢人、彝人、基諾人等居住。兩百年前,曼林漢人的祖先從石屏、景東遷來時,茶山已經有很多大茶樹。曼林古茶園的茶樹是六大茶山中目前保存最好的,大約有上千畝,茶樹密度較高,樹齡多數在三百年左右。

6

易武茶山

易武鎮當之無愧是「中國貢茶第一鎮」。易武茶山位於六大茶山東部,緊靠寮國邊境,面積約750平方千米,是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大的茶山。它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臘茶山。

易武茶山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已有濮人(布朗族、佤族、哈尼族)在此居住種茶。易武的漫撒山現還保存著幾十畝樹圍超過1.5米,樹高達20多米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園,這片茶園裡的茶樹樹齡已超過千年。

明朝末年,江西和雲南石屏的漢人進入易武,開始在易武販茶或製作土特產出售。普洱府成立時,石屏籍的伍乍甫當上易武土把總。他招募了大量的石屏人到易武開墾茶山。從乾隆初年開始,普洱府對茶的壟斷經營放寬,上萬的漢人湧入易武拓園創號。到乾隆末年,易武已是山山有茶園,處處有村寨。茶山商賈往來不絕,一派繁榮景象。

易武茶山遠眺

與倚邦相比,易武的土司勢力要弱一些,這就為商品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從同治、咸豐年間開始,六大茶山的茶葉加工中心和商貿中心逐漸向易武轉移。清咸豐後期,滇西發生了杜文秀起義,滇藏商道斷阻,易武人將茶葉轉銷東南亞和香港。光緒年間,易武的經濟實力超過了倚邦,成為六大茶山最大的茶葉加工基地、出口基地和內外商品流轉地。1897年,清政府還在易武設立了海關。

生滿苔蘚的易武古茶樹

後來,隨著佛海茶業的上揚,六大茶山逐漸衰落。1937年,法國人在越南作祟,阻擾易武、倚邦的茶葉進入越南,瀾滄江以東六大茶山的茶葉銷路受阻。1938年,普洱、思茅、易武、佛海四個地區,僅剩佛海還有茶葉銷路,即經打洛銷往緬甸和西藏。

1939年,范和鈞建佛海茶廠,為了壟斷經營,孔祥熙於同年6月以財政部的名義下文禁止私茶出境。孔氏的命令,使得江東六大茶山的私人茶莊不得不向佛海茶廠俯首稱臣。易武逐從普洱茶加工、交易和出口中心的歷史舞台上退了下來。

作者:唐婉約丨弘益茶道美學研究員

南開大學碩士,研究興趣涉獵中西文化與文學,近期關注中國茶道美學研究。

?本期編輯? 兮淺

?參考書目:詹英佩:《中國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昆明:雲南美術出版社,2012;詹英佩:《普洱茶原產地西雙版納》,昆明:雲南科技出版社,2013;韓子榮:《雲南山頭茶探秘》,深圳:海天出版社,2016。

?圖片來源:弘益茶道美學圖片

投稿:成為弘益撰稿人。研究愛茶人的衣、食、住、行、用……分享對茶、生活、美學的踐行與感知。在弘益茶道美學,用你的文字,標記你的美好。詳詢弘益撰稿人制度可加微茶師微信(wechashi)

看完文章喜歡就分享到朋友圈

最下方可以留言

點這裡,找茶找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中國境內的5個天空之鏡!茶卡鹽湖真的不算什麼,最後一個美翻了!
一杯茶,一本書,就是最美的生活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