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長達十餘年的安史之亂之後,為什麼唐朝卻延壽近150年?

長達十餘年的安史之亂之後,為什麼唐朝卻延壽近150年?

安史之亂後,雖然唐朝苦撐150年之久,但是皇帝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一是宦官專權,宦官不僅可以隨意換皇帝,打皇帝,甚至自稱為是皇帝的爸爸。二是節度使藩鎮的勢力不斷壯大,唐朝後來的滅亡也和節度使有著直接關係,後梁太祖朱溫。安史之亂驚擾範圍不可謂不廣,持續時間不可謂不長,但為什麼陳勝吳廣大起義後,秦朝數年間就垮了,黃巾大起義東漢沒幾十年也完了,西晉八王之亂十來年後就沒命了,而唐朝卻延壽近150年,為什麼?

長達十餘年的安史之亂對唐朝的打擊是巨大的。安史之亂後,唐朝一度出現了「雙懸日月照乾坤」——即唐玄宗和唐肅宗同時在位的混亂局面,可見安史之亂對唐朝統治集團有些顧頭不顧腚。然而,俗話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何況安史之亂並沒有完成對唐朝根基的致命打擊,在安史之亂後,唐朝統治者痛定思痛,對政治、經濟、文化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深刻的變革,從而使得唐朝壽命又延長了150年。

事實上,大唐最後的滅亡還真和藩鎮割據沒有什麼直接關係,這個鍋,藩鎮不背。「經歷八年安史之亂後,為何唐朝還能苦撐150年之久?」如果可以原諒我的簡單粗暴,我甚至可以這麼說,藩鎮不僅僅不是大唐最後滅亡的原因,並且唐朝能延續150年的重要原因。

安史之亂主要是唐玄宗太信任安祿山,因此唐朝後來吸取教訓,軍事力量以神策軍為主,這原為西北的戍邊軍隊,後進入京師成為唐王朝的最重要禁軍,當然神策軍在宦官手中,所以唐朝中後期皇帝的命運不得不與宦官聯繫在了一起。

李碧妍在《危機與重構:唐帝國及其地方諸侯》一書中指出,藩鎮政治不是大唐皇帝盲目草創的產物,更不是在安史之亂後為尋得暫時苟安措置失當的產物,而是「一種帝國為了化解安史危機,甚至帝國前期痼疾而採取的相當理性的舉措」。

唐政府重建中央權威,用一句話來形象說明,一條扁擔,挑兩個籮筐。扁擔是大運河,一頭挑起關中的槍杆子,一頭挑起東南的錢袋子。還要將扁擔附加另外一個含義,實行楊炎的兩稅法。戰爭破壞了均田制、租佣調製,影響政府稅收,兩稅法改丁稅為資產稅,擴大了財政收入,加強了中央實力。

藩鎮是安史之亂前就有的建制,它的目的就是防止邊疆游牧勢力入侵,看安史之亂後幾乎沒有游牧勢力入侵,說明藩鎮的正面意義還是存在的。它在某種意義上也是起到保護唐朝的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史之亂 的精彩文章:

安史之亂結束到唐朝滅亡這一百多年發生了些什麼
他是唐朝最後一個明君,裝瘋賣傻36年,被太監扶持上位

TAG:安史之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