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分鏡表與剪輯的關係

分鏡表與剪輯的關係

就如我們做事之前總要明白事情的目標,同時要制定計劃一樣。分鏡表(草圖)就是導演在拍攝之前的計劃。在這些分鏡表(草圖)中,導演通常要標註鏡頭方式,鏡頭時間,人物對白等。這樣做除了可以為現場調度提供依據,更重要的是為後期剪輯做準備。

也就是說,分鏡表(草圖)是導演將劇本文字轉變為影像效果的常用工具。分鏡表(草圖)做的越細緻,拍攝就越輕鬆,後期剪輯的思路也就越清晰。這類似於我們作文中的編寫提綱。

以《陽光燦爛的日子》影片中「課堂搗亂」一段戲為例,這段戲大約有4分半,也就是270秒,草圖中有27個鏡頭,一個鏡頭10秒。而在影片剪輯後,這段戲的鏡頭約為48個,也就是一個鏡頭大約5.6秒,近似是草圖的一半。從這裡可以看出,草圖與剪輯後的鏡頭是存在一定差別的,雖然表述的內容一樣,但是剪輯後的鏡頭要比草圖多。

同時,有些鏡頭的實際拍攝也與計劃有一些出入,這便是電影的藝術魅力所在——導演在現場的一些靈感會打亂原有的拍攝計劃,從而給影片帶來意外的收穫。

下面以27個分鏡草圖為主,48個剪輯鏡頭為輔進行對比,重點處進行了簡要說明。在描述之前,可以先看第一張圖片的左邊。這幅圖是整個拍攝的場面調度草圖,裡面有拍每個鏡頭時攝像機的位置,還有胡老師行走時的拍攝路線等,這個越詳細越能明確參與拍攝的每個人的任務。

分鏡草圖1:胡近景,並跟隨胡脫帽的手然後回到臉上,胡說「上課」

剪輯鏡頭1:胡近景,說「上課」。

(沒有採用分鏡中脫帽的情節)

分鏡草圖2:大全,起立

剪輯鏡頭2:全景,學生的起立鏡頭

分鏡草圖3:胡中景,突出帽子,「同學們好」。

剪輯鏡頭3:胡中景,突出帽子,「同學們好」。

分鏡草圖4:全景,老師好

剪輯鏡頭4:全景,學生起立;

剪輯鏡頭5:馬中景,起立

(此處用兩個鏡頭解釋分鏡內容)

分鏡草圖5:胡近景,帽子飛走。

剪輯鏡頭6:胡近景,帽子飛走。

分鏡草圖6:全景,學生笑。

剪輯鏡頭7:全景,學生笑。

分鏡草圖7:胡,不要笑,坐下,鏡頭搖,帽子又飛出去。

剪輯鏡頭8:胡中景,解釋帽子飛走的原因;

剪輯鏡頭9:學生全景,坐下;

剪輯鏡頭10:胡中景,帽子第二次飛走;

剪輯鏡頭11:帽子遠景,落在煤堆上。

(通過4個鏡頭的剪輯完成草圖內容)

分鏡草圖8:羊拾帽子遞與胡,至羊回到坐位,搖。

剪輯鏡頭12:學生全景,羊搞離開座位拾帽子,但出鏡頭;

剪輯鏡頭13:胡中景,羊搞把帽子給胡,胡訓話;

剪輯鏡頭14:學生全景,羊搞回到坐位。

(通過3個鏡頭剪輯完成內容。12、14的鏡頭不變,人物進出鏡頭。還是靠剪輯替代拍攝的搖鏡頭)

分鏡草圖9:胡中景,問誰是班長。

剪輯鏡頭15:胡中景,問誰是班長。

分鏡草圖10:學生全景,學生回來,搖。

剪輯鏡頭16:學生全景,羊搞跑到班長處,然後回來。

分鏡草圖11:胡中景,誰叫你了,下課把煤搬到外邊去。

剪輯鏡頭17:胡中景,誰問你了?下課把煤搬到外邊去。

分鏡草圖12:學生全景,班長坐下。

剪輯鏡頭18:學生全景,班長坐下。

分鏡草圖13:搖,胡關上門走回講台,胡上課,開寫。

剪輯鏡頭19:胡中景,用黑板擦壓住帽子。(此處與草圖內容不同)

分鏡草圖14:馬小軍,羊搞,眾人的反應,翻書。

剪輯鏡頭20:學生全景,翻書。

分鏡草圖15:胡寫完轉回身,看大家,直至發現煤球,然後摔書奔向羊搞,再奔向馬,在返回,一定要查清楚,採用軌道。

剪輯鏡頭21:胡近景,在黑板上寫字,回頭看學生;

剪輯鏡頭22:學生全景,看胡寫字;

剪輯鏡頭23:胡近景,繼續寫字,回頭看學生;

剪輯鏡頭24:學生全景,看胡寫字;

剪輯鏡頭25:胡近景,講課,回頭看學生;

剪輯鏡頭26:學生全景,聽胡講課;

剪輯鏡頭27:胡近景,繼續講課,看見煤球;

剪輯鏡頭28:帽子里填滿煤球,特寫;

剪輯鏡頭29:胡近景,大聲質問誰幹的;

剪輯鏡頭30:胡中景,全景,跟拍,從羊搞到馬小軍,然後與馬小軍對話,返回講台;

剪輯鏡頭31:胡中景,在講台發火,一定要查清楚。

(其中第29個鏡頭約50秒,是這段戲最長的鏡頭;而之前的8個鏡頭採用交叉蒙太奇,製造了一種緊張感,為後續煤球的出現進行鋪墊。這10個鏡頭約80秒,表現出胡對惡作劇的無可奈何。表明那個時代,老師的地位並不是權威的,是可以被學生戲弄的。)

分鏡草圖16:一學生橫穿而去,羊的反應。

剪輯鏡頭32:胡全景,一學生橫穿。

(此處未對羊進行特寫,而是眾學生的背影)

分鏡草圖17:馬的反應。

剪輯鏡頭33:馬的特寫鏡頭,表現對此事的熱情。

分鏡草圖18:兩學生沖入教室。

剪輯鏡頭34:學生全景,兩學生沖入教室,斜穿教室跳窗而去,鏡頭跟拍。

分鏡草圖19:同學反應,看著胡。

剪輯鏡頭35:胡中景,不說話,看著事情發生;

剪輯鏡頭36:學生全景,從混亂中恢復上課狀態;

剪輯鏡頭37:馬近景,看著胡老師,手中玩筆,若有所思。

(此處完善了草圖的內容,連貫性較強)

分鏡草圖20:胡老師的反應,畫外胡老師。

剪輯鏡頭38:胡近景,嘆氣,畫外聲:胡老師。

分鏡草圖21:窗外的學生,出來成嗎?

剪輯鏡頭39:窗外學生近景,把鞋給我撿出來。

分鏡草圖22:胡「你上廁所……」鏡頭搖成二人。

剪輯鏡頭40:胡中景,與之對話;

剪輯鏡頭41:窗外學生近景,回話;

剪輯鏡頭42:胡中景,喊焦師傅。

(這是常見的對話剪輯手法)

分鏡草圖23:馬小軍的反應,並轉頭。

剪輯鏡頭43:馬特寫,與女同桌交流,然後離去。

分鏡草圖24:窗外的聲音至胡奔向窗外。

剪輯鏡頭44:窗外學生近景,與胡爭吵;

剪輯鏡頭45:胡中景,回應學生的挑釁。

(典型的兩人對話剪輯)

分鏡草圖25:馬小軍爬向教室門口。

剪輯鏡頭46:馬中景,爬向教室門口;

剪輯鏡頭47:胡全景,繼續回應學生,並走到窗邊,將鞋扔出。

分鏡草圖26:馬小軍爬出教室。

分鏡草圖27:馬小軍離開教室。

剪輯鏡頭48:近景,採用搖鏡頭跟拍,直到馬小軍離開走廊。

(此處大約10秒,將兩個分鏡草圖聯合起來拍攝。在此段中,相對而言,也算是個長鏡頭)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草圖與剪輯後的影片之間還是存在一些不同,這些不同是隨著現場的一些變化而產生的。對導演而言,計劃必須有,但是變化也必須有,這樣才是真實的電影。

這段戲除了胡追查學生部分的鏡頭較長外,其他鏡頭採用大量的剪輯來凸顯戲劇效果,也就是單個鏡頭時間很短,鏡頭有點碎片化。因此,這段戲蒙太奇的應用比較多,而沒有體現巴贊的長鏡頭理論。

如果這段戲採用長鏡頭拍攝,會不會削弱原有的喜劇效果,而只是增加了一點點真實的意味,從而與影片整個氛圍脫節。因此,剪輯只是一種手段,或者僅僅是一種技巧。也就是說,在採用何種剪輯手法之前,一定要弄清楚形式和內容之間的關係,要讓影片體現一種和諧之美,而不是為了賣弄技巧而濫用技巧。特別注意的是,當下電影數字化時代來臨使電影的剪輯比膠片時代方便的多,此時更應該慎重使用剪輯手法。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導演幫 的精彩文章:

專訪寧浩:導演要能抗事,這比聰明更重要
業餘編劇和職業編劇的區別在哪?

TAG:導演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