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是你想像不到的絕望,幸好有些人,不曾放棄……
生活在城市裡,
有時讓人很難想到,
真正的「貧困」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在貧困下,
可能沒有電,沒有鞋,有的人甚至連最基本的姨媽巾都成了奢求...
可很多人卻不知道怎麼去幫助他們...
當慈善的大小被定義成彷彿作秀一般的捐錢比賽;
當獻出的愛心不一定能被傳達到對象的手中;
越來越多的冷漠和麻木,讓拯救貧窮變得特別困難。
但幸好,還有很多不曾放棄的人,在嘗試盡自己所能,在默默用自己的方式,拯救貧困。
-1-
英國有這樣一個大發明家,
儘管被稱為「最偉大的英國發明家」之一,但是你很可能沒聽過他的名字——
不僅沒聽過他的名字,大概也不知道他發明了什麼。
就算我告訴你他重要的發明是「手搖發條式收音機」,你可能甚至不知道這是個啥東西。
這位發明家,名叫Trevor Baylis。
他和他的發明被很多人所了解,是因為最近的一條新聞:
「英國最偉大的發明家之一,
他的發條式收音機改變了數百萬貧困人口的命運,
自己卻在困頓中去世」
時間回到1992年,Trevor Baylis偶然看了一個電視紀錄片,講述了在非洲貧困地區,艾滋病的肆虐。
其中提到,當地有人創辦了電台節目,教育人們了解和防治艾滋病,可能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1992年的非洲,任何電器都可以算得上是相當奢侈的商品,很多村落連電都沒有通,即使最常見的電池,也是人們負擔不起的消費品。
所以即使有電台,卻因為大家用不起收音機,收效甚微。
因為這個紀錄片,Baylis開始想,有沒有辦法可以讓收音機成為非洲貧困人口的標配。
於是經過反覆的實驗,他終於發明出了只需要手動上弦一次,電量就可以支撐14分鐘的發條式收音機,以相對低廉的價格由國際援助組織採購,並分發到世界上很多欠發達地區。
即使沒有電,人們也能通過這台小小的收音機,獲知到世界各地發生的新聞,豐富了精神世界,而輔助教育的空中課堂更是成為改變貧困的關鍵。
Baylis本人也因為這項發明,獲得了英國王室授予的OBE獎章。
對於很多人來說,發明家的頭銜無疑代表著名利雙收,然而對於Baylis,這一切帶來的卻是麻煩。
最初Baylis急於投產,為了讓手搖式收音機儘快送至貧困地區,作為普通人的他沒有太在意專利的申請。
又因為發條充電技術不是什麼黑科技,市場上一下出現了無數模仿產品。
這甚至包含了他最早委託生產的工廠,將手搖式發電加了塊電池,變成更實用、續航時間更長的手搖式充電收音機,非常雞賊地申請了專利。
於是這項發明,再也不是Baylis的成果。
直到Baylis認識到這個問題,為時已晚,這些模仿的產品已經大量出現在市場上。
通過重新設計和新奇的噱頭,以更高的價格出售給普通家庭,成為了英國乃至歐洲流行的玩具,沒有付給Baylis任何專利使用費用。
在之後的二十多年,Baylis想方設法讓發條式收音機的專利可以回歸自己的手中,為此付出了大量的資源和精力,卻均已失敗告終。
2013年,Baylis幾乎破產,而他患有的克羅恩病(一種至今醫學仍無法判斷病因的消化系統疾病)也需要大量金錢來診治。
甚至他曾在資金最短缺的時候,考慮賣掉自己的房子來維生。
2018年3月,這位80歲老人在自己的家中去世,因為媒體的報道,才被大家所知。
在困頓中,發明依舊是他的生命,從1992年到去世,他共有250多項發明,還成立了機構用以幫助那些和他有著相同境遇的發明人,被很多人看作發明者的保護人。
無數在窮困中的人們曾經或依舊受惠於他的智慧,卻可能永遠沒有聽過他的名字。
但我想,即使如此,老爺子會很開心地看到自己的發明,真正讓世界變得更好了吧?
-2-
在很多貧困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鉤蟲病是最常發的皮膚疾病之一。
鉤蟲的蟲卵一般在外界即土壤中由桿狀蚴蛻皮為絲狀蚴,人在赤腳下地得時候由人體溫度刺激絲狀蚴(向溫性),它們通過腳底的毛囊和汗腺孔等鑽入人體,引發嚴重的感染。
其實預防鉤蟲病並不困難,只要一雙鞋,就能大大減少感染的幾率。
但小朋友的腳長得多快啊,
經常換鞋,
對於貧困地區的孩子來說簡直是奢望。
所以他們終日赤腳,而鉤蟲幼蟲也就趁虛而入,根據數據,全世界有5-7億的鉤蟲感染者,飽受折磨,孩子們無法上學,更不可能在患病期間幫助家裡從事任何生產。
看到這種情況,設計師Kenton Lee決定為這一切做點什麼。 他設計了一雙可以隨著腳一起長大的鞋子。
通過紐扣就可以改變鞋的寬窄和長度,一雙鞋可以讓小朋友們穿5年,調大5個鞋號。
GIF
而這雙「會長大的鞋」甚至都不是賣給孩子們,而是通過大家捐款的形式。
只要你捐助10美刀,
他們就會將一雙鞋送給需要的小朋友。
不用擔心穿著不合腳的鞋,
不用擔心不穿鞋導致的鉤蟲病。
一個小小的設計,
一群人的努力,
少年少女們在田野中奔跑的畫面,
才會更美好。
-3-
落後地區,通常最受苦的都是兒童和女性。
而年輕女孩兒們,在這樣的環境中遇到的問題,可能更加嚴峻。
女性的生理期,在很多國家和地區都被視為不祥之兆,
而生理期的必需品,對於她們更是算得上奢侈品...
以肯亞為例,中學八年級前,女孩的輟學率達65%,很多少女青春期開始後,都不得不選擇輟學。
失去教育的女性,往往不到十八歲就只能選擇嫁人生子,難以改變貧困的處境。
誰能想到小小一條衛生巾,就能帶來這麼嚴重的後果?
設計師Diana Sierra在一次非洲之行後,下定決心要改變這樣的情況。
她發明了一條造價低,容易清洗,可反覆使用的內褲。
通過更換填充物和清洗,就可以達到重複使用姨媽巾的效果。
GIF
這樣一個看起來簡簡單單的設計,可以讓她們綻放美麗的笑容:
——「當我有了這個內褲,
我才第一次因為自己是一個女生而感到驕傲…」
-4-
對女性月經的詆毀和恐懼、生理期消費品無法負擔 ,已經創造了一個新的名詞:
「月經貧困」...
而這種現象,並非只有在落後地區存在。
甚至是歐洲和美國,也同樣面臨著大量貧困女性消費不起衛生巾的問題。
在這些地方,窮的買不起衛生巾的姑娘們,用起了棉布、毛巾、手紙,甚至襪子作為替代品,這樣帶來的健康威脅可想而知。
更可怕的,是這些明顯到幾乎直接標誌「我來大姨媽了」的替代品,帶來的社會歧視。
在這樣的情形下,一些人站了出來。
他們在超市設立了不一樣的募捐箱,鼓勵大家在購物的時候,隨手買一包衛生巾或棉條,投放到箱子里。
就像給流浪漢設置的食物箱一樣,有餘力的人可以多買幾包衛生巾放到箱子里,而買不起的有需要的人,就可以直接從箱子里領取。
對於很多人來說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點額外花銷,但是卻能有效幫助到在「月經貧困」中掙扎的女性。
光是這樣還遠遠不夠。
這些機構也開始奔走疾呼,要求政府應該把月經用品歸入醫療保障之中,讓所有女性都可以享受生理上平等的權利。
當平等的生理需求被社會所滿足,貧困女性才能獲得自信,有可能擺脫貧困的境遇。
改變貧困,
絕不是既得利益者站於上位的施捨。
從根本上樹立人的自信、創造平等的機會,
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5-
大家都說,
讓每個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可能是擺脫貧困的最好出路。
然而對於交通極不發達的地區,上學可能代表著幾十里地、好幾個小時的腳程。
你可能不會因為買不起學區房而阻止孩子上學。
貧困地區的父母,卻有可能因為路上時間太久、過於疲憊,耽誤幫忙做農活兒的時間和精力。
甚至是太費鞋的原因...
...而讓孩子放棄學校。
12英里來回的代價,可能是五個小時、無數遲到錯過的課程和一副疲倦不堪的身體。
也可能導致一個未來的護士、技工、科學家喪失機會,過著為溫飽發愁的窮苦日子。
扶貧慈善組織Oxfam,在馬拉維探訪時發現了這個問題。
他們專門購買了幾十輛自行車,送到了當地的學校中,讓學校距離家最遠的學生們使用。
姑娘們騎車上學,就能把幾小時縮短到幾十分鐘。
再也不會因為前一天的長途跋涉而生病休學,上學也不再是父母眼中「耽誤時間」的無用功。
收到自行車的Alice說,她的生活完全被這輛自行車改變了。
現在她十分有信心完成學業,成為一個優秀的護士,再去幫助更多的人。
-6-
有人說,
貧困是個泥沼一樣的死循環,看不見出路。
靠著來自社會的捐款,
救得了一時,救不了一世。
教育著眼孩子的未來,
那麼父母輩貧困的現狀就沒有改善的機會嗎?
有個印度大叔叫Udyan Singh。
他出生在印度非常貧困的地區,班卡。
這裡人每天的平均工資,算成人民幣3塊錢都不到。
因為有幸獲得了不錯的教育,大叔算是走出了窮鄉僻壤,成為了印度廣告圈有頭有臉的人物。
但家鄉的困苦一直讓大叔揪心,在無數的思索之後,他終於為自己的家鄉找到了一條出路:
班卡曾經有著一項傳統紡織業,由於工業化的浪潮漸漸沒落。
但是純手工純天然的特殊工藝,是無論如何都無法替代的。
大叔回到家鄉,大力鼓勵老鄉們重拾這門手藝。
在保持原本技術的同時,還聘請當地的時尚紡織協會設計師給村民們培訓,創造出時尚新潮的花樣。
果然,班卡的織品再度被大家所歡迎,村民們有了比農業收穫高得多的收入。
再將這些收入用於下一代的教育投資,真正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路總是有的,
擺脫貧困,
或許需要的只是一個有眼界的領路人。
-7-
這樣的例子,在中國的貧困地區也同樣存在。
2012年立夏時節,重慶市永川區青峰鎮牌坊壩村,曾經在城市裡經營建材生意的張正群,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當地的青壯年男性,大多外出務工,只剩老弱婦孺,他們能付出的一點點勞動力帶來的收入幾乎微乎其微,外出務工家人寄來的錢成為主要經濟來源。
張正群的母親、丈夫始終對她放棄城市優越的生活條件,返鄉的舉動表示擔憂、不解,甚至是直接反對,但是「希望讓更多的鄉親過上好日子」的淳樸願望,讓她毅然決然地回鄉創辦起養殖場。
7年間,養殖場已經初具雛形。張正群也成為了十里八村有名的「女性創業致富帶頭人」。
在她的帶領下,通過發動當地農村留守女性和老人參與合作社,讓當地農村婦女、富餘勞動力實現了就近務工,增加收入。
可是,只靠自己的力量,再怎麼努力,有一個很大的門檻始終翻越不過去:
任何創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恰恰這也是在貧困地區創業最缺乏的。
幸運的是,自助者,當有人助。
2018年4月,張正群養殖合作社迎來了一波特殊的客人,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與平安普惠公益項目負責人一起,對她的合作社進行最後一輪考察。
不出意外,不久之後,她因資金、技術缺乏而暫時擱置的擴大生產計劃,將會獲得「平安普惠公益基金」撥付的100萬元免息創業貸款。
同時,當地政府還將協調各方資源,如西南農業大學、區畜牧中心、區科委等部門的專家技術人員,為參與此項目的婦女群眾傳授土雞養殖知識和技術。
在牌坊壩村之外,重慶的豐都縣、內蒙古的鄂溫克族自治旗、黑龍江的佳木斯、綏化、青岡……這一系列陌生的地名後面,都活躍著很多個像張正群這樣的農村創業者。
他們有膽識、有能力、有知識、有經驗,而解決「張正群式的困擾」 ,將讓他們能夠把鄉村振興變成現實。
授人予魚,不如授人以漁。
我們上面故事裡的每個好心人,都希望能給予貧困人口「漁」,從根本上解決貧窮。
平安普惠,就是中國在扶貧助困道路上深耕的漁者。
科技、發明、創意,在關心這個世界的細心人手裡,成為了改善貧困的利器。金融服務也應該成為這樣的「利器」。
為鄉村扶貧提供造血機制,
讓鄉村得以振興,
正是平安普惠公益行動的目標。
消除貧困是全世界面臨的難題,而扶貧助困的故事也還在繼續。
蒼穹之下,城市和鄉村努力奮進的人們,才是消除貧困的原點。
※他賣掉公司,開始大秀環遊世界…但其實,他早就已經死了……
※當年的納尼亞傳奇,如今最大牌的,居然那隻柔弱的半羊人!
TAG:英國那些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