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裁員降薪背後,一個 「城市金領」職業的「洗牌」

裁員降薪背後,一個 「城市金領」職業的「洗牌」

投行人,一直被認為處於大城市中的「食物鏈頂層」。而這群在外行人眼裡,叱吒CBD的「金領」,如今卻跌落神壇。

圖片出處:攝圖網

這一陣子,有關投行「裁員」、「降薪」的事情火了。事實上,從2017年開始,證監會監管政策密集出台,資本市場監管的趨嚴,投行業務不再是一項通道業務,對技術含量的要求更高,越來越考驗投行從業者的業務能力、風險控制能力。

在這樣的趨勢下,一場對投行從業人員的「洗牌」悄然開始……

1.

圖片出處:攝圖網

2016年10月底。

已經是凌晨一點半, P公司的會議室內,堆滿了公司債發行的盡職調查底稿。

此時,對於P公司的盡職調查工作已經接近完成,相關的公司債發行申報材料也基本準備就緒。項目現場負責人老A和同事阿J癱坐在這裡,沉默無言。會議室安靜地,足以聽得到一張紙落到地面上的聲音。

就在當天,他們看到了深交所發布的《關於試行房地產、產能過剩行業公司債券分類監管的函》,這份文件,讓中小房企發行公司債基本成為了不可能。 而老A手上的這個項目,正是屬於這份文件所限制的範圍內。這意味著,項目可能要黃了。

「老闆說啥時候開會商量這個事情?」阿J按捺不住終於發話了。老A沒有回答,他還在死死盯著這份「分類監管的函」,逐字逐字地摳,腦海里,不斷將函的內容和手上這個項目進行比對。雖然已經讀了不下一百遍了。

不知過了多久,老A從文件中回過神來。頭搭在椅背上,望著天花板說:「先回去,寫份報告給老闆。」阿J聞聲起身,開始收拾電腦,兩人一起走出了會議室。

一夜無眠。

經過整個團隊的討論,最後還是決定暫停這個項目。團隊領導決定,讓老A和阿J撤離項目現場,待進一步評估後再看看。雖然項目不可能每一個都做得成,但是對於老A來說,能做的項目是越來越少。

回程的高鐵上,車窗玻璃倒映著老A疲憊的臉龐,上面寫滿了惆悵。

老A的項目只是在對房企公司發行債券的監管趨嚴下的一個縮影。澎湃新聞整理上交所和深交所的信息顯示,2016年11月1日至2017年3月6日,房地產行業公司債的申請中,86份房企公司債申請收到交易所反饋,涉及金額22726億元。其中,僅有5家企業申請獲得通過,還從11月25日以後則再沒有房企公司債發行獲得通過。

發債對於券商來說是「現金牛」業務,隨著監管的趨嚴,對於中小券商來說,因為自身的承攬能力和業務水平有限,好的項目往往很難搶到,越來越多的好項目將集中在大券商手中。老A隱隱約約感覺到,投行業洗牌的日子,越來越接近了。

2.

圖片出處:攝圖網

2017年初。

「Z姐,你現在在哪座城市了?」

投行人之間的電話,往往都是以這一句來開頭。對於他們來說,一年中的三分之二時間,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如果看到哪一個「投行民工」整天蹲在自家的辦公室里,那肯定不是件好事。因為這代表著行情不好,沒項目可做了。

Z姐是老A本科同學,雖然分屬於不同券商的投行部,但經常就業務上的問題進行討論和交流。老A躺在中部某省的酒店裡,前面那個「流產」的公司債項目的心理陰霾還未散去,他就匆匆到了另外一個項目的現場。而這個項目,也是老A所在的團隊儲備的最後一個項目。

「我在東北呢,一家企業要掛新三板,正在做盡調。」電話那頭,伴著Z姐話語的,還有零零碎碎敲打鍵盤的聲音。

「真的假的?你們現在還做新三板?不是開玩笑吧?」老A從床上翻了個身,聲調提高了一個八度。顯然,他對自己的老姐們兒還在做新三板業務感到有些意外。

老A的意外不是沒有道理。2014年-2015年新三板市場火爆,券商大肆擴張招人做新三板業務。而從2016年下半年以來,隨著掛牌要求越來越嚴格,需要耗費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多。在收費卻沒有明顯增長的情況下,新三板業務已經不再是來錢「短平快」的「香餑餑」。

在與其他券商的投行同仁聊天時,曾經有人給老A算過一筆賬:一個新三板項目,需要一個投行團隊出1個註冊會計師、1個律師以及一個行業分析師,三個人從入場盡調開始,到申報材料,再到答完反饋,最後到掛牌,順利的話可能需要6個月左右的時間。雖然不見得三個人要一直拴在項目上,但總歸要耗費不少時間和精力。

除了性價比越來越低,券商在新三板業務中頻繁領罰,做新三板的風險越來越大。據統計,截至2016年的11月,已經有41家券商被先後採取監管措施,合計被採取監管措施次數達到56次。其中,有8家券商被採取監管措施次數在2次以上,其中不乏有大型券商的影子。很多券商團隊都是以新三板項目起家,而現在,選擇新三板業務時只能越來越謹慎。

「但是,不做新三板又能做啥呢?哪有那麼多大項目、好項目做,總不能天天蹲在家裡閑著吧?」電話的那頭Z姐似乎不再打字了,語氣中顯示出了無奈。

3.

圖片出處:攝圖網

四個月之後。

想來想去,老A還是離職了,而且是徹底離開投行圈。

能做的項目都做完了,手裡的IPO還剛剛進入前期的上市輔導階段,短期能見到收益的項目很難找到。明年靠什麼吃飯,回到辦公室里已經蹲了半個月的老A,也不知道。

沒有項目做的很空虛,有項目做的也不好過。讓老A決定離開投行的最後一根稻草,其實是另一位同在投行的女同學小W的消息:29歲的她,因為壓力太大、熬夜熬太多,已經絕經兩三個月了。

「難道不能堅持一下?雖然短平快的不好做了,沉下心來做一兩個IPO,對鍛煉自己的能力很有好處!」這一次老A與Z姐的通話,Z姐希望老A能夠別急著走,再忍一忍。但老A已經打定了離開這個行業的主意。

事實上,IPO、債券、併購重組等多項投行業務監管都在趨嚴。到2017年8月18日,2017年證監會共審核338家IPO首發申請,其中46家被否;此外,2017年共有67家終止審查。IPO擱淺的企業占被審和終止合計數的28%,也就是說今年IPO成功率僅僅只有72%。

堅持了一段時間以後,在2018年初,Z姐也離開了,去了東部的某家私募基金。

Z姐離開之後沒有多久,關於投行降薪的報道開始出現。某券商被曝出投行人員不足5000元的稅後工資,甚至連房貸都還不起。一時間讓頂著「金領」光環的投行從業人員備顯尷尬。

而這一現象在中小型券商來說,更為明顯。IPO做不下來、發債發不出去、通道業務不能做,新三板性價比越來越低,稀缺的好資源也在向大券商集結。主動離職和被裁的人越來越多。

已經離開投行的老A在網上正在瀏覽著網上關於「投行裁員、降薪」的報道。突然他的手機振動了一下,拿起手機,上面顯示的是來自M證券的好友H妹的消息:

「我們項目被否了,你離開投行,是明智的。」

當然,以上這些真實的故事只是這個行業的個案。從某種意義上說,它確實反映了行業的變化。要知道,從來沒有「永遠賺錢」的職業。「監管大年」中,投行人業務能力所面臨的考驗越來越大。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資本市場已經成為了全球重要的資本市場,投行業務類別、規模與交易複雜度還將進一步豐富和提高,這也將進一步促進國內證券公司投行業務的良性競爭和優勝劣汰。

文字 | 倚岸 Debb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城市進化論 的精彩文章:

全球證交所「搶獸」記

TAG:城市進化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