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愛打人,制止批評不管用,怎麼辦?
寶寶打人,要觀察寶寶的情緒來做判斷。對於低齡寶寶,打人往往不是出於惡意。
有些寶寶是想通過肢體接觸來表達好感跟人玩,是一種社交試探。但受認知水平限制,對於接觸的輕重沒有概念,也沒有掌握除了打之外的更好的方式,加之很多時候家長對於寶寶打人往往過度反應。比如,有的家長故意裝作被寶寶打受傷了配合誇張的表情,家長的目的是想讓寶寶知道打人會使人受傷所以打人不對,但對於低齡寶寶來說這個邏輯和聯繫是遠遠超出他的理解範圍的,寶寶對於家長的反應,往往是特別興奮,認為家長是再跟他玩,於是乎打得更歡更起勁了。
還有些寶寶,把打人當作一種遊戲,這種情況在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得家庭中較為常見。老一輩人往往喜歡抓著寶寶的小手去打家庭成員,比如奶奶抓著寶寶的小手打爺爺,爺爺則配合各種誇張的躲避,逗得寶寶哈哈笑。於是乎,寶寶就把打人當作一種遊戲,在見到家人意外的人,比如其它同齡寶寶時,就會主動發起這種遊戲,伸出小手打別的寶寶。別的寶寶沒見過這種陣勢的,往往會被嚇哭或者打哭。自己家寶寶是個愛打人的熊孩子,家長很沒面子,往往會立即批評自家寶寶,作為肇事者的小寶寶此時對於發生的一切,是搞不清楚狀況的,明明在家跟爺爺奶奶玩得很開心的遊戲,自己友好的跟別的寶寶玩,結果別的寶寶哭了自己還被批評,寶寶此時內心的蒙圈和委屈是無以言表的。
也有一些寶寶,是因為自己想表達的意思沒有被理解,自己的需求被誤解,或者想要什麼又不會說,情急之下動手打人的。比如在跟別的寶寶一起玩的時候,看上了別的寶寶手裡的玩具,可是不會說呀,只能上手。
對於寶寶打人,家長的做法一般有兩種,一種就是立馬趁熱打回去,給他打人的小手來兩下子,同時告訴寶寶打人不對,希望運動情景教學法喚起寶寶的同理心,從此不再打人。一種是立即嚴厲批評,給寶寶開展思想品德教育。
毫無疑問,這兩種方式效果都是不理想的,這是因為此階段的寶寶語言表達及理解能力不足,對於家長的行為及語言教育尚不能理解。家長的及時處罰,對於寶寶來說反而是對他行為的正向反饋,反而會強化寶寶的這種行為。
打也不行,批評教育也沒用,那應該怎麼做呢,總不能坐視熊孩子打人不管吧。
對寶寶打人,家長應先找出寶寶打人的原因, 在對症加以引導。
對於把打人當作社交試探的寶寶,家長可以用行動加以引導,當寶寶伸出小手要打人時,家長及時抓住寶寶的小手,輕輕的摸在自己臉上同時開心的說,寶寶摸得真好,然後抓著寶寶得小手輕輕地摸在他自己臉上,配合語言及表情得讚許,如果傍邊得家人也能同時配合以熱烈得掌聲及讚美,相信效果會更好。行為上加以引導,加上對他正確行為的正向肯定,寶寶在這樣熱烈的回應及讚許下,一定更願意選擇輕輕摸作為社交中表達友好得方式,而擯棄打人行為。
對於把打人當玩鬧遊戲的寶寶,家長在寶寶打人時,不要做出任何回應,冷處理,寶寶的行為引不起人注意,沒有反饋,自然就覺得沒意思了,就不打了。
對於最後一種情況下的打人,家長需要幫助寶寶發展語言能力,特別是簡單的表達情緒及需求的話,家長可以有意識的引導幫助寶寶掌握,同時教會寶寶幾種更友好的社交肢體動作,兩者配合相信寶寶在跟小夥伴玩耍時能更友好的相處。語言發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非一日之功。隨著寶寶語言的發展,物權意識及邊界意識的建立,情緒理解及控制力的提高,寶寶因搶玩具而打人的現象也會逐漸消失。
在面對寶寶打人及其它所謂的不良行為時,家長應做到少語言批評,多行為引導。因為每一次的語言批評,都是對寶寶不良行為的負向強化,只會強化寶寶的這個行為。更不要以暴制暴,雖然家長一般也就做做樣子雷聲大雨點小不會真打寶寶頂多嚇唬嚇唬,但在寶寶眼裡卻不是這樣,在寶寶眼裡,你對他的暴力懲罰代表著你處理問題的態度和方法,會被寶寶所模仿,並在以後跟其它小夥伴相處中實踐運用。同時,家庭成員也應形成默契,不把打人當成逗寶寶的遊戲,互相之間禮貌友好相互尊重,給寶寶的社交行為養成提供良好的行為示範,給寶寶的成長一個有愛的環境。
※孕期飲食:准媽媽們記得即開這兩種「高危」食物,避免寶寶大腦發育障礙
※寶寶經常哭鬧很難帶,別急著責備孩子,可能是孕媽孕期做了這些事!
TAG: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