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斯奮2018年花鳥新作欣賞

劉斯奮2018年花鳥新作欣賞

人生不長,需要懂點藝術,關注020,持續接收好文章

劉斯奮,號蝠堂,1944年1月生,中山市沙溪鎮人,1967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長期從事宣傳文化工作,歷任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廣東省文聯第四、五、六屆主席、廣東省政協常務委員、中國文聯全委會委員,中國美協理事,廣東畫院院長等。現為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一秋清清趣/紙本水墨/68×136cm

蝠堂畫語

1、作畫當如作書,隨形就勢, 筆筆相生,始為得氣;作畫又不必全如作書,濃淡乾濕,輕重徐疾,俱從率意中來,方能入妙。

畫人當如畫石,牽線須似牽牛;落筆當如老吏斷獄,收拾須似王嬙理妝。

春情緒/紙本水墨/68×102cm

2、就藝術傳統之最高層面而言,中國畫長於平面節奏,而西洋畫長於立體節奏;中國畫長於以簡馭繁,而西洋畫長於以繁馭簡;中國畫以「怨而不怒,哀而不傷」,「含蓄蘊藉」,「長歌當哭,須待痛定之後」等等之「中庸之道」為最高境界;而西洋畫則以激情之極度發揮,揭示之窮盡形相,表現之繁複淋漓為最高境界。

此為兩種文化之分野,亦為二者賴以分庭抗禮之最後、乃至最高之支點。

有志於繪事者不可不深察之。

窺香/紙本水墨/68×136cm

3、一切藝術之最終抽象,無非節奏而已!音樂、舞蹈、戲劇、文學如是,繪畫亦如是。

節奏佳則畫自佳,節奏劣則畫自劣。

濃淡乾濕、輕重徐疾、疏密粗細、剛健婀娜之種種運用,俱應以節奏之把握為歸依,以節奏之表現為鵠的。

明乎此,始可與言繪事。

生趣小園賴此君/紙本水墨/68×136cm

4、藝術者,個性之事業也。

個性發揮之極至,則為全新審美範式之發現。

臻於此境界時,一切現存審美觀念俱已陳舊,一切現有手段技法均已無用。

須得別出機抒,自立法則。

雖因驚世駭俗而備受譏評,亦義無反顧。

待至群生覺悟,蓊然景從時,藝術亦從此實現突破性之跨進與拓展。

然而其人也,非有脫屣流俗之膽魄,超邁古今之才智,不能為之。

就繪事而論,求諸前賢,中國亦惟八大、青藤、石濤,外國如塞尚、梵谷、畢加索數公庶幾可以當之。

一鳥無言對夕陽/紙本水墨/136×68cm

5、白石老人言:「太似為媚俗,太不似為欺世,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至哉斯言!蓋胡亂塗鴉,固非藝術,而刻意模擬,亦非藝術;藝術之至境,乃在憑藉外物而超乎外物,終歸於畫家獨特個性之張揚。

明乎此,則習繪事者實有兩途——既可由「太似」然後退而求「近似」,此學院畫派之途也;亦可由「太不似」然後進而求「近似」,此文人畫派之途也。

二者取徑各殊,而俱以「似與不似之間」之「妙境」為共同之追求目標。

惟是欲由「不似」進而求「近似」,固屬不易;而一入「太似」之規範,欲退而求「不太似」,則尤難。

此中甘苦,惟經過者方知。

花陰/紙本水墨/136×68cm

6、西方繪畫(包括其他藝術)得力於科學技術之突破至為明顯,如幾何學、解剖學、透視原理、透鏡技術、光譜分析、攝影技術等等之相繼出現,使畫家對客體事物之摹擬,越來越獲得強有力之技術手段。

於是寫實主義盛行,傑作與大師層出迭見,創造了此一審美模式之高峰時代。

惟是科技突飛猛進之結果,反過來又越來越無情擠壓藝術本體,最終演變為一切人工操作均可以由科技(攝影、電腦)代替,結果把有個性有追求之作者逼入了絕境。

於是乃有20世紀初現代主義之大舉反叛。

惟其發生既晚,故至今仍處於「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之試驗摸索階段,實遠未足以言成熟。

反觀中國,傳統文化中排斥「奇技淫巧」之價值取向,長期以來固然嚴重妨礙中國科技之突破,妨礙社會之進程,是為一大不幸,然而不幸中之幸,則為中國藝術、包括中國畫保存一方雖有「污染」、尚不算太嚴重之「凈土」。

而其由追求對客體具象之逼肖摹擬,轉向追求主觀情感之淋漓表現,亦以元明文人畫之成熟為標誌,實現劃時代之轉變,較西方早上五六百年。

若論其成熟程度,則實非西方現代派所能比擬。

識者不可不察。

鳴蛙/紙本水墨/123×49cm

7、中國畫以山水、花鳥為大宗,其人才之鼎盛,流派之眾多,技法之深博,水平之高妙,令人有已臻巔峰絕頂之嘆。

其尤可注意者,宋元以後,寫意畫風之出現,將筆墨為表現形體服務,轉變為形體為表現筆墨服務,其追求亦由形而下之客體具象之表現,轉變為形而上之心靈情緒之表現。

此一走向,推動中國山水、花鳥畫之文化層次實現劃時代之躍升。

反觀人物畫與動物畫,則遠為落後。

除極少數作者外,基本上仍以形而下之客體具象為表現目的。

故其筆墨獨立審美價值之體現,作者主體情緒個性之張揚,就總體而言均遠遜於山水、花鳥,而其文化品格亦因此難與前者相頡頏。

此為中國畫發展之不均衡現狀。

今之作者,如有志於突破前人,拓辟新境,我意以為,與山水、花鳥相比,人物與動物顯然更具可供馳騁施展之餘地。

春深綠靜覺呢喃/紙本水墨/136×68cm

8、在具備相應的繪畫天賦和表現能力的前提下,所謂發揮個性,所謂創新,說到底,就是自己覺得該怎樣畫就怎樣畫。

因為世界上既不存在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同樣也不存在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兩個完全相同的畫家。

這種不同,這種差異,就是個性,就是創新的基點。

只要牢牢把握住每個人都「先天具備」的這一點,「由著性子」去畫,那麼你雖並不刻意求新,讀者也會自覺其新。

相反,離開這個基點去刻意製造所謂「個性」,去刻意求「新」,乍一看似乎頗為「唬人」,但仔細考察就會發現,其實只是對時尚潮流的趨同,或是對他人有意無意的摹仿而已。

初晴/紙本水墨/136×68cm

9、國畫,特別是文人畫,絕對需要文學、思想及傳統文化積累的支撐,沒有這個支撐,是不可能達到一定的高度的。

我的前半生,做學問、寫小說都是一種積累,恰恰是這種積累,日後顯示出它的作用和優勢。

許多畫家畫到五、六十歲就開始往下走了,年輕時還可以靠點敏銳和激情,一旦上了年紀,這些方面不可避免會消褪,又沒有文化積累和修養的支撐,畫就越來越空洞了。

有人對我說:你怎麼還能往上走啊?

我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也許與我在前半輩子中,有意無意地一直在做畫外功夫,這方面的積累比較充分有關吧。

共舞/紙本水墨/136×68cm

10、中國的毛筆,無疑是世界上最獨特的書寫工具,一管由獸毛組成的圓錐形的筆,可以隨心所欲地通過一次性的縱橫往複、提按頓挫來直接構成點、線、面,乃至黑、白、灰。這是其他書寫工具的無法做到的。

然而,工具畢竟只是工具,至於說到僅僅通筆墨(點線面,黑白灰)運用,就能給讀者以美感,使之產生藝術之興奮與共鳴。

當然不僅僅是憑藉毛筆單一的作用,更是憑藉它的運用主體——人,或者說,人的精神。

正是由於人的心靈律動,驅使筆下的線條(包括點和面)產生節奏和韻律的變化,而讀者則通過這種節奏和韻律的變化,感受到作者心靈的律動,從而產生藝術之興奮與共鳴。

因此,可以說,筆墨藝術的最終因素,在於人的心靈。

而不同的人,其性別、稟賦、性格、修養並不相同,導致其心靈之律動也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個人,其心靈律動也會因年齡、所處環境的不同而不同。

其結果,便直接影響著筆墨成象的剛柔枯潤、高下雅俗。

枝頭石上/紙本水墨/136×68cm

11、現在的美院對毛筆的訓練也不太強調,更多重視形體和結構,對毛筆運用的掌握不夠深入,是體味不到頓、挫、提、折等轉換韻味的。

古代有相當長一段時間裡,譬如十八描啊,以及常說的:曹衣出水,吳帶當風等等。它們都是為表現形體服務的,現代很多畫家也僅僅把線條視為表現形體的手段,其實中國畫發展到大寫意時主次已經倒過來,是藉助形體表現筆墨。

形體不是主要的,筆墨內部的節奏才是重要的。

比如說,宋畫的花鳥還是很具象的,到了八大山人,真實的鳥並不是那個樣子的,荷花也不是那個樣子的,他是藉助鳥和花的形體來表現筆墨。

正因為如此,筆墨獨立的審美價值很重要,這類作品藉以動人的不是形的真確,而是物象的神韻和筆墨本身的節奏和情緒。

像中國書法以正楷為標準,但寫到行書,間架結構已經發生了相當變化,到草書就更是完全變了形,它只是是藉助漢字的形來表現線條筆墨的情緒節奏。

東籬佳色/紙本水墨/116×49cm

12、中國繪畫藝術審美的最高境界是不走一端,太柔美和太陽剛都不對,它應該是中庸、內斂和含蓄。

過了頭就不好,因為過猶不及。就象書法中的「一」字,隨手一橫毫無韻味可言,起筆時必須先回鋒、轉折、折行後再回收,整個走勢是守住中間,也就是「執其中」。

這個「一」字的寫法其實大有學問,因為它包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和要義。

說到陽剛,如果說是對柔弱的一種糾正,自然是必要的。

但最終的境界應當是剛柔並濟。

春本無私/紙本水墨/116×49cm

13、在藝術創作上,我崇尚的一是個性,二是激情。

藝術作品的價值就在於獨一無二,與眾不同。

而工業文明時代的生產方式卻是尋找事物的共性,然後成批量地製造,覆蓋市場。

現代的畫界受其影響,致使作品的趨同性太強,包括教育和各類評獎,都有著自身的某一個共同標準,這些都不利於個性的發揮。

作為藝術家,一定要明白你的價值就是其唯一性,並通過作品的激情來打動人,讓人們能感受到你心靈的律動和情緒的變化。

當然,我所說的激情絕不是表象化的猛烈敲擊,而是一種很深厚的情感的貫注。

記得我曾經看過一個畫展,抗戰時期,廣東有個叫符羅飛的畫家,用鉛筆在很小的紙片上畫當時人民受苦受難的情景,有幅名為《七個警察和一個婦人》的作品,這麼多年過去了,現在想起來還是那麼動人,就是因為他畫的時候傾注了激情。

清影/紙本水墨/136×49cm

14、真正的文人在寫文章賦詩時,是絕不能雷同的,因為這不僅毫無價值,而且會貽笑大方。這種創作習慣就拉開了文人字畫與書匠、畫匠的距離,現在有不少畫家,可以將一批畫畫得幾乎一模一樣。

我沒這個本事,讓我畫兩幅相同的畫,心中這道坎就邁不過去。

這就是文人的經歷給我形成的一種規範,不能重複。

現在很多畫家還不明白這個道理,畫來畫去成畫匠了。

春晴/紙本水墨/48×110cm

15、今人作畫之通病不在技巧「太少」而在技巧「太多」,皆以水、墨、線、彩全方位之運用展示為風尚,而運用之際又以繁複花巧為能。

完全失卻吾國文化長於以簡馭繁之傳統。

反觀古人,技法其實頗為單純。例如宋以前就基本只著眼線之表現,而不重墨與水之渲染。

及至文人畫興,強調以書入畫,如董其昌、朱耷輩,也仍舊以線為主,只稍稍參以水墨。惟其簡括,所以格高,惟其單純,所以情真。

近代以還,西風東漸,為追求體面明暗之表現,水墨之為用,方始大行。

發展創新固需借鑒學習,惟是棄含蓄內斂,而取外露張揚;棄墨分五彩,而取以墨塑形;棄以簡馭繁,而取以繁入簡,以期追步西畫之立體與光、色效果,殊不知吾國之繪畫工具與用材與西方性能迥異。

如此邯鄲學步,可謂棄長用短,其愚也極。

結果塗飾愈甚,格調愈低;效顰愈力,真我愈蔽。

更兼目前藝術市場尚處低級狀態,技術繁複花梢者,往往易於取悅流俗,於是群相爭效,愈演愈烈,甚至有用膠,用流淌劑、分化劑以取巧者,結果「技」與「術」固自多矣,惟與古人之「單純直接」相較,品位價值實有天淵之別,徒為外國識者所竊笑。

此中之誤區,實足深思!

風枝欲動鳥先知/紙本水墨/136×68cm

創於2014,相伴已成為習慣

平台已進駐網易、搜狐,同步更新

糾錯︱建議︱合作︱交流︱收藏

如果您有意收藏平台推介的藝術家作品

請在頁面右下角留言,我們將及時聯繫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020藝術觀察 的精彩文章:

司徒綿:美國畫壇記住了他

TAG:020藝術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