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過來人的故事告訴你,為什麼有些家庭的孩子從不怕挫折?

過來人的故事告訴你,為什麼有些家庭的孩子從不怕挫折?

爸媽們真的要借鑒!

一位小男孩上完英語課回家後,戴上一個小丑面具,靜靜地坐在房間的地上,一聲不吭。

被媽媽詢問,小男孩傷心地大哭:「媽媽,今天英語老師說我只有2顆星星,其他人都有10顆,我還被其他小朋友嘲笑……」

「媽媽,我覺得我一點用也沒有!我再也不想上英語課了……」

這是最近一位讀者媽媽的的困惑。

過來人的故事告訴你,為什麼有些家庭的孩子從不怕挫折?

我曾經跟孩子們講過一個小魚的故事,我也把這個故事告訴了她。

在一片池塘里,有無數的小魚吃著微小的草藻。有3條小魚撞到了一片大荷葉,大荷葉背後有更多不為所知的豐富草藻。

第一條小魚。它一邊游一邊張著嘴巴吞食,撞到那片大荷葉,便折返了;

第二條小魚。它一邊游一邊張著嘴巴吞食,也撞到那片大荷葉,它連續撞了好幾次後,也折返了;

第三條小魚。它一邊游一邊張著嘴巴吞食,也撞到那片大荷葉,它一直撞啊撞,越撞越覺得有趣。不知過了多久,荷葉在水裡發生傾斜了,一下子飄出無數的草藻,這條快樂的小魚享受了其他小魚沒能享受到的豐盛。

這說明的心理原理是「習得性無助」:


第一條小魚,不需「習得」便「無助」了,抗挫能力最低;

第二條小魚,因為「習得」所以「無助」;

第三條小魚,即使「習得」也不會「無助」,抗挫能力最強。

為什麼有些孩子一次挫折就很受傷,有些孩子經歷多次挫折才受傷,但有些孩子卻總是對挫折「免疫」?孩子的抗挫能力,除了跟性格有關,跟家庭養育有很大的關係。相比起性格,改變家庭養育習慣,對孩子抗挫力的改變會容易一些。所以我們在面對一個抗挫力差的孩子的時候,父母需要先審視自己的教育和家庭養育。另外,良好的家庭養育,也能影響孩子的性格,幫助孩子增強抗挫力。

在家庭養育中,有一種養育心態最值得重視:你的孩子被人「無條件」接納還是「有條件」接納?

▲被人「無條件」接納的孩子,抗挫能力好?

為什麼有些孩子遭遇挫折後會一蹶不振,傷心自卑?而有些孩子卻很坦然,接受失敗,該努力就努力,甚至越挫越勇?荷蘭大學心理學者埃迪.布魯梅爾曼(Eddie Brummelman)是這個問題的權威回答者。他和其他研究者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實驗中,研究者讓一群孩子思考自己被周圍人接納的情況,比如無論自己做錯了什麼,總會被爸媽愛嗎?自己會不會因為頭髮上沾了橡皮泥而被其他小朋友嫌棄?是不是自己有好表現時,爸媽才對自己好?否則爸媽就會對自己不好……接著,研究者根據孩子的思考和回答,把孩子們分成「無條件接納組」和「有條件接納組」。3周後,研究者讓老師給孩子們安排學習測試,當然成績有好有壞。

過來人的故事告訴你,為什麼有些家庭的孩子從不怕挫折?

研究結果表明:

「無條件接納組」的孩子,即使成績糟糕,也不會在負面情緒滯留太久,更不會因此自卑或自我封閉;相比之下,「有條件接納組」的孩子,遭遇成績糟糕的挫折後,情緒反應更強烈,不少孩子情緒低落,自卑心理也頻頻出現。

▲被人「有條件」接納的孩子,抗挫能力差,為什麼?

一位外國小男孩叫伊桑。

學習成績差,上課也常常分神,還逃課,唯獨喜歡畫畫。相比之下,哥哥的成績優秀,在其他方面也很出色。打罵無效後,爸媽把小伊桑送到一所偏遠的寄宿學校。在新學校里,伊桑仍舊因為上課分神、成績差,也被新的小同學排斥、被老師罰站。伊桑自卑到極點,畫畫課交白紙,每次吃飯總避開他人,臉上再也沒有一點孩子應有的笑容……伊桑知道,因為成績差和上課分神,沒有人愛自己,包括自己的爸媽,他覺得自己被全世界拋棄了,他也變成了旁人眼裡的一個「小怪娃」。

為什麼會這樣?

「有條件」接納孩子,在這些大人的觀念中,他們有「好孩子」和「壞孩子」的標準。他們好孩子的標準,或許就是「學習好、乖孩子、不打架」,而他們的壞孩子標準,或許就有「成績差、上課不認真、逃課」,他們用這些標準粗魯地往孩子身上套。

過來人的故事告訴你,為什麼有些家庭的孩子從不怕挫折?

阿德勒說,「你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著,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著。」這個道理,大部分家庭不懂,他們總以為,孩子實現了父母的期待,就是實現了自我。父母們尤其需要警惕的是,「有條件」接納孩子的做法,常常會對孩子缺乏同理心,也最終妨礙父母們找出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真正根源。這種做法,會讓父母把他們身邊的「差孩子」越推越遠。

▲被「無條件」接納的孩子,挫折後更容易爬起來,心態樂觀

前面提到的伊桑小朋友,後來被新來的尼克老師關注,他全身心地接納這個自卑的「小怪娃」,並發現他患有讀寫障礙。因為老師的理解、鼓勵和無條件的愛,伊桑也慢慢獲得了自信,還獲得了全校繪畫比賽第一名。

當父母「無條件」接納孩子,對孩子有愛,總對犯錯或偶爾表現不佳的孩子加以鼓勵和支持,陪伴孩子解決問題,慢慢成長,孩子也不會因為挫折而過於消沉和自卑;孩子也因為有父母的鼓勵,可能會把犯錯和挫折當作成長必經的「小荷葉」,繼而他們便會加倍努力,尋求進步。

父母「無條件」接納孩子,孩子也因為父母無條件的愛,情緒和心態常常處於樂觀的狀態。這種心態,能幫助孩子因為「小」進步而快樂,因為「大」進步而幸福,這便是一個孩子最理想的積極心理了。

過來人的故事告訴你,為什麼有些家庭的孩子從不怕挫折?

一位小男孩,在他的那張只有5分的試卷上,用紅色的顏料筆畫上了一顆星星,那是他獎勵自己的星星,然後小心翼翼地貼在床頭的牆上。

小男孩認真地對媽媽說:「媽媽,我今天還是沒得到老師的表揚,但我還是很高興,因為我比上次進步了5分,爸爸說每一次進步一點點就應該高興!」

這位小男孩,後來成為我的老師。他在課堂上跟我們分享時,所有人都被感動了。

這種孩子具有自我安撫能力,就像一位學步的小寶寶,摔倒後爬起來,用粘著沙子的小手輕拍胸脯,自我安慰「棒棒」……

無論誰,都有可能摔倒,孩子和孩子之所以不同,是有些孩子能在摔倒後高興地爬起來。你該幫孩子擁有這種快樂能力!

關鍵字:抗挫力、習得性無助、愛與行為、親子心理、早期教育

幼兒說,親子心理諮詢師黃杏貞,學習國外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幼兒說 的精彩文章:

媽媽是孩子的生命守護神:那些奇妙的育兒直覺,你遇見了嗎?
為什麼對成年人來說安全的家,孩子頻頻遭遇事故?根源在這裡

TAG:幼兒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