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鏖戰「眼淚山谷」

鏖戰「眼淚山谷」

原標題:鏖戰「眼淚山谷」


中東地區目前多國深陷戰亂和動蕩,政治緊張局勢加劇。而特朗普政府退出伊核協議,又將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遷往耶路撒冷,更是「火上澆油」,可能會在中東地區引發新的風暴。然而,歷史告訴我們,戰爭並不能真正解決矛盾,它只會帶來傷疤和疼痛。


1973年10月6日,是猶太教的「贖罪日」。矢志收復失地的埃及和敘利亞,趁以色列全民過節戒備鬆懈之機,同時發起突襲,第四次中東戰爭就此打響。在北方戰線,敘軍精銳盡出,向上次戰爭中失去的戰略要地——戈蘭高地猛撲。

憑藉優勢兵力和高昂的復仇情緒,加之正確選擇了較為低矮平坦的高地南部為主突方向,敘軍3個機步師分三路發起進攻,2個裝甲師隨後跟進,當天即全線突破戈蘭高地以軍防線。敘軍大量裝備的蘇制防空導彈先後擊落以軍戰機30餘架,有效限制了以軍空中優勢的發揮。到7日黎明,敘軍將戰線最遠推進了35公里,先頭部隊甚至已看見位於高地西側的以色列「生命之源」——太巴列湖的粼粼波光。


以軍在高地只梯次部署了3個步兵旅和2個裝甲旅,有近200輛坦克和44門野戰火炮。面對敘軍近1400輛坦克和800餘門大口徑火炮組成的「鋼鐵海洋」,以軍依託預設陣地和有利地形,頑強阻擊待援。以軍挖掘的奇特防坦克壕溝(戰後被冠名為「戈蘭壕」)發揮了重要作用:壕寬4至6米、深4至9米,坦克無法逾越。積土全部堆在以方一側,並壘成一道2米多高的土堤,致使敘軍無法推土填平壕溝和平穩架橋;敘軍坦克跨越土堤時又暴露了裝甲薄弱的底部,為以軍提供了絕好的射擊時機。


以軍「王牌」第7裝甲旅表現尤其出色,在高地北段地勢較險的布斯特山一帶,以95輛坦克惡戰4天3夜,生生擋住了敘軍1個機步師、1個裝甲師以及「阿薩德共和國衛隊」的多個突擊波次。該旅最後雖僅殘剩7輛坦克,卻先後擊毀了敘軍約250輛坦克和260輛裝甲車。在不少地段,雙方坦克從2300碼的距離一直對射到10碼,完全是炮口對炮口的「裝甲白刃戰」。該地遂以「眼淚山谷」而名載史冊,該戰例則作為「裝甲防禦作戰的經典」被收入了各國裝甲兵的教材。


戰至9日,敘軍前突部隊已超出己方地空導彈保護範圍,因遭空襲而損耗較多裝備。以軍雖然部署在一線的1個步兵旅和2個裝甲旅消耗殆盡,但依託完善的快速應變動員體制和「優先重點加強北線」的方針,已在高地附近集結起22個旅、約10萬人的強大實力。10日,以軍發起全線反擊,敘軍被迫退出高地,且又丟失了縱深近30公里的約440平方公里土地。至13日,敘軍在伊拉克、約旦等國軍隊支援下,遏止了以軍的推進,並將戰線穩定到了24日戰爭結束。

第四次中東戰爭中,敘以雙方分別有約3500名和770名軍人長眠在戈蘭高地。敘軍雖未實現作戰企圖,但表現出了空前的頑強和犧牲精神,受到國內民眾推崇,也給此前屢屢輕易獲勝的以軍造成強烈震撼。以軍第7裝甲旅一位坦克營長在戰後直言:「遍布山谷的鋼鐵殘骸,讓我的生活和信仰都改變了。」蹣跚至今的中東和平進程,就此開始在「慘勝」的以色列人頭腦中被逐步勾勒成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改革大考中,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奮勇前行
頭腦中的「隱形貧困」比「真實貧困」更可怕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