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什麼是兒童焦慮症?

什麼是兒童焦慮症?

ZF

A

OB

C

什麼是兒童焦慮症

兒童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 of childhood)是最常見的情緒障礙,是一組以恐懼不安為主的情緒體驗。可通過軀體癥狀表現出來,如無指向性的恐懼、膽怯、心悸、口乾、頭痛、腹痛等。嬰幼兒至青少年均可發生。

?1?

孩子焦慮的原因

兒童焦慮症的誘因,主要與孩子的心理因素、自身性格、遺傳、環境因素和不恰當的教育方式有關。

1、爸爸媽媽有焦慮症,孩子進行模仿。

2、爸爸媽媽對某些危險估計太高,因此,常常會給子女一些多餘的勸告、威脅、禁令等,使孩子整天焦慮不安。

3、爸爸媽媽視子女為自己的「知心人」,並向他訴說許多家中的經濟問題、婚姻問題等,而一個年幼的孩子是無法理解這些複雜的問題的,在這種矛盾重重的處境下,孩子容易產生焦慮。

4、爸爸媽媽太苛求,對孩子做的任何事情,總是表示不夠滿意,反覆提出要求做得更好一些,而這些高標準的要求常常超過孩子的實際能力,孩子逐漸對自己也覺得不滿意,對自己不能實現預期的要求出現焦慮反應。

5、爸爸媽媽對孩子過度地放縱,也可導致焦慮症。沒有一定的限制,孩子常常不知道他們活動自由的界限究竟在哪裡;外界環境對他們的行為沒有什麼要求,而他們自己也不知道應該如何努力去提高,也會出現焦慮情緒。

6、經常或強烈地遭到懲罰。

因為懲罰常常是受到其他人的否定或排斥,使孩子感到害怕。當他不能完成預期的任務時,對將要受到的懲罰會感到十分焦慮。

總之,不良的環境,不恰當的教育方法,是導致或加重孩子焦慮的重要原因。

有些父母固執地以為,別的孩子會的自己的孩子要會、別的孩子不會的自己的孩子也要會,且樣樣都得精通。由於有了這樣的「高起點」,父母總是對孩子的表現不滿意、不認可,一遍一遍地要求孩子做得更好,而這些高標準的要求常常超出孩子的實際能力。久而久之,孩子會因為自己不能實現預期的目標,自信心受損,內心焦躁不安。假如父母再輔以恐嚇或粗暴的懲罰手段,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情時就會顯得更加緊張。違背兒童心理的超前教育和過多的壓力刺激,是導致孩子焦慮症的主要因素。

?2?

兒童焦慮症的臨床表現

1、孩子得了焦慮症,最明顯的癥狀就是缺乏安全感、心裡不踏實;

2、情緒煩躁、好哭泣或吵鬧,難以安撫和照料;晚間入睡困難、睡不踏實、多噩夢等;

3、和同齡孩子相比,明顯地膽小,在很多場合容易害怕或有大禍臨頭的不祥感覺,急性發作能達到驚恐的程度;

4、不願離開父母,在幼兒園惶恐不安,有發作性緊張、恐懼等;

5、六、七歲的學齡孩子拒絕上學,即使勉強到校也很少與同學老師交往;

6、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多,學習成績偏差,也有曠課、逃學現象發生;

7、病情嚴重時,孩子會出現食欲不振、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如呼吸急促、胸悶、心慌、心跳加快、頭暈、出汗、臉紅、口乾、四肢發冷、便秘、尿急、尿頻等。

?3?

如何降低患兒童焦慮症的概率

1.父母率先甩掉焦慮

父母的敏感、多慮、缺乏自信等一些焦慮人格的表現,常常可以在孩子身上反應出來。所以,父母對孩子該放手時就放手。面對孩子的焦慮表現,父母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沉著、冷靜、自信、果斷,避免大驚小怪;將內心的焦慮徹底甩掉或盡量剋制,在孩子面前不露出蛛絲馬跡。因為,當孩子被焦慮困擾時,他們最需要的是心理支持,希望爸爸媽媽輕鬆地和自己一起積極尋找應對策略,這會逐漸淡化孩子對焦慮的感受。

2.壓力只需一點點

「高處不勝寒」,對孩子更是如此。比較好的辦法是每天給他們足夠的玩的時間,徹底放鬆。藉助身邊的一些事物,啟發孩子思考,培養其學習的興趣、學習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有了這個「動力」,孩子對學習的焦慮情緒會慢慢緩解。同時,為孩子制定學習標準,應遵循「興趣第一、量力而行」的原則,年齡、智能水平是不可忽略的依據,可以高出其實際能力一點點,使其稍稍努力就能達到,看到可喜的成果和自身的潛力,明白只要努力就有希望更好。

3.給孩子心理支持

父母耐心地傾聽孩子,與之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使孩子在父母面前不設防,自覺自愿地吐露內心的憂慮。在聽孩子述說時,爸爸媽媽對他所說的內容及時作出相應的反應,對其痛苦適當地表示同情,這有助於孩子將心裡的壓力釋放出來,消除顧慮和緊張情緒。

在給孩子心理支持時,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就是多給孩子機會。比如,孩子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講話總是「卡殼」,要改變這種現狀,父母可以和老師私下溝通,主動教他在其他集體場合練習語言表達:請他做值日生,每天向小朋友交代衛生保潔要求;當天氣預報員,向大家預報當天的天氣情況……這樣就可以逐步消除由於過度緊張而發生的語言表達上的不良行為反應。當然,媽媽每天設定三五分鐘或十分鐘的「講故事時間」,全家人當聽眾,講完之後為之鼓掌;也可請一些小朋友到家裡來,開個故事會,為孩子創造在眾人面前說話的可能。

4.提前打「預防針」

如果孩子的正常生活發生比較大的變化,比如入園、入學、搬家,父母最好先收集一下新環境周圍的信息,看看是否有合適的小夥伴,然後,主動跟孩子說一說有關的事,並帶孩子先看看新環境,以便孩子有個心理準備。至於父母離異一類使孩子心靈發生震顫的事件,也應事前透點風,說法可以委婉一些。如果孩子比較小,可對他講:爸爸(或媽媽)要出國或長期駐在外地離開比較長一段時間,為的是讓他自然地接受家裡少了爸爸(或媽媽)的生活。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後台留言刪除。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i萌寶 的精彩文章:

TAG:ai萌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