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你不了解的貴陽:正在成為「大數據」之城

你不了解的貴陽:正在成為「大數據」之城

在一些區域、一些系統、一些幹部

思維觀念也沒有根本扭轉過來

不善於用大數據思維分析問題

不敢於用大數據手段解決問題

5月26日,2018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在貴州省貴陽市開幕。本次數博會上,無人駕駛、虛擬試衣鏡等「黑科技」引人關注。攝影/本刊記者 賀俊怡

把貴陽大數據發展推上一個新台階——專訪貴陽市委副書記、市長陳晏

本文首發於總第854期《中國新聞周刊》

「數博會」召開的前一周時間,陳晏每天要接待來自不同地方的「客人」,這些「客人」大多與大數據產業相關,有企業家,研究人員以及官員等。

作為「2018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承辦單位之一,貴陽市政府早在2017年10月就開始籌備工作。「數博會」已經舉辦過三屆,對於今年的「數博會」召開,貴陽市委副書記、市長陳晏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專訪時坦然有壓力,「目前最大的壓力就是把「數博會」辦得更好,如何繼續把大數據這個產業做大,做好、做強。」

5月26日,2018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在貴陽開幕,此次大會以「數化萬物,智在融合」為年度主題,有來自近30個國家的5萬餘名代表和嘉賓參加會議,參會觀展超過12萬人、23萬人次,參展企業達388家。從參會人數和參展企業規模來說都創歷史新高。

隨著以數據的深度挖掘和融合應用為主要特徵的信息化第三波浪潮襲來,以大數據為表徵的信息化建設正在開啟新階段,「數字經濟」正在逐漸成型。

一個地處西南的欠發達省份,貴州省自2013年扛起「大數據」戰略的大旗以來,不僅走在了其他省份之前,也為大數據國家戰略的實施提供了鮮活的實戰案例。從某種角度來說,大數據為欠發達的貴州和貴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趕超發達地區的機遇。

過去,提起貴陽發展大數據的優勢,總是離不開自然條件、氣候條件等,通過這幾年大數據的發展,貴陽大數據已經具有品牌效應,已經成為除自然生態、文化旅遊之外,貴陽又一張亮麗的名片。「我想,這是貴陽相對於其他城市而言的比較優勢。」陳晏向《中國新聞周刊》自信地說。

前所未有的機遇

中國新聞周刊:「數博會」自2015年以來已成功舉辦三屆,去年正式上升為國家級博覽會,在你看來,有哪些突出變化?

陳晏:「數博會」現在已成為中國在大數據領域最具國際化和專業化的高端平台。特別是2017年升格為國家級博覽會後,「數博會」在全國乃至全球的影響越來越大、口碑越來越好、成果越來越多、品牌越來越亮。與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相互呼應、錯位發展,形成「東有烏鎮互聯網大會、西有貴陽『數博會』」的良好格局;已成為與德國CeBIT展、美國GSMA展等同等水平的國際頂級大數據專業展會。

中國新聞周刊:「數博會」的舉辦,對於貴陽而言,意味著怎樣的機遇?

陳晏:作為「數博會」的發源地和舉辦地,「數博會」為貴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深層次的影響。

一是為貴陽搭建了大平台。「數博會」是熔鑄創新資源的「催化劑」,每年舉辦的創新創業大賽、主題多樣的項目路演、各類黑科技的成果發布,讓想法和辦法見了面、對了號,催生了一系列的化學反應,為貴州、貴陽大數據發展從量變到質變提供了充足營養。比如數聯銘品就是首屆「數博會」痛客大賽中脫穎而出的優秀企業,落戶貴陽後成長很快,今年估值將達到10億美元。

二是為貴陽聚集了大資源。以大數據為媒,匯聚全球大數據行業精英,展示最前沿的大數據科技成果,讓「爽爽貴陽」成為了廣大企業投資興業的熱土。

三是為貴陽帶來了大發展。2017年,全市大數據企業達到1200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17億元,大數據企業納稅額110億元,以大數據為代表的新動能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3%,為貴陽市經濟增速連續5年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一、實現跨越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能。

「聚通用」為大數據探路

中國新聞周刊:近兩年,貴陽以打造「中國數谷」為目標,突出抓好大數據聚通用,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

陳晏:大數據的聚集、融通、應用(簡稱 「聚通用」)既是貴陽推動大數據發展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我們大數據發展先行先試的一個突出特點。

近年來,貴陽市圍繞打造「中國數谷」的目標,做深做細做實數據「聚通用」,探出了具有貴陽特色的發展路子。

一是提升「聚」的能力,軟硬環境一起抓,開展「全光網城市」「無線網路·滿格貴陽」建設,成為國家級互聯網骨幹直聯點城市,互聯網出省帶寬達到6730Gbps,電信、移動、聯通和多彩貴州廣電雲實現行政村光纖全覆蓋。

同時,建成16個大數據產業聚集基地,數據中心伺服器投運3.5萬台,呼叫中心座席超過8萬席。此外,還建成貴陽市電子政務外網體系、「雲上貴州」貴陽分平台,統籌雲服務,推動各種應用在一張網、一朵雲上實現塊上聚集,夯實了大數據發展的基礎。

二是著力優化「通」的環境,建成「政府數據共享交換平台」,實現對全市54家單位、216個系統的2290個數據目錄字典的集中存儲、統一管理,開放數據集和API資源1180個,數據530多萬條,形成了「數據不搬家、數據不複寫、管理機制不變」的政府數據共享開放新體系。

去年5月貴陽發布《貴陽市政府數據共享開放條例》,這是全國第一個大數據的地方性法規,目前貴陽市一級政府已實現了開放和共享,所有部門的資料庫,除了特殊情況涉密,其他能公開的全部開放共享。

三是豐富「用」的場景,推出了一批大數據應用場景,將大數據應用到拒腐防變、治安防控、信訪維穩、綜合治稅、民生服務等領域。以「大數據綜合治稅」平台為例,通過整合採集35個部門的涉稅數據,累計查補稅款5.54億元。

中國新聞周刊:場景應用是大數據的關鍵和價值所在,在這方面,貴陽有哪些經驗?

陳晏:剛才我也說了,數據的最大價值在於融合。貴陽把推進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作為大數據發展的主攻方向,以「千企改造」「千企引進」工程和「萬企融合」行動為抓手,大力推進大數據技術在各類場景的運用,以大數據引領三次產業轉型升級,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和水平,推動實體經濟向高端化、集約化、綠色化方向邁進,2017年,貴陽成功入選國家產融合作試點城市。

在大力推進大數據工業場景運用方面,我們搭建了「一企一策」線上服務系統和貴州工業雲平台,為工業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指導和支撐。

除了工業場景的應用,我們還推進大數據在農業、服務業方面的場景運用。

中國新聞周刊:實際上,數據的開放共享在很多地方還是一個難題,貴陽是如何做到的?

陳晏:在推進「聚」和「通」的過程中,我們逐漸發現和認識到,要讓大數據更好地服務改善民生、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必須理解「大數據是一種資源、一種技術、一種產業,更是一個時代」,要打破各種信息壁壘,促進跨領域、跨平台、跨部門數據的「匯聚、共享、開放」,把一個個「點數據」「條數據」聚合重構,形成「塊數據」,使治理能力從碎片化轉型到融合化,創新應用場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才能真正實現大數據「聚通用」的價值。

在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方面,我們採用燕雲DaaS技術,按照「物理分散、邏輯集中、資源共享」原則,解決了政府數據共享開放難題,也在全國第一個建成市級政府數據資源全量目錄。

中國新聞周刊:在你看來,大數據發展還存在哪些瓶頸?

陳晏:我認為,除了大數據人才缺乏之外,最大的瓶頸一方面來自於數據壁壘沒有完全消除。目前貴陽市一級政府部門,除了特殊情況之外,實現了資料庫的開放共享,但在縱向上,依然存在數據封鎖現象,部分數據以「條」數據形態存在,彼此割裂、互不相通。同時,應用系統平台多元異構,導致部分政務數據流轉不暢,造成信息孤島、數據煙囪,制約了對數據的開發運用。

以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為例,假如要辦理社保業務,需要核實身份等一系列信息,涉及公安等多個部門,如果所有部門數據開放共享,在社保部門的窗口,就可以進入相關部門的資料庫調取資料,符合條件的,在窗口就可以一站辦理,即使不符合,也可以及時告知,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另一方面,還沒有完全形成制度支撐,現有的法律法規,還不能完全適應大數據發展的需要。比如貴陽市在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中,雖然已開通郵政寄遞申請材料和證照批文等服務措施,但由於受部分現行法律法規的限制,電子證照共享互認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規支撐,對推行「一網通辦」造成了一定影響。此外,人臉識別系統也有很多在法律上沒有界定,容易被訴諸於法律。

打造「中國數谷」

中國新聞周刊:現在的貴陽,可以說從上到下大多已經具備了互聯網思維,在這個大數據時代,你對培養互聯網思維有何建議?

陳晏:大數據作為一種新事物、新理念、新產業、新手段,對大數據的認知、接受和運用需要一個過程,即使是現在,在一些區域、一些系統、一些幹部思維觀念也沒有根本扭轉過來,不善於用大數據思維分析問題,不敢於用大數據手段解決問題。

在貴州省發展大數據之前,貴陽很多人都不知道什麼是大數據,對於為什麼要發展大數據也是打了很多問號,隨著這些年的發展,我們的疑慮也慢慢解開,原來假如有10個問號,現在可能只有一兩個了,這就是一個進步。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呢?第一,通過發展大數據,很多人都開始學習和認識這個新事物,知道大數據是什麼。第二,通過發展大數據,大家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比如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服務民生改善和社會治理等方方面面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社會治理方面,全市有2萬多個攝像頭,只要敢作案,就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抓住嫌疑人。2017年,全市群眾安全感上升到98.43%,為十年來最高,現在「兩搶一盜」日發案率大幅降至0.32起。通過大數據,貴陽的社會治安得到很好的改善。

所以我認為,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大數據,才會有大數據思維,有了這個思維,用於實踐當中,看到大數據實實在在的好處,才會真正的認定大數據。

中國新聞周刊:現在很多城市為了爭奪人才出台了很多高薪、戶口、住房等優惠政策。同樣,貴陽發展大數據也需要大量的人才,在你看來,一個城市如何才能留住人才?

陳晏:貴陽擁有良好的體制機制優勢、大數據產業聚集發展優勢、營商環境優勢、交通樞紐優勢、良好氣候優勢等,這些都將轉變成人才引進優勢,成為貴陽吸引人才的重要砝碼。

近年來,貴陽出台了一系列大數據人才專項政策,在服務配套、子女入學、項目審批、平台搭建、入戶辦理、住房安置等方面給予人才重要的保障服務,積極打造人才政策「窪地」和創業環境「高地」,為大數據產業發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撐。2017年,貴陽引進高層次和緊缺大數據人才834人,「貴漂」成為一種潮流,為大數據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撐。

但我認為,人才不是靠「搶」,而是靠「留」。現在各地人才政策大同小異,都是靠薪資待遇吸引人,真正的人才,肯定是具有一定價值的,高薪待遇是必然的,但不代表有了高薪就一定能把他留下來。如果搶來人才卻留不住,政府花了冤枉錢不說,也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所以,關鍵是要留下人才。

把人才留住,我覺得有兩個核心,一個是給他們搭建一個施展才華的平台。因為既然是人才,就一定是能夠做事,期待成就事業的。我在銅仁擔任市長時,有件事就讓我感觸很深,當時市人民醫院以50萬元年薪招來了一個外科醫生,結果乾了3個月就走了,因為3個月他做的手術還不到10台,作為一名外科醫生,如果沒有足夠的實踐,待個三五年技術也就荒廢了,因此哪怕給再多的薪水也必須要走。

所以要留住人才,必須要有一個好的平台,我們打造了16個大數據產業基地,建立了16個科技孵化器、50個眾創空間,正在成立規模達4億元的「貴陽市大數據發展雙創投資基金」,支持大數據產業發展,每年「數博會」還有各種創新大賽,到貴陽發展的大數據人才可以接觸到國際最前沿的技術,能夠有更多機會把自己的夢想變成現實。現在貴陽已經將這個平台搭起來了,真正的大數據人才過來,在這個平台上可以做事,可以盡情發揮才能。

第二個核心,就是良好的公共配套服務。貴州的交通現在已經非常方便了,無論飛機還是高鐵,都非常通暢,全省88個縣,縣縣通高速公路。但對於人才而言,除了享受政策優惠、福利待遇之外,還要為他和他的家人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父母能夠享受好的醫療,孩子享受好的教育。

我認為,只要掌握了這兩個核心,人才不用去搶,自己就會過來。

文/王全寶 賀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中財委重磅開局
運氣就像一隻小狗,有時狂躁有時甜蜜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