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眼」和「手術刀」的較量:防空雷達如何對抗反輻射導彈?
雷達的發明,為防空兵器安上了「千里眼」,使對空作戰效能大增。而機載反輻射導彈(反雷達導彈)的問世,讓飛機擁有了一把鋒利的「挖眼手術刀」,地面雷達面臨空前威脅。
F-16戰機發射「哈姆」反輻射導彈
鑒於反輻射導彈屬於被動制導,自身並不向外輻射信號,其雷達反射截面很小,在複雜電磁環境下,雷達未必能及時、準確地捕捉到,因此這就催生了探測反輻射導彈的新技術。
來襲預警
其實這所謂的新技術,也沒多神秘,無非是雷達、紅外、紫外這三種探測方式的組合。
反輻射導彈的雷達反射截面雖小,但畢竟還有。況且現役及在研反輻射導彈外形尺寸無密可保,因此可以利用雷達波諧振原理,選擇合適波段雷達作為反輻射導彈報警之用。如此一來,雷達方就可獲得較長時間的來襲警告,為規避攻擊提供寶貴時間。
此外,反輻射導彈因為飛行速度快,彈體表面氣動加熱比較明顯,熾熱的尾焰紅外特徵更明顯,因此容易被紅外熱成像儀遠遠「抓住」。導彈發動機尾煙的紫外輻射信息,亦難逃脫紫外探測裝置的「法眼」。雖說紫外探測的作用距離較近,但將雷達、紅外、紫外三種探測方式獲取的信息綜合起來,便不難及時發現來襲的反輻射導彈。美國就曾研製過一款反輻射導彈來襲告警裝置,可為雷達提供一分鐘預警時間。
機動躲避
短短一分鐘的預警時間,對於早期那種固定、半固定陣地發射,展開、撤收都較麻煩的雷達來說,自然是遠遠不夠的。因此人們便著手將雷達集成到機動發射車上。選定發射陣地時,亦同時規劃好多條機動逃脫線路。一旦收到反輻射導彈來襲告警,防空雷達關機的同時,機動車以最大速度機動,便可大大提高雷達的戰場生存概率。
俄S-400防空系統的車載雷達
除了一些體積龐大、重量不菲的早期遠程預警雷達,雷達機動發射車已成為現代化雷達的標配。而且從早期的必須待車停才能正常工作,向機動時亦可工作發展。不過,如今的第三代反輻射導彈,譬如「哈姆」亦在與時俱進。最新型號AGM-88E採取了多模複合制導方式,除了傳統的被動雷達制導外,還集成了GPS/INS複合制導、紅外成像制導、毫米波主動雷達制導等多種制導方式。從而賦予了AGM-88E在對方雷達關機後仍具備攻擊目標的能力,甚至可用於攻擊雷達以外的高價值地面目標。
「李代桃僵」
雷達機動發射車光靠自身的機動能力,想要逃出反輻射導彈的「魔爪」,往往還力所不逮,得有誘餌的同步配合才行。
誘餌本質上是一種主動電磁波發射裝置,其輻射信號特徵接近於需要保護的防空雷達。一旦真正的防空雷達發現反輻射攻擊徵候,立即關機轉移時,誘餌便立即開始工作,吸引並承受反輻射導彈的攻擊。用這種「李代桃僵」的方式,讓真正的防空雷達得以「逃出生天」。
誘餌可分為車載機動式和固定式兩種。前者部署機動靈活,工作時間長,各方面模仿程度更高,但成本較高。後者價格低廉,部署方便,可充當一次性消耗品。反輻射誘餌之所以能有效工作,除了其能惟妙惟肖地模擬被保護對象的信號特徵外,還與反輻射導彈特殊的使用方式有關。反輻射導彈的使用非常靈活,發射前無需獲得目標的精確坐標,只需測得輻射源大致的方位角即可。因此它很容易被與雷達靠得很近的誘餌所欺騙,從而極大降低攻擊成功率。
美軍研發的AN/TIQ-32誘餌系統擁有3個有源誘餌,可與被保護雷達組成一個有效的誘騙系統。而美軍為「愛國者」防空導彈研製的反輻射誘餌系統,成本只有「愛國者」雷達的1/10,可謂性價比極高。
反守為攻
目前主流防空導彈的技術水準,要想擊落飛行速度快、滯空時間短的反輻射導彈,難度實在太大。日後激光武器在成本、可靠性等方面達到了實戰化水平,倒可在這一領域大顯身手。此外,微波定向能武器未來亦有可能成為反輻射導彈的「天敵」。因為反輻射導彈作為一種被動雷達制導武器,對電磁輻射可謂「來者不拒」。微波定向能武器則正好可以利用反輻射導彈的這一特殊「愛好」而「投其所好」。
微波定向能武器實驗車
微波武器又叫射頻武器或電磁脈衝武器,它是利用瞬間釋放的高功率微波能量,對目標的電子設備產生破壞效應,將其電子器件燒毀,使目標失效或癱瘓。它與電磁脈衝炸彈的破壞原理基本相同,但卻是一種可以重複使用的武器裝備。與激光武器相比,微波定向能武器具有作用距離遠、覆蓋範圍大、受自然環境影響小的優點,且不用像激光武器那樣精確跟蹤、瞄準目標,同時還具備多目標對抗能力。(兵工科技)
【訂閱關注「國防時報排頭兵」,縱覽軍情,聚焦熱點!】
※強推「武器國產化」,印度自陷尷尬境地
※殲-20要系列化發展?專家:或將衍生多種型號形成大家族
TAG:國防時報排頭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