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四載,「莫迪新政」迎大考
2014年5月13日,莫迪領導的印人黨獲得大選勝利,建立了印度聯合政府。如今,莫迪政府已執政四年。他幹得怎麼樣?
上任之初,莫迪就展現了強勢改革派的作風,「莫迪新政」結合印度廉價勞動力豐富、基礎設施簡陋、IT業發達、法律制度落後等情況,提出「印度製造」「智慧城市」等全新概念,並全力踐行「印度製造」戰略,同時全方位推進此前從未取得明顯突破的土地、勞工、稅收等領域的制度變革。
最值得關注的當屬「印度製造」戰略。2014年8月15日莫迪在「印度獨立日」首次提出這一戰略,並於9月25日在新德里正式啟動。「印度製造」戰略通過印度國內廣闊的市場吸引FDI,利用國內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和較大規模的IT與醫藥領域人才發展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目標產業主要是汽車及零部件製造、建築、採礦、石油開採、紡織服裝、生物技術、醫藥製造、醫療保健、電子、港口及航運、可再生能源、航空、國防工業、電力、機械、食品加工、IT、皮革製品、傳媒、航空航天、鐵路、高速公路、旅遊、火力發電、體育健身等25個行業。上述產業除IT、醫藥製造等印度優勢產業外,多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基建、公用事業相關的產業。
莫迪還於2015年提出了「智慧城市」戰略,具體計劃是在全國建設100座智慧城市,並要求在在大多數邦至少有2座智慧城市分布。政府將為該計劃提供基礎設施、公共交通、網路連接、電子政務等服務,同時鼓勵採取公私合作模式(PPP)融資,並支持金融公司和IT企業參與該計劃。「智慧城市」涉及的行業主要有電子政務、公民服務、垃圾處理、水處理、能源管理、智能交通、遠程醫療、遠程教育等。
作為「印度製造」戰略的輔助,莫迪在制度上也進行了深刻的變革。在關鍵的征地領域,莫迪政府又於2015年提出了征地修正案,針對基建和重大項目取消了2013年法案關於征地需獲得絕大多數擁有土地所有權的家庭同意的條款,可以直接按市價征地。這避免了征地過程中低效的談判與博弈。雖然該法案遭遇了國大黨以「侵佔耕地」為由的反對未能獲得議會通過,但莫迪政府通過放權給邦政府,分而立法,新征地法案的制定和落實得以繞過議會。在勞工領域,印度現存包含《1947年勞資糾紛法》《1948年工廠法》及《1970年勞動合同法》等在內的龐大勞工保護體系,對女性就業以及一定規模以上的企業招工、裁員均作了較多限制,不僅影響了勞動力市場的效率,也使得大多數中小型企業在擴大規模上保持極度的謹慎。莫迪政府有針對性地推出了《學徒條例》《勞動法》及《工廠法》修訂法案,放寬了上述諸多不合理限制,企業主將獲得更多自主權。前二項已獲議會上下兩院(聯邦院、人民院)批准,但《工廠法》修正案未能獲聯邦院通過,不少勞動者也進行了遊行抗議,莫迪決定在人民黨控制的部分邦政府先行試行,之後再推廣至全國。在稅收領域,莫迪政府於2014年7月推行統一商品及服務稅(即「GST」)改革並獲議會兩院通過,對遺留多年的複雜稅制進行了簡化,降低了原先較高的稅負,中央對稅收的控制權也得以提升。
「莫迪新政」推行三四年間,印度經濟增速維持穩定,且領先於全球主要經濟體;貿易與國際收支顯著好轉,經常項目逆差持續收窄,外債規模也開始回落,甚至前幾年的高通脹也回落至正常區間。但工業增加值佔比持續回落,工業生產指數同比的震蕩中樞也未見抬升,甚至出口規模在近年全球經濟復甦的背景下還有所下行。這些均顯示「莫迪新政」著力打造的「印度製造」戰略目前仍難以看到成效,各項改革仍需深入。在「印度製造」戰略實施過程中克服歷史遺留的特殊社會生態和現存落後制度的重重阻力,如何走出一條符合印度自身特點的改革之路,仍將是未來幾年莫迪政府面臨的重大考驗。
(國際商報)
TAG:國際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