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政黨惡鬥失民意 不藍不綠得人心——「侯友宜現象」給台灣政治的啟示

政黨惡鬥失民意 不藍不綠得人心——「侯友宜現象」給台灣政治的啟示

新北市幅員廣闊,人口眾多,中南部北上打拚、定居的不在少數,等於是台灣的縮影。侯友宜能在民調大幅領先,證明他淡化藍綠色彩,能爭取到中間選民,是正確的路線

新北市

正當台灣藍、綠等各黨派在為年底的縣市長換屆選舉擺開架勢奮戰之際,政壇上豁然出現一個不同凡響的景緻,觸發黨派、政客、學者和媒體議論紛紛,堪稱奇觀,這就是「侯友宜現象」。

侯友宜為何方神聖?他,1957年生於嘉義縣朴子市,「中央」警官學校刑事系畢業後當警察,早年曾負責策劃一清項目掃黑行動,亦曾偵破多起重大刑案。2003年6月任「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局長。2006年1月,不到50歲升任警政署署長,成為台灣史上最年輕的警政署長。2008年轉任「中央」警察大學校長。是台灣警界頗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2010年12月,應新北市首任市長朱立倫之邀,出任新北市副市長。2015年10月,朱立倫參加「總統」大選期間,曾代理新北市長3個月。今年2月,他辭去副市長一職,宣布投入年底新北市長選舉。

4月6日,國民黨新北市長初選民調公布,侯友宜確定代表國民黨決戰2018新北市長選舉。圖為侯友宜(右)接受傑出校友頒獎。

新北市是藍綠關鍵一役

島內評論指出,年底市長選舉藍綠之戰,新北市是關鍵一役,即使並非有史以來最激烈,卻是藍綠最具象徵意義、能夠牽制國民黨、民進黨全局的對決戰,且將牽動2020大選。在台北市,兩黨都難以推出有含金量的「領頭羊」,素人柯文哲已然連任在望。因此,藍綠於新北市之戰的影響力將大幅超越台北。新北是國民黨目前唯一執政的直轄市,丟了新北可能成滅頂之災。反觀民進黨,掌控台北市無望,若無法奪回新北市,加之蔡英文政府民望低下,困擾重重,2020大選能否連任,難免被打上問號。

不藍不綠的選舉策略

侯友宜表示,之所以投入選舉,是看不下去台灣藍綠對立惡鬥、內耗。他參選「只做自己」,只看是非黑白,不分顏色,希望能讓台灣團結在「對的事情」之下。

初選期間,侯友宜主打市長朱立倫任內公托、托老、動健康、三環三線等各種軟硬體建設,強調好政策要延續,接棒後會做得更好。競選團隊也多半「朱規侯隨」。但侯友宜畢竟不是朱立倫,侯充分發揮自己草根、庶民的特色,閃耀出「非典型政治人物」的素人光芒。

初選期間,侯友宜主打市長朱立倫任內公托、托老、動健康、三環三線等各種軟硬體建設,強調好政策要延續,接棒後會做得更好。

在電視政見發表會上,侯友宜以「安居樂業」「新北轉大人」「城市光榮感」作為3段主軸,折射出7年來副市長任內對於新北市的深厚感情,搭配著相關照片與有力的手勢,具體描繪他當選後將如何建設新北市的構想與願景。他坦言,來新北市後,從掃蕩色情、違法網咖、賭博性電玩,到拆除八大行業,「被罵到沒有一項好處」,但他不後悔,能做對的事,他一定堅持,若當選會用同樣的勇氣跟魄力推動市政。

當了七年副市長,曾經遭質疑,得罪很多人,面對選舉是否有壓力?侯友宜回答,台灣需要朋友不需要敵人,錯的事情才是敵人,對的事情都是朋友,他永遠對事不對人,做事情理法兼顧,不會不近人情、不講義理。

黨內初選時,參選人周錫瑋找侯友宜作政策辯論,侯迴避了。不是害怕對手長於口才辨給、言詞犀利不敢應戰,而是侯友宜明白,辯論過程,攻防之間,彼此難免受傷。目前台灣六都當中,國民黨僅剩新北一都,作為藍營最後堡壘,如果失守,就不是「斷手、斷腳」的問題,而根本是直接「斷頭」。因此,不論藍營最終推出的參選人是誰,初選過後必須團結,一旦黨內出現「初選裂痕」,正式選舉將大大不利。況且,該說的,平時也可以說,無需透過辯論才說。鑒於此,侯友宜在整個初選過程中,從未出言傷及其他參選人。而面對民進黨的新北市參選人,侯友宜一定願意與之辯論,該戰就戰。

有朋友建議侯友宜發動支持者,為其廣泛宣傳。他搖頭稱,現階段在拜訪議員等活動當中,把要做的事跟市民報告,這方式就足夠,初選階段不要給朋友帶來困擾,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讓選民認識他,這才最重要。

媒體詢問侯友宜怎麼挑選幕僚?他說,大部分是市府前團隊的年輕朋友,平均年齡不到30歲,就跟著我出來一起打選戰,年輕人有想法有夢想,就讓他們有感去作夢,我們來幫他們實現夢想,為市政府而努力。他感性地說,這是他人生第一次參加選舉,只想踏踏實實做事,希望大家能給他機會,讓新北市更進步、更安居樂業。

侯友宜辭去副市長,表態參選2018年新北市長,證明他在參選時行政資源的公平性。文化大學廣告系主任鈕則勛表示,侯友宜此舉,讓黨內外的對手恨得牙癢,卻也不得不為其稱讚。加上本身的鐵漢形象,都為侯友宜的政治能量加分。

有報導指出,侯友宜雖是參與地方選舉的初哥,但他淡化政黨色彩,跨越意識形態,忠誠服務社會造福市民的要求,完全不同於政客傳統模式、獨特的選舉姿態,不斷贏得藍綠選民的好感。辭官投入黨內初選後,奔走於議員之間尋求支持,其聲勢大漲,被民進黨新北市議員稱為「最強的對手」。連民進黨大佬、前副「總統」呂秀蓮都承認,「朱立倫與前副手侯友宜,在新北市8年確實做得不錯,民進黨要戒慎恐懼」。

前「總統府」副秘書長羅智強表示,選舉素人侯友宜初試啼聲順利勝出,足證他不分顏色、市民優先的「單純力量」,在民進黨執政失利下深獲民心,儼然成為超越藍綠的新天王。

不懼綠營的打壓抹黑

一個時期以來,綠營頻頻以陳年的「鄭南榕自焚案」,質疑侯友宜當時的執法問題,惡意將侯友宜塑造成迫害鄭南榕的主謀形象。蔡英文選戰操盤手、「總統府」秘書長陳菊的大將陳金德揚言,雖然三十年前侯友宜只是警官,但是三十年後要出來參選,就必須對當時的「奉命行事」給個說法;「行政院長」賴清德也跳出來,在「言論自由日」研討會致詞中,竟然加上一句,因拒捕而自焚的鄭南榕,就是「國民黨政府派侯友宜去逮捕的」。鄭南榕基金會則發新聞稿稱,侯友宜最應當受到批判的是,將鄭南榕的家屬牽扯進來;鄭南榕女兒批侯友宜,指迴避面對過去才是二度傷害。在綠營眼中,侯友宜彷佛已成為該事件的首惡。

對此,輿論界很不以為然。前「立委」孫大千在臉書表示,明明要選出的是帶領迎向未來的縣市首長。為什麼要經常的翻出一大堆陳年往事,來進行政治考核?還要交待當時的內心世界,「這樣做會不會太扯了一些啊?」用「鄭南榕自焚案」來苛責侯友宜是不公道的。事件發生時,侯友宜只不過是中山分局的刑事組組長,一個奉命行事、執行勤務的中階警官,要他負起什麼樣的政治責任啊?

新北市府前副發言人葉元之調侃道,陳菊、賴清德想要介入國民黨初選,也不需要這樣來「消費」鄭南榕吧!有這麼怕侯友宜嗎?鄭南榕事件發生時,掌權者是李登輝,民進黨不要發號施令的人「給個說法」,卻點名聽命行事的基層執行者,這是哪招?

「總統府」前副秘書長羅智強說,綠營拿「鄭南榕案」攻撃侯友宜,這樣的攻擊有道理嗎?綠營人士責怪一個聽命行事的刑警,卻擁抱當時發號施令的人,不覺得自己人格錯亂嗎?綠營想把侯友宜比喻成納粹的底層成員,儘管聽命行事,依然被判有罪,那顯然李登輝就是希特勒了,綠營為什麼要擁抱希特勒呢?

《聯合報》黑白集指出,今年「言論自由日」格外熱鬧,主角除了鄭南榕,還多了個侯友宜。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長許景河指侯友宜「逼死鄭南榕」,鄭南榕家人則說侯「二度傷害」,連賴清德都點名侯友宜是當年負責逮捕鄭南榕的人。奇怪的是,侯友宜在警界「三級跳」,正是受到民進黨政府的拔擢。侯友宜升任警政署長時,「行政院長」是蘇貞昌,副院長是蔡英文,鄭南榕的遺孀葉菊蘭則是代理高雄市長。當年他們同在政府共事,不曾聽說民進黨有人譴責過侯友宜,如今的圍剿又從何而來?原因無他,當年侯友宜確是「警政英雄」,而今卻是國民黨提名的新北市長參選人,是民進黨最強勁的對手,當然必須對他下重手。

對於綠營的無理質疑,侯友宜接受媒體專訪時豁達地表示,「鄭南榕自焚案」是一場「不完全成功的救援」,對關心此案的人,他都理解、包容、尊重,謝謝大家關心。侯友宜心裡明白,他所以受到賴清德們的「關注」,是因為選舉。現在台灣民粹泛濫,藍綠互相指責,政治人物指鹿為馬,白的說成黑的,黑的說成白的,「賴神」會講出這樣的言論,毫不出奇。

4月14日,國民黨黨主席吳敦義首度與侯友宜同台造勢,兩人都將矛頭對準民進黨。

直面正藍的疑慮擔憂

初選階段,侯友宜就不斷面臨黨內「正藍」的質疑。參與初選的金介壽批評,前副市長侯友宜去年11月在市黨部黨慶活動上拒拿「國旗」,沒資格代表國民党參選。在電視初選辯論會上,金介壽還詢問侯友宜,是否曾提一個皮箱找扁嫂吳淑珍?1996年民進黨前「立委」彭紹瑾被砍殺,時任台北市刑警大隊隊長的侯友宜,有沒有在破案壓力下,要求幫派交人等。

媒體披露,國民黨內對侯友宜的質疑,還包括「藍皮綠骨」「陳水扁拔擢」「319槍擊案」、初選「閃躲對手、拒絕辯論」等。民調之前,侯友宜與國民黨12位年輕議員參選人所組成的「藍色新力量」開了一場記者會,被許多黨內人士暗諷「劍指『黨中央』」,侯將取代吳敦義,成為藍營新共主。

初選揭曉,侯友宜因事先答應赴新北市議會黨團記者會,因而未能親自出席市黨部的「大團結」造勢會,又被藍營部分支持者質疑,面對這場選戰,侯友宜是「為自己找政治舞台」「延續朱立倫執政」,或者「為國民黨攻城略地」?

2004年大選前的「319事件」,時任刑事局長的侯友宜因為負責偵辦「兩顆子彈」的案件「有功」,升任為警政署長,被藍營罵得臭頭;2008年政黨輪替後,侯友宜卸任署長,連警大校長的位子都沒了,是2010年當選新北市長的朱立倫,延攬侯友宜擔任副市長,他才「正式踏入政壇」。由於侯友宜是綠營執政時陞官,藍營掌權時落魄,正藍圈子有人不免對他的忠誠有所疑慮。

凡此種種,侯友宜全部採取冷處理。他說,自己內心坦蕩蕩,接受大家的檢驗,社會自有公評。

社會輿論則為侯友宜憤憤不平。孫大千感嘆,侯友宜到底是招誰惹誰了,不過是要參選個新北市長,怎麼就忽然成了一個十惡不赦的罪人了。對於「319槍擊案」,政府和民間都動用了大量的資源和專家進行調查,仍然無法真相大白,居然被說得好像也都是侯友宜的責任一樣。侯友宜明明是靠著出生入死、表現優異而被長官不啻拔擢,也要被影射是提著皮箱進入官邸買來的。連參加國民黨黨慶活動時,有沒有拿黨旗和「國旗」,也要被拿出畫面回放,放大解讀一番。

孫大千表示,這是一個全新的時代,主流新興選民其實早已完成進化升級,只剩下後知後覺的政治人物仍在原地踏步。如此赤裸裸的霸凌,只會不斷地累積侯友宜的政治能量,而這些自以為聰明的政治人物,卻是扮演了侯友宜「最佳助選員」的角色。

《中國時報》筆震在專論中嚴厲批評,有人以負面抹黑的方式選舉,屢屢說「很多基層對侯有藍皮綠骨的質疑」「不能接受不藍不綠的人」。侯友宜忠心耿耿在朱立倫身旁服務七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任何一個理性、環抱正能量的人,都不應在沒有任何證據下行如此嚴厲「不忠」「顏色不純」的指控。這與某些綠營人士,成天質疑台灣人民「不愛台灣」的獵巫行徑,有何不同?

侯友宜的政治色彩可否「跨越藍綠」,台北市長柯文哲則認為,侯友宜是警察出身,軍警本來就沒分藍綠,誰執政就聽誰的,比較像是常務官,所以侯友宜「不是跨越藍綠,而是沒有藍綠」,這點至少不扣分。

雖然柯文哲在市議會受到藍綠議員的夾擊,但是柯文哲不管在和國民黨候選人一對一的選戰,或者民進黨加入後的三搶一戰局,都遙遙領先。

柯P印證侯友宜現象

島內輿論指出,「打破藍綠」這樣的要求並非今日才有。過去20年,隨著藍綠對抗給台灣的傷害不斷增加,第三勢力的呼聲從不曾間斷,但台灣的政治仍然被藍綠兩大黨所把持。不過,當前的政治氛圍已不同以往,特別是2018年的縣市長選舉與2020年的「總統」大選,打破藍綠的可能性正在快速增加。

一個最明顯的指標現象,就是台北市長柯文哲人氣居高不下。雖然柯文哲在市議會受到藍綠議員的夾擊,但是柯文哲不管在和國民黨候選人一對一的選戰,或者民進黨加入後的三搶一戰局,都遙遙領先。柯文哲的魅力從何而來?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成為社會大眾「打破藍綠」的希望投射點,大家受夠了藍綠對抗帶來的這20年焦土般的磨難。柯文哲雖然常失言,領導團隊也頻有爭議,但這些在社會大眾「打破藍綠」的高度期待下,都成為可以容忍的缺點。而柯文哲自己也標榜打破藍綠,即便沒看到有多麼具體的作為,可單單這一宣示,對於台灣政治「新的可能」就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柯文哲挾著高人氣,民調始終位居第一,氣勢壓過藍綠參選人。第十二屆兩岸和平論壇在台中登場,東海大學政治系主任胡祖慶以「柯文哲因素對台灣處理兩岸關係的影響」為題進行演講。他表示,柯文哲「兩岸一家親」的論述,獲得超越地區的擁戴,他的影響力將成為2020年大選之重要變數,甚至有可能成為台灣的馬克龍(現任法國總統)。目前民進黨支持度持續滑落,國民黨也不見起色,在藍綠這種態勢下,柯文哲的「白色風暴」尤其引人關注。胡祖慶認為,柯文哲不僅民調領先,「好感度」更超越藍綠領導人,影響力擴及兩岸關係領域,不可小覷。

資深媒體人黃暐瀚在《ETtoday新聞雲》中表示,其實柯文哲可能更希望綠營推人一戰,唯有如此,才能真的「一次擊敗藍綠」,證明自己「最大尾」的身價與能力。柯文哲在「左拆公投盟,右打八百壯士」後,已建立起「不藍不綠、白色力量」的中間形象。中間選民、年輕選民、淺綠選民、淺藍選民,都是柯P的基本盤。台北市一向被視為「全台最藍、鐵板一塊」,打著「兩岸一家親」的柯文哲,看在藍營選民的眼中,簡直比「同志還同志」。

民進黨高層之所以對柯P不敢直接切割、公然宣戰,就是因為若搞到柯P憤而參加2020「總統」大選,小英幾乎就註定成為台灣民主化以來的首位「一任『總統』」。而柯P之所以繼續黏搭小英,則是因為柯P理解「不藍不綠」的中間路線,仍舊具有厚實的民意基礎,如果與小英也劃清界線,那就不符合不藍不綠的形象。換言之,小英與柯P各取所需,不敢完全撕裂的確符合雙方利益。

其實,綠營也出現了不藍不綠的政治人物。民進黨執政的台南、高雄市完成了黨內初選,分別由「立委」黃偉哲與陳其邁以相當的差距勝出。兩人有個共通點,他們是民進黨內少數不避諱上偏藍政論節目的實力派人物。有評論強調,這點很重要,甚至很關鍵。由於在偏藍政論節目上論述,不能採取綠營同儕在偏綠政論節目慣用的偏激、極端方式,長期下來,反而成功地在泛藍選民心中塑造溫和、理性的形象,這對爭取淺藍、中立選民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陳其邁以35.9%遙遙領先第二名的趙天麟,但不表態的有33%,不能說非常符合上述假設。而黃偉哲以41.58%,勝出另一派勢力集結力挺的陳亭妃(28.17%),不表態的僅有15%,可見黃偉哲在綠營支持者之外,也囊括了大量色彩傾藍或中立的支持者。民調證明能吸納中間和淺藍的票,幾乎篤定可以在「藍綠通吃」的優勢下,取得台南市長選舉的絕對優勢。

綠營里不藍不綠的政治人物黃偉哲取得台南市長選舉的絕對優勢。

不藍不綠將成主流民意

4月6日,國民黨新北市長初選民調公布,侯友宜支持度大幅領先其他對手,確定代表國民黨決戰2018新北市長選舉。在對比式民調方面,國民黨鎖定民進黨最強的前台北縣長蘇貞昌,結果侯也以平均約20%的差距完封對手。

「輸了就是輸了」,周錫瑋展現風度表示:新北市是全局指標性龍頭選區,打贏民進黨是極大挑戰,「放下過往的一切,國民黨一定要團結」,第一時間宣告全力挺侯,讓新北完成整合、一致對外。周辦隨後發新聞稿表示,周錫瑋將信守承諾不會脫党參選,做一個具有高度、風度及氣度「三度」的人。另一參選人金介壽表示,祝福侯友宜勝選,他也不會脫党參選。

侯友宜強調,初選勝出覺得責任更重大,未來選戰非常艱辛,但一定全力打贏這場選戰,目標是當選市長、議員席次過半、里長大幅勝選;他將拜訪周錫瑋和金介壽討論未來如何合作。他說,從台北縣到新北市,大家齊心齊力讓它不斷蛻變,他願帶領大家創造新北成為光榮城市,讓新北市越來越好。

有論者分析,時勢已讓侯友宜在贏得初選後,站上藍軍先鋒角色,面對綠營傾全黨之力助選,新北市長一戰,已不是侯個人人生第一場選舉那麼簡單,藍綠在新北過招的每處機鋒,都可能牽動整體選舉氣勢。

在「總統府」秘書長陳菊登門遊說、蔡英文親自徵召之下,蘇貞昌已確定作為民進黨新北市長候選人,挑戰國民黨新北市長參選人侯友宜。對此,侯友宜辦公室響應說,看起來民進黨是使盡洪荒之力了,侯友宜會繼續努力把事做好。這將是一場決戰,鹿死誰手?懸念十足,扣人心弦。

不過,論者認為,國、民兩黨高層大概都有一個認知:那就是不藍不綠會繼續在2018年發酵,也比較符合社會期待。不藍不綠所代表的是對於執政黨不滿的賭爛票,也是中產階級與更年輕的8年級生都可以接受的路線。但對於兩黨高層來說,即使這是一個對的選戰策略,若真要實施必然遭到正綠與正藍的威脅與反撲。

綠營高層知道有這樣的困境,因此他們樂見的折衷方案,便是推出淺綠與溫和的市長參選人,最近剛從初選民調中出線的市長參選人台南黃偉哲與高雄陳其邁便是如此。國民黨其實也有一個可以同時滿足正藍與不藍不綠的市長人選——韓國瑜。雖然外省二代在高雄選市長勢必陷入苦戰,但韓式的敢言與妙言絕對能吸引許多隱性選民。蔣萬安也是這種正藍與不藍不綠支持者都可以接受的絕佳人選。

「侯友宜現象」給人的啟示

不少論者認為,島內主要政黨接班梯隊的人選,不僅對陣營內部權力競合、派系消長有意義,對台灣民主發展過程,更有不容忽視的面向,需要認真關注。尤其從侯友宜的崛起——黨內、黨外遙遙領先對手的「侯友宜現象」,其背後代表的涵義,值得深入探究。

新北市幅員廣闊,人口眾多,中南部北上打拚、定居的不在少數,等於是台灣的縮影,侯友宜能在民調大幅領先,證明他淡化藍綠色彩,能爭取到中間選民,是正確的路線。

前「總統府」副秘書長羅智強表示,選舉素人侯友宜初試啼聲順利勝出,足證他不分顏色、市民優先的「單純力量」,在民進黨執政失利下深獲民心,儼然成為超越藍綠的新天王。華夏科技大學商管學院院長高哲翰進而指出,侯友宜鄉下小孩出身,極為一般的家世,市井話語特色,加上警界英雄形象,「不藍不綠」的行政風格,近似柯P的政治素人屬性,預料不但能贏得新北市長寶座,未來可望成為藍軍共主,帶領藍軍奪回執政地位。

評論分析,從侯友宜到黃偉哲,給台灣政治的啟發是什麼?或許可以簡單歸納:2014年「柯文哲現象」異軍突起,代表選民對藍綠激化的厭倦。2016年蔡英文當選「總統」後,施政無方,以「轉型正義」為名,追殺軍公教、清算國民黨,到日前二二八「獨派」青年到慈湖陵寢潑紅漆,整個社會陷入藍綠更加撕裂,對立更加惡化,令選民深惡痛絕。所以,台北市長柯文哲,市政建樹不見得有多亮眼,但他超越藍綠的「白色」力量,卻仍吸引多數選民支持他。也因此,侯友宜與黃偉哲,能在民調中完勝黨內同志與黨外對手。

在藍綠對抗的思維中,台灣養成了一種「只問立場,不問是非」的論事習慣。在聽一個人的意見之前,必先審視這個人的「顏色」,黨同則合,黨異則伐,不僅把社會帶進了理盲濫情的惡性循環,也讓人民的情感不斷地被撕裂,使整個社會失去了前進的動力。「藍綠惡鬥」的亂象不立即破除,台灣衰敗的險局就在咫尺。

評論強調,台灣社會應認真反思「統獨」對立的惡果,積極尋找解決之道,讓社會回歸理性。經過民進黨兩度執政,「台獨」基本已經是假議題,無論個人或政黨,激進言行的背後,都是出於政治策略的需要,也就是選舉利益的需要。選民不需要分藍綠,柯文哲自稱墨綠卻主張「兩岸一家親」,可稱「非綠非藍、既綠亦藍」。進入新時代的兩岸關係,不應再陷於「台獨」假議題。民進黨、時代力量、國民黨、新黨加在一起,黨員數不會超過公民數的5%,台灣沒有必要再被藍綠政黨綁架,要把選票投給能讓台灣人民過好日子、能穩定兩岸關係的政治人物,台灣才能走出藍綠惡鬥泥淖,走出新路。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版權,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轉載請註明來源:東方財經雜誌(ID:dfcj-bj)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財經 的精彩文章:

「忖度」醜聞動搖日本政壇

TAG:東方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