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臨床醫案練習第578期
健康
05-31
醫承有道
用中醫改變生活
今日練習
趙某,男性,45歲,1966年3月18日初診。
於1963年發現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現症見:時胃脘痛,泛酸,腹脹,欲嘔,吐涎沫,心煩,口中和不思飲,小便少,時心悸,舌苔白根膩,脈沉細弦。
處方:——。
上藥服1劑,胃脘痛減,3劑後諸症明顯減輕,繼隨證調理月余,自感無所苦。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註:答案非唯一,僅供參考
上期原醫案
劉某,女,50歲,1965年9月12日初診。
因吃不潔葡萄後,患急性胃腸炎,出現身熱惡寒,腹瀉稀水便,溫溫欲吐,服葛根加半夏湯後,熱迫而吐利不止,舌苔白厚,脈弦細數。
處方:黃芩10g,炙甘草6g,白芍10g,大棗4枚,半夏12g,生薑10g。
按語
惡寒,身熱,表未全解。脈弦細數,溫溫欲吐,少陽病。舌苔白厚,吐利不止,陽明裡濕熱。證屬三陽合病,為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證。
學習經典
《傷寒論》第172條: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乾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各家論述
《內台方義》:黃芩湯中以黃芩為君,以解少陽之里熱,苦以堅之也;芍藥為臣,以解太陽之表熱而行營氣,酸以收之也;以甘草為佐,大棗為使,以輔腸胃之弱以緩中也;加半夏之辛以散逆氣,加生薑之辛以和其中而止嘔也。
《古方選注》:用甘草、大棗和太陰之陽;黃芩、芍藥安太陰之陰;復以半夏、生薑宣陽明之闔,助太陽之開。上施破縱之法,則邪無客著,嘔止利安。
《醫宗金鑒》:用半夏、生薑入上焦而止嘔;甘草、大棗入中焦而和脾;黃芩、芍藥入下焦而止利,如是則正氣安而邪氣去,三焦和而嘔利止矣。
——END——
TAG:醫承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