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朝鮮人眼中的大明朝:經濟繁榮,但賦稅沉重貪腐成風?

朝鮮人眼中的大明朝:經濟繁榮,但賦稅沉重貪腐成風?

原標題:朝鮮人眼中的大明朝:經濟繁榮,但賦稅沉重貪腐成風?


轉載自經濟觀察報書評 作者:黃大拿


朝鮮,一個小國突然成為世界的焦點。中國人雖然對國際政治頗為熱心,但向來只留意大國。現在是改變的時候了。朝鮮,身邊的這個小國,必須得到中國人更多的關注、了解和認識,包括它的政治、歷史與文化。


與中國人對朝鮮的隔膜相反,朝鮮人對中國則要熟悉得多。


在整個明朝時期,朝鮮每年凡有軍國大事,如冊封國王、確立世子,都要派遣使臣入華,一是納貢,二是得到明朝的認可。使臣回國還要將其在華見聞筆錄成書,供朝廷參考。

這種宗藩關係當然不宜放到現代國際關係體系中去考察,但它卻給朝鮮洞悉身邊這個龐然大物提供了機遇。



山東臨清之繁華不亞於江南!


《金瓶梅》以山東臨清一帶作為故事背景。何以選擇此地?


除了作者對這一帶的風俗、人情非常熟悉之外,也應該有著另外的考慮:既然主角是晚明時期一個新興商人,其活動的地方當然必須是商業繁盛之所。臨清符合這一要求。


第92回,西門慶女婿陳經濟向其母要了200兩銀子開布鋪,終日結交狐朋狗友,幾乎將本錢蝕盡,又向其母要了300兩銀子,和夥計楊大郎去臨清販布。


書中寫道:「到了臨清,這臨清市上,是個熱鬧繁華大碼頭去處,商賈往來之所,車輛輻輳之地,有三十二條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樓」。


後來陳經濟在臨清開了個大酒店,「樓上樓下,有百十間閣兒」,「處處舞裙歌妓、層層急管繁弦,說不盡餚如山積、酒若流波」。


文學需要誇張,但證諸史實,臨清當年的繁榮卻也歷歷有據。


對中國經濟史稍有所知的人就都知道,位於山東西北部的臨清在傳統中國的商業版圖上佔有重要位置。

不僅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貞曾於書信中說:「臨清大賈沃饒,……舳艫以千計」,臨清的繁盛甚至震動了朝鮮人。


公元1488年,即明朝弘治元年,遭遇海難的43名朝鮮人經由寧波、紹興被驛傳護送到京城,43人中的朝鮮文臣崔溥回到朝鮮後,遵皇帝之命撰寫此行之經過,即被翻譯成中文的《漂海錄》。


在《漂海錄》中,崔溥對慈溪、杭州等江南城市的繁華極盡讚美之辭。


在其筆下,慈溪「江之兩岸,舸艦如雲」;


杭州更是 「接屋成廊,連衽成帷。市積金銀,人擁錦繡,蠻檣海舶,櫛立街衢,酒帘歌樓,咫尺相望,四時有不謝之花,八節有常春之景」。崔溥情不自禁地發出感嘆,杭州「真所謂別作天地也」。


在中國人眼裡,江南城市的繁榮無足深怪,因為自宋室南渡,中國經濟重心南移之後,江南城市就一直是如花似錦之地。


讓人意外的是崔溥筆下的臨清,「其城中及城外數十裡間,樓台之密、市肆之盛、貨財之富、船舶之集,雖不及蘇、杭,亦甲于山東,名於天下矣。」


臨清為什麼如此繁榮?


略具歷史地理學常識的人可能很快會指出,這是因為運河的存在。


臨清位於大運河畔,是當時北方重要的水陸碼頭,而京城消費的糧食和各種手工業品又主要依賴運河北運,這一客觀條件促成了臨清這個北方城市的繁榮。

而從臨清的繁榮中又可窺出晚明經濟的活力。



「稅官如狼如虎,與強盜無異!」


一般認為,萬曆朝(明神宗)是大明帝國由盛入衰的轉折點。


朝鮮人在萬曆朝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萬曆朝,朝鮮使臣許崶入華,進京途中在漁陽驛住了一晚,並和一個叫莫違忠的人就明朝的賦稅進行了交談。


許崶回國後撰寫了一部《荷谷先生朝天記》,書中記錄了談話的內容:


一頃為百畝,凡耕一頃田者,歲中最豐,則納銀七八兩,不稔則二三兩,此外又有雜役,如出牛驢、釀官酒、養苑馬之類,名目繁多,貧者則至典子賣女以償之……今者賦役極重,……故民胥怨咨焉。


按照此處所記,明朝農民耕一百畝田,豐年要納稅銀七八兩,不是豐年也要繳二三兩。


根據我們此前在《房價不高,明朝人為何不去炒房》一文中的分析,七八兩銀子相當於今天的人民幣三千元左右,即使按照現在的標準,這個稅率也已經不低了。

更要命的是,這個數字還只是所謂的「正賦」,「正賦」之外還有「雜役」。


從朝鮮使臣記錄的對話中可以知道,大明帝國的雜役真是一個「雜」,「出牛驢、釀官酒、養苑馬……」什麼名目都可以扯上,扯上就要給錢,「民胥怨咨」,有什麼奇怪?


漁陽驛在什麼地方?今天的天津薊縣,離京城不過百餘公里,算是天子腳下了。此處賦稅畸重,其他地區如何可以概見。


黃仁宇在《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中有一個核心觀點,那就是明朝的稅率不高徵收的稅並不多,真正的問題反倒在於機制僵化導致徵稅的效率低下。讀過真讓人瞠目結舌!


朝鮮人的記錄是不是對大明帝國的誣篾?


史料記載,明神宗的確是一個喜歡搜刮的皇帝。


明神宗往各地大派稅使,兩三里的路上徵稅關卡星羅棋布。南京市民陸二,以售燈草為謀生,所獲不過蠅頭微利,不堪沿途抽稅,只好把燈草一氣之下燒光完事。


《金陵瑣事》記此,嘆曰:「稅官如狼如虎,與強盜無異!」東林黨人顧憲成說:長此以往,只出里門便有稅,幾根蔬菜也要繳稅,「民何所措手足乎?」


朝廷派出的礦監稅使在地方上橫行,看誰不順眼,即指其屋曰:「此處有礦」,有礦就要征,則此家立破,或指其人曰:「彼漏稅」,則中產馬上成為了無產階級……


重稅之下百姓反應如何?當時流傳一首民謠:「千人奮梃出,萬人夾道看。斬爾木,揭爾竿,隨我來,殺稅官。」這樣的輿情不知道上達天聽沒有?

官員「不識禮儀,無恥之甚」!


在朝鮮人心目中,明王朝是讓人敬慕的天朝上國、禮儀之邦,


但是一經實地接觸,想像中的光環常常會黯淡下來。


萬曆二年(1574年),朝鮮使臣趙憲出使明朝,以日記體的形式撰寫了個人見聞記錄,命名為《朝天日記》。


「朝天」,作者對大明王朝的仰慕可謂呼之欲出。但很可惜,趙憲剛入明朝國境,就遇到了很不痛快的事情:遼東都司掌印大人陳言向朝鮮使臣敲詐錢財,勒索不成便大發脾氣。


朝鮮使臣最後選擇了忍讓。《朝天日記》中寫道:「多以土產之物(人蔘幾至四十斤,硯四弓,一文席,米貨紙卷等物)往遺陳言」。


朝鮮使臣向陳言行賄,而且在日記中還記下了具體的賄物和數量,也許是為了回國後方便報銷?這樣的歷史細節真是太有趣味了。


收了賄賂,陳言大人的態度如何?《朝天日記》中也有記載:


「言喜甚,令其家人盛備酒食,引坐於……正堂之上,欣然禮待如見大賓也。」


備下盛宴,把朝鮮使臣當貴賓看待,陳言的態度可謂前倨而後恭。「火到豬頭爛,錢到公事辦」,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與趙憲相比,朝鮮使臣許崶遇到的貪瀆官員則是另一種風格。


當使臣給一位主事送禮物時,這位主事大人「多有喜色」,但又表示了謙辭,「書硯是文房物,故余受之,余不敢領」。


意思是你們送的書硯屬於文人清玩,收不收與操守無關,那我就收下了,其他東西我哪敢收呢。


朝鮮使臣見此情景,再三表白送東西給主事大人實在是出於至誠,如果被拒收回去不好向長官交待,這個時候主事似乎有點無奈地說,誠心不敢違啊,「謹受」……


這樣的戲目當代中國人是否熟悉?從明朝看到自己熟悉的戲目,是否要發出會心一笑?


類似的明朝官員見多了,難怪朝鮮使臣會在日記中痛罵:不識禮儀,無恥之甚!……


朝鮮使臣以局外人觀察大明帝國,不諱善,也不隱惡,既看到了正能量,也沒有迴避陰暗面。所以,他們看到的明王朝才顯得既真實又複雜。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責編

投稿信箱:tg@weizy.cn(歡迎您原創投稿)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古文觀止


薦語: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聲豈浪垂。古今佳作,開卷有益!


明朝那些事兒


薦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一起來領略大明王朝的疆域風光,讀懂300年的興衰成敗。


唐詩三百首賞析

薦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唐詩之美,你我共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那些事兒 的精彩文章:

他文武雙全,才學僅次於李斯,被訛傳為閹宦2000多年,成亡秦的罪人!
水滸傳108將的最終結局,很齊全

TAG:明朝那些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