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金融風險過半來自欺詐 人工智慧、人臉識別、大數據越來越重要了

新金融風險過半來自欺詐 人工智慧、人臉識別、大數據越來越重要了

央廣網北京5月30日消息(記者馬文靜)強監管下,消費金融、網路借貸等新金融行業正逐步結束野蠻生長,進入有序合規的發展階段。然而,日漸平靜的行業氛圍背後,欺詐、騙貸等風險波濤暗涌,制約著新金融行業發展。如何在兼顧效率的同時提升風險防控能力,成為新金融行業亟待解決的難題。

相較於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機構覆蓋的客戶往往缺乏足夠的徵信數據。截至2016年,央行個人徵信系統所收錄自然人為8.9億,其中只有約4億人有信貸記錄。一些不法分子鑽徵信覆蓋的空子,肆無忌憚的逾期、違約,加劇了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風險。

與此同時,互聯網「黑產」興起,騙貸、欺詐等亂象在互聯網金融行業長期難以根治。車行負責人冒充購車客戶騙貸、詐騙團伙利用他人信息套現等新聞屢見報端。內人士指出,當前,消費金融行業約有50%的損失來自於欺詐,欺詐風險極大制約著消費金融發展。

面對利用各類新型作弊軟體層層偽裝的欺詐者,各類互聯網平台亟待提升風控水平。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黑科技」在金融行業的深入應用為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風控升級帶來了曙光。

在鳳凰網舉辦的「解密黑科技」研討中,有利網風控中心風控總監王威向記者表示,人臉識別技術在互聯網金融風控中已經有所運用。例如,當「黑產」人員通過悄悄更換綁定銀行卡來套取用戶平台賬戶的資金時,採用人臉識別等AI技術,可以鑒別換卡操作是否為用戶本人發起。而採用該技術之後,以往平台需要將近一周完成的人工審核流程可以縮短至一分鐘。

大數據也是互聯網金融領域風控的重要手段。檸檬科技聯合創始人、CTO肖勃飛表示,當前互聯網金融領域風控的主要痛點在於數據不對稱。大數據等可以從全流程解決風控的數據不對稱問題,如在貸前進行實名認證、產品推薦,貸中進行信息校驗、反欺詐、信用評估,貸後信用記錄納入等。

藉助科技塑造的風控模型的「天羅地網」,欺詐團伙在網路上「原形畢露」。肖勃飛舉例稱,「我們關注社會指紋,黑產團伙在設備上有聚集性,往往用相同的手機。」他指出,通過大數據風控模型識別分析銀行卡、手機設備、IP的聚集性及變動情況,以及線上瀏覽、關係網路的異常狀況,欺詐團伙往往能夠被大數據「揪」出來。

儘管有時客戶表面表現較好,沒有明顯的單位、設備的聚集性,但人工智慧有「火眼金睛」。王威舉了一則實際發生的案例,在案例中,儘管欺詐團伙沒有異常行為,但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對欺詐團伙照片的識別分析,風控模型發現該群體照片背景呈現高度一致,最終平台反欺詐部門配合公安機關對團伙進行了精準打擊。

不過,肖勃飛指出,由於部分業務本身帶有局域性、集中性等特點,如何提升風控模型準確率,防止「誤傷」也是風控領域的一大「痛點」。「金融業務的風控就是對客戶層次的篩選不斷過濾的過程。」他指出,需要藉助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建立全流程的客戶篩查與實時跟蹤,從而提升風控模型的準確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央廣網 的精彩文章:

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將舉行開幕式 今日這些精彩不容錯過
互聯網資管新規出台:打擊監管套利 從嚴資格准入

TAG:央廣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