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有何功績,讓乾隆親自將其牌位放進死後哀榮最高的太廟裡供奉

此人有何功績,讓乾隆親自將其牌位放進死後哀榮最高的太廟裡供奉

康熙十年,(1671)在給努爾哈赤次子代善追謚時用了一個「烈」字,乾隆統治的第十九年,特意將代善入祀盛京賢王祠,以示尊崇。在乾隆四十三年正月,乾隆又將其牌位放進死後最高哀榮的太廟進行供奉,對當年清朝入主中原有突出貢獻的人物進行再次評價。

在乾隆看來,如果沒有這些人物在關鍵時刻的作為,那麼清朝不可能順利奪取大明王朝。

努爾哈赤半身朝服像_圖

代善是努爾哈赤的次子,許多重要決策時,代善成了努爾哈赤後起的重要決策助手。當時努爾哈赤是八旗共主,八貝勒主政。其中四人為大貝勒,即努爾哈赤次子代善、五子莽古爾泰、八子皇太極和侄子阿敏。

此前,努爾哈赤的大兒子諸英勇猛善戰,軍功顯著,他以為作為一切制度參照大明來講的父親努爾哈赤一定會立「嫡長子」,並且因為努爾哈赤授權執掌國政後,竟然忘乎所以當著諸貝勒和努爾哈赤五大臣面進行斥責,並說登上汗位後就把他們殺了。四大貝勒和五大臣向努爾哈赤告狀,得知大兒子如此膨脹,努爾哈赤非常震怒,開始將其邊緣化不再使用,在得知大兒子諸英詛咒出征軍隊,並謀劃不讓他們返城後,將其囚禁起來,沒多久下令將其處死。

長子被殺後,無疑代善全面走進了努爾哈赤的視野。

愛新覺羅·代善_圖

《嘯亭雜錄》形容代善「雄鷙非常」,能謀善斷的將領,在關鍵戰役時刻,往往能表現出非凡的本領,從早前的幾次戰役,均戰果豐厚,在力主進軍撫順,對外朝鮮「極力主和」的建議下,努爾哈赤聽取了其意見,最終取得了戰略上的關鍵勝利。

幾年後,努爾哈赤第一次將次子代善作為繼承人培養說:「待我死後,要將我的幼子等,以及大福晉,託大阿哥照顧撫養」,明確對外講明了對代善的將來位置。然而這種安排顯然沒能達成統一。

支持代善的人說他「寬柔能得眾心」,必承汗位無疑,反對的人則說他不過「一介庸夫」。《滿文老檔》僅僅幾個月,努爾哈赤就發現代善不適合做汗位繼承人,原因是懷疑大福晉與代善有曖昧之心,第二件事懷疑代善之子有投靠明朝的嫌疑,而代善進行各種包庇,這兩件事讓努爾哈赤徹底對其放棄,不久便被廢除嗣位。

代善關鍵時刻能夠重新得到努爾哈赤的寬恕在於吸取了他大哥諸英對抗的教訓,迅速調整姿態,努力做出其父面前悔過姿態,得以成功繼續位居四大貝勒之首,輔佐努爾哈赤處理國政。能夠善於化解危機,未走其兄老路,可以說代善的第一次表現出的政治智慧,是第一次的大事不糊塗。

皇太極_圖

1626年,努爾哈赤兵敗寧遠不久病逝,按照努爾哈赤的規定,皇位繼承人由八大貝勒共同推選,當時有兩個最有力的競爭者,一個就是代善,他資格最老,實力最強,戰功最顯赫。另外一個就是皇太極,在政治上的成熟和軍事上的「冒險圖功」讓努爾哈赤生前便十分偏愛,當時便有「皇太極,父兄依賴如眸子」的讚譽。《清太祖武皇帝努爾哈奇實錄》

最重要的是,皇太極對繼位的心情更為迫切,朝鮮使臣回國後向國王彙報後金情況:「洪太主(皇太極)雖英勇超人,內多猜忌,恃其父之偏愛,潛懷弒兄之計。」對此情況,當時的明朝也記錄說:「奴酋死於瀋陽,四子與長子爭繼未定。」

此刻,代善表現出非同一般的格局與大氣,在歷經政治鬥爭後,作出明確選擇,自己退出競爭,讓位其弟皇太極。為了使諸貝勒接受他的提議,以「父欲立弘陀始」為理由,力推皇太極繼承汗位,並最終達成共識說:「這是我的夙心,你們說的話,天人共允,其誰不從?」然而皇太極雖然在形式上繼承了努爾哈赤的位置,在權力上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努爾哈赤在坐殿時,眾貝勒站在一邊,有事則出班跪奏。到了皇太極上朝的時候,三大貝勒「以兄行,命列坐左右,不令下坐」,對於皇太極的權力「實無異正黃旗一貝勒也」《清史稿》

皇太極的腰刀_圖

代善覺得大家和大汗「平起平坐」是不利於皇太極施政的,於是對貝勒們說:「我等既戴皇上為君,又與上並坐,恐滋國人之議」。在他的倡導下,最後決定了「自今以後,上南面中坐,以彰顯至尊位置,我與莽古爾泰坐上側,外國蒙古諸貝勒,坐於我等之下,如此方為允協。」代善在關鍵時刻不僅維護了皇太極的權威,穩定了政局,同時收穫了皇太極的特別感激,一次家宴上,皇太極竟然跪著給他獻酒。

有時在商談軍務時,由於意見不能統一,竟然互相對罵,毫無政權嚴肅可言。這種尷尬局面,最終靠著代善才得意化解。為了維護新汗的尊嚴,當努爾哈赤第五子莽古爾泰在皇太極面前拔刀相向時,代善嚴厲斥責他:「如此悖亂,殆不如死!」最後在代善和諸貝勒的定議下給以革去大貝勒名號,幫助皇太極穩定了權力。這是代善第二次的大事不糊塗。

順治皇帝_圖

1643年,皇太極突發急病去世,在順治繼位問題上,再次表現出顧全大局的智慧。當時普遍有兩種意見,一是擁立皇太極長子豪格為君,一是多爾袞圖謀自立。雙方勢力基本對等,在未能形成折中方案時,代善提出,擁立長子豪格「帝王長子,當承大統」,不料豪格自謙退讓,而多爾袞一方毫不退讓的情況下,代善不得已堅持兩黃旗大臣「立皇子」的原則。

在爭奪進入白熱化地步時,代善以退為進,提出「老不予知」為由退出會議,最終導致多爾袞不再尋求繼位,達成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以穩定為最大原則, 代善關鍵時刻表現出的大局觀,最終決定了歷史的走向。可以說這是代善第三次的大事不糊塗。

文:趙立波

參考文獻:《清史稿》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品讀 的精彩文章:

古代的百姓一日三餐都主要吃什麼,和現代一樣吃大米為主嗎
張居正改革過程中,為何始終不肯重用為官清廉民望也高的海瑞

TAG:歷史品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