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復興,先要擺脫思想被西方「殖民」
「
一個國家的硬實力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軟實力很難實現國家真正的崛起。
」
在日前舉辦的新書發布會上,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從剛剛結束的第二輪中美經貿談判說起,點出了當前中國復興進程中可能存在的種種問題。
他感慨道,單純的GDP成就不了中國的大國地位,中國目前還缺乏自己的知識體系,甚至有些人的思維和思想還處在「被西方殖民」的狀態下。
被殖民,對於近代中國而言,這是個太過沉重的辭彙。
鴉片戰爭的隆隆炮響,讓「天朝上國」瞬間墜入喪權辱國的深淵,也將中國的發展強行納入另一套話語體系。在西方列強的瓜分豆剖中,這個古老民族受盡譏諷屈辱,開始了漫漫「師夷長技」的現代化探索。連續挨打、屢遭重創的晦暗時代,技不如人、器不如人的落後局面,讓第一代睜眼看世界的國人生出了制不如人、中不如西的喟嘆。
而與此同時,西方則不遺餘力地用自己的槍炮和文化構建著「新世界」,試圖以「西方中心論」讓東方永久居於從屬地位。「現代化就是西方化」,曾幾何時,這一觀念成為看似顛撲不破的真經,深刻影響著中國追趕世界的歷史進程,時至今日仍存在於許多人的精神世界裡。
時代廣場。
然而人類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可以完全依靠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後面亦步亦趨實現強大和振興。
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這些模仿西方的奮鬥探索,雖然慷慨激烈,卻均以失敗告終。「屢敗屢戰」的中國人終於意識到,完全學西方,學不來民族獨立,學不來現代化,只有紮根本土走自己的路,才能實現真正的自強。
審視近代中國百年風雲,我們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泥潭、求獨立謀復興的進程,同時也是一個從實踐到思想全方位擺脫「殖民」束縛的過程。我們堅持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不斷推進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發展,為社會主義加上了「中國特色」的定語,闖出一條獨特的國家重生之路,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低潮開創了寶貴的「中國模式」。
從「睜眼看世界」中找到差距,於獨立自主中上下探索,這或許便是百年來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的重要啟示。
回望昨日,今天的中國正處於距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近的歷史節點上,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引擎,為不確定的世界持續注入正能量。
然而,軟實力的發展,在思想學術的獨立性特別是影響上,還未與我們的硬實力匹配。西方國家的有色眼鏡尚未摘掉,「挨罵」問題有待解決,「沒有硝煙的戰爭」擠壓著中國的輿論空間。而面對西方不斷拋出的各套理論、各種「陷阱」、各類「曲線」,國人往往會努力順其邏輯解釋研判自身,殊不知,一味使用人家的概念、人家的話語體系,完全「看著蘋果(西方)來論述橘子(中國)」,就已經掉入了陷阱之中。
這種思想上的不自信,在諸多領域都有表徵:有人相信「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盲目崇拜洋專家;有人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張口閉口貶中揚西;還有人只熱衷於充當照搬照抄西方概念和理論的學術「商人」……諸如此類的精神枷鎖如果不打破,勢將成為中國繼續發展的精神軟肋。
大國復興必然包含文明復興,而文明的核心,就是擁有能夠解釋自己和說明自己的知識體系。
解釋自己生活的世界是自己的責任,中國知識分子需要更多文化自覺。回溯歷史,中華民族既創造了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也歷經了成敗興衰、榮辱浮沉。放眼當下,從未有別的國家,以如此龐大的人口、如此之快的速度、如此獨特的路徑,實現著國家的現代化,進行著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
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擁有最鮮活、最豐富、最生動的實踐,理當成為構建自己知識體系的強大底氣和源頭活水。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更應該有自信立足本土、融入實踐,構建出自己獨立的知識體系。
國產大飛機C919。
未來國際舞台上的競爭,最終比拼的是思想、是價值。
回顧世界大國的崛起歷程,都曾遇到三大難題:認識自己、成為自己、表達自己。西方用幾百年的積累,才擁有了今天的軟實力。對中國來說,一定要清醒地認識自己——東方文明大國、社會主義大國、發展中國家;堅定地成為自己——將「四個自信」化作意識自覺與行動自覺;自信地表達自己——構建自己的話語體系,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觀念、闡明中國價值。
唯如此,這個東方大國,才能於喧囂世界發出響亮的聲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國。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發布或推送的所有內容,除註明來源外,版權均屬北京日報社所有。歡迎合作,拒絕剽竊。同道者可直接留言或後台聯繫。
本期編輯:晁星
新媒體製作人員:晁星
※建設南海島礁就別來參加環太軍演!中國主權豈容美國說三道四
※又收美國通牒,歐盟為何仰人鼻息?
TAG:長安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