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永豐,風景獨好

永豐,風景獨好

江西風景獨好

宋祖英

00:00/03:26

[記游]永豐,風景獨好(文/吳興明)

題記:「一有恩江橋,二有狀元樓,三有來龍坐河中,四有仙山起尖峰……」這是一首古老的民謠,讚美的是永豐境內著名的四大人文景觀:恩江橋、狀元樓、龍蟠洲、靈華山。

永豐,歷史悠久,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建縣,距今已經有960多年的歷史;永豐,人傑地靈,人文鼎盛,湧現出歐陽修等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先賢;永豐,物華天寶,資源十分豐富,素來享有「江右名邑」的美譽;永豐,「素稱名勝之區,山清而水洌,士美而文秀」,人文景觀絢麗多彩。2018年,永豐又被人們譽為歷史文化名城 。

恩江橋

這是一座全部使用麻條石砌成的石拱橋,它不僅造型美觀大方,古樸古雅,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恩江橋。

恩江古橋,江西石拱橋排名第二。橋長355.75米,北段橋面寬5.3米,南段寬4.5米,橋高9.5米,橋墩跨徑10至13米不等。奇特的是,恩江橋造型呈「人」字形,就象一隻展翅東飛的雄鷹,飛騰在恩江之上,既美麗壯觀,又銜接了永豐縣的南北交通。

很早以前,縣城地域的恩江之上,沒有橋樑,自元代至元年開始,便有了橋的記載。恩江橋經歷了浮橋、木板橋、石墩樑木橋、麻石拱橋四個階段的建橋歷史。在漫長的歷史上,恩江橋先後遭受到洪魔的侵襲,火災的燃燒和軍兵的破壞,但是,縣人為了連接南北交通,解除渡船往返載人載物之艱辛,建了又毀,毀了又建,毫不氣餒。

在建橋史上,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說的是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縣人在建築永久性的麻石拱橋橋墩之際,由於建橋資金缺口太大,眼看就要半途而廢。就在這關鍵的時候,有一位叫智元長老的外地高僧,雲遊到永豐,聽到修橋短缺資金,就要停工下馬的消息,毅然自斷一隻手臂,托臂化緣三月。縣人見一個外地和尚都有這樣的誠意解決建橋資金,深受感動,紛紛捐錢捐物捐工。在智元長老奉獻精神的感召下,終於湊足了建橋資金,麻石拱橋墩上,架起了一座木料橋樑。後來,縣人為感念智元法師的功德,在橋頭修建了一座「宏濟奄」,在庵里塑造了一尊智元長老的泥塑像,予以表彰。

若干年後,木料橋樑終歸難以抵擋風雨的侵蝕,橋面木料很快就在歲月中搖搖欲墜,給過往行人造成了極大的恐懼和不便。就在這時,本縣雙嶺巨富劉紹書見此情況,毅然決定獨籌資金,改木料橋為堅實的麻條石拱橋。史料記載,劉氏主持修橋八載,用盡家財,終於在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與對岸的濟川石橋相連,這才使恩江石拱橋全面完工,一橋飛架南北。

新中國成立以後,縣委、政府非常重視恩江古橋的保護工作,曾先後幾次籌措資金,對古老的麻石拱橋進行維修加固,並在橋的護欄上安裝了彩色燈飾,從而使這座古老的麻石拱橋換上了新姿,踏上了時代前進的步伐。

歷經了200多年滄桑的恩江古橋,現如今,人們為了有效地保護它,在恩江橋下游新建了永豐大橋和永豐三橋兩座橋,並禁止機動車輛在古橋上通行,還把古橋列為縣級文物加以保護。人們漫步在恩江古橋,追憶建橋歷史,深感創業艱辛的同時,也為先輩們的勤勞、智慧和高尚的情操而讚歎。

狀元樓

狀元樓位於永豐縣城恩江北岸的永叔公園東側,迄今有八百多年的建閣歷史。它不僅是永豐一座古老的樓閣,更是一座文化底蘊豐厚的豐碑。

北宋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歐陽修參加禮部科考而取得第一名,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董德元參加殿試而欽點為狀元,為紀念二位狀元公,縣人建築了此樓,取名為狀元樓。

明成化年間(公元1466—1487年),狀元樓年久失修,為此,縣人多方籌措資金,進行了一次規模較大的修繕。修繕一新的樓閣,為紀念縣人王昭明、張唯、曾鼎、陳律、羅奎五人高中會元;朱縉高中解元;曾棨、羅倫二人高中狀元,故將「狀元樓」 改名為「三元樓」。

清道光壬午年(公元1822年),縣人劉繹又中狀元,加上樓閣歷經三百多年風雨侵蝕,人們又將樓閣修繕一新,即把「三元樓」複名為「狀元樓」。從此,樓名一直沿用至今。

狀元樓磚木結構,為兩層建築。底層南北兩面各開一道券門,門楣上方分別書寫著「元啟在茲」、「賢關孔道」字樣,意在告訴人們,要追尋孔孟聖賢之道、博取功名,報效國家,須以狀元郎為榜樣。二樓四面均為花格窗扇,藻井通頂,井軒上曾滿嵌名人詩詞、題字。樓閣頂部,重檐歇山,飛檐翹角,檐底雕飾珍稀走獸,古樸典雅,蔚為壯觀。

解放以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縣人非常重視狀元樓的保護和維修加固工作,先後多次籌集資金維修加固,從而使這座古老的樓閣煥然一新,重放光彩。1983年10月,該樓被縣人民政府列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

八百多年過去了,雖然世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唯有狀元樓風貌依舊,文風猶存。繼歐陽修、董德元之後,在「元啟在茲」、「賢關孔道」劵門下,走出了明代狀元曾棨、羅倫,兵部尚書聶豹,外交家郭汝霖,著名學者梁汝元以及晚清狀元劉繹,他們那濃濃的愛國熱情,悠悠流淌在故鄉的情感之河。

龍蟠洲

恩江古橋下游500米開外,有一江中洲,名曰龍蟠洲。洲長數百米,寬數十米,猶如一葉輕舟,緊緊地綺著縣城,航行在恩江之上。龍蟠洲,既是恩江河畔一道美麗的風景,更是縣城一張靚麗的名片。

追本溯源,一路坎坷。最早的龍蟠洲是一座荒洲,洲上只長樹木雜草。明嘉靖壬子年(公元1552年),永豐知縣孫睿牽頭,建閣於龍蟠洲,取名為群英閣。閣楣之上,標示著永豐自明代以來六十位進士的姓名、籍貫,目的是追懷先賢,激勵後人。

清康熙丙甲年(1716年),恩江洪水泛濫,波浪滔天,洪魔衝上龍蟠洲,把洲上所有建築全部摧毀。

縣人豪不氣餒,時隔一年,又在洲上大興土木,重建樓閣文昌閣。憑閣縱眺,高望遠懷,浮想聯翩。

時至民國二十二年(1934年),國民黨軍為抵禦紅軍進攻,在縣城的四周構築城牆,缺乏建築材料,不顧縣人一致反對,將洲上建築全部拆毀,文昌閣也慘遭滅頂之災。縣人望著荒蕪的龍蟠洲痛心疾首,次年,唯恐再次遭到破壞,竟然在洲上建築廟宇,取名磨盤庵。

可惜的是,一場「文革」浩劫,磨盤庵被當作「四舊」被毀,廟宇推到,樹木伐盡,人們痛心疾首。

直到1994年,民間集資數十萬元,在洲上重新建築一座佛教廟宇,名曰龍蟠寺,寺廟飛檐翹角,金碧輝煌,香火十分旺盛。

龍蟠洲變了,變成了世外桃源。現在的龍蟠洲,樹木參天,翠竹密布,四季常青;寺廟晨鐘暮鼓,香煙繚繞,香客不斷。人們在洲上或是燒香進佛,虔誠祈福,或是休閑散步,陶冶情操。

龍蟠洲不僅美在綠洲碧水,更美在美麗的傳說。相傳,地老天荒的時候,居於東海龍宮的幾個龍孫,一路戲耍來到恩江,被兩岸美麗的景色迷住了,它們互相追逐打鬧,玩得好不開心。不料,有一尾小龍孫不小心碰落了三片龍鱗落於江中,正亦尋找,突然電閃雷鳴,風大雨急。原來,是老龍王擔心龍孫們來到凡間鬧出事端,催促它們早早回歸東海水族。當老龍王聽說有一小龍掉了龍片後,抬頭環顧了一遍四周,便對小龍說,不用找了,這裡是塊福地,就讓它在這裡造福百姓吧!

相傳,小龍孫的三片龍鱗,一片落在現在的麻洲,成了人們栽種果樹的好場所;一片落在現在的恩江橋轉彎處的江心,成了一座小洲,當年人們在修橋的時候,便成了橋墩的落腳點;另一片就是現在的龍蟠洲,它駕著一江碧水,經歷滄桑,巋然不動,成為了永豐縣城一道靚麗的風景。難怪古老的歌謠里說,「三有來龍座江中」,那來龍不正是龍蟠洲?現在想來,龍的到來,不僅給恩江帶來了綠洲,還給恩江兩岸帶來了生機與活力!

靈華山

「四有仙山起尖峰」,說的就是位於永豐東部中村鄉境內的靈華山了。

靈華山海拔1462米,範圍25公里,地跨永豐、寧都、樂安三縣部分地域,為永豐境內最高的一座山。山上,杉樹、松樹、柏樹、楓樹、何樹、毛竹等木竹遮天蔽日;山澗,泉水叮咚,瀑布高掛,潺潺流水,奔流不息;山坡上,杜鵑、山菊、山茶花洋洋洒洒遍開山澗;山林中楊梅、山楂、藍莓子、獼猴桃等野果四季不斷;山頂,萬畝高山草甸,一季一個顏色,經風一吹,一浪高過一浪;站在高高的靈華山主峰觀賞日出,太陽就像一個火球,從群山之巔冉冉騰升……

靈華山,它不僅美在山水風光、自然景觀,更美在神秘、離奇。靈華山山名的來歷,就把人墮入神秘的雲里霧裡。

相傳,靈華山歷來就是一座仙山,各路神仙路過此山都會在山上歇腳或遊玩。眾仙往來多了,久而久之被山下黎民百姓發現,於是,但凡有個小災小難的,百姓都會帶著香燭、果品上山朝拜、祈禱。對於百姓的祈求,大山似乎有求必應。人們見如此靈驗,就乾脆把它喚作了靈華山。

靈華山有一座佛教廟宇,傳說是四川瀘州得道高僧雲海大師所建。相傳,雲海大師夢遊之境前去西天朝拜佛祖如來,詢問自己修行之事。佛祖告訴他,江西廬陵東南端,有一地域叫凌雲山,是一座景色如畫的仙山,過往仙家都會在此山暢遊一番。美中不足的是,山上沒有廟宇,你可前去該山修行,由於沒有廟宇,必須一路化緣籌備建廟宇銀兩,一來方便各路神仙歇腳,二來可以方便山下百姓朝拜。雲海大師夢醒後不敢怠慢,謹遵菩薩旨意,一路化緣,將得來的錢財在凌雲山主峰下建造了一座佛教廟宇,取名為凌雲寺,也就是今天山上香火旺盛的凌雲古剎。

如果說靈華山淵源和建廟宇的故事神奇,漢高祖劉邦先人在此山得道的故事則更加離奇。相傳,漢高祖劉邦的祖父榮公家財萬貫,富甲一方,為接濟天下窮苦人,散盡了家裡的所有錢財,故而感動了上蒼,施展法力,將榮公和孫子劉邦祖孫二人置於靈華山的溶洞之中學道習法,榮公得道成仙后,將神仙賜予他的三尺清峰寶劍交給孫子劉邦打江山,解救黎民百姓之苦楚,並一再囑咐孫子,出得山洞以後,不管遇到什麼妖魔鬼怪,必須一路向前衝殺,決不能姑息或繞行。榮公交代完畢,化為一陣清風,飄然而去。劉邦出得洞來,但見一隻巨蟒張開血盆大口,吐著信子攔住了去路。劉邦一時慌了神,忘了祖父的囑咐,急忙繞了十八步,躲過巨蟒的攻擊。後來人們說,這十八步正應了王蟒篡位十八年。又傳,漢帝劉邦的祖父榮公得道升天以後,凡身就安葬在靈華山的曾元山,「漢高祖先人墓地」前後各有十二個山坡,恰好是前漢十二朝,後漢十二朝,一個山坡一朝天子帝王。墓地旁邊,還有一處「打鼓場」,一處「銅鑼坪」,相傳是當年漢高祖劉邦操練軍士的指揮地所在。就是現在,人們在這兩個地方跳躍一番,還能聽到「咚咚」的鼓聲和「咣咣」的鑼聲。由此可見,靈華山不僅景色迷人,還是一塊孕育帝王將相的風水寶地呢!

永豐,這塊充滿生機的熱土,永豐,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她所負載的人文魅力還遠遠不止這些。比如,佐龍的尹家坪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居住的遺址和潭頭的山口窯遺址;比如,沙溪的西陽宮,《瀧岡阡表》碑;比如,陶唐的大仙岩溶洞和旁邊的千年古村金溪;比如,明清兩朝高高聳立在永豐大地上的古塔、古橋;比如,龍岡、君埠老一輩革命家活動的舊居、革命舊址、戰場古迹……

諸多的人文景觀不僅是永豐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更是永豐勞動人民創造歷史文明留下來的寶貴印記。在銘記歷史,深感自豪的同時,保護和珍惜這些人文景觀,卻是任重道遠!

作者簡介:吳興明,筆名老農,吉安市永豐縣藤田鎮田心村人。業餘愛好,喜歡「爬格子」。有百餘篇文學作品散見於《當代江西》《鄉鎮論壇》《文史博覽》《井岡山報》《登攀》《井岡文藝》等報刊雜誌。

作者近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井岡藝苑 的精彩文章:

我的木工學徒生活
【薦讀】婚嫁瑣憶

TAG:井岡藝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