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百年前另一位北大校長的道歉信,同樣也是因為一個字

一百年前另一位北大校長的道歉信,同樣也是因為一個字

提起北大,人們至今仍會想起老校長蔡元培先生。蔡元培先生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也是民國第一任教育總長,為推動近代中國教育所作出的貢獻不可磨滅,奠定了近代中國教育的基礎。

一百多年前,蔡元培先生同樣也曾經為了一個錯字而道歉。

從一篇文章發現一位人才

1912年是民國元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2月12日,清朝最後一任皇帝——宣統皇帝溥儀發布退位詔書。至此,2132年的帝制歷史告終結。

同年3月,蔡元培就任中華民國教育總長,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部長。因為國家剛從專制政體,轉向共和政體,作為民國教育事業的執掌者,蔡元培急需人才充實民國的教育力量。

此時,一位正在京師大學堂教書的教師胡玉縉寫了《孔學商榷》一文。蔡元培讀了很感興趣,他通過這篇文章看到了胡玉縉的才華,決定邀請其到教育部任職。

胡玉縉(1859~1940),近現代文學家、學者,字綏之。民國後曾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著有《甲辰東遊日記》六卷、《說文舊音補註》《許庼學林》《許庼經籍題跋》等。

一個字引出一封「抗議信」

蔡元培指示下屬官員起草一封信,內容是請胡玉縉來教育部任典禮官。

教育部胡玉縉的信全文為:

「奉總長諭:『派胡玉縉、王丕謨接收典禮院事務,此諭。』承政廳謹傳,等因。」

胡玉縉當時在學術界還是無名小卒,有蔡元培這樣的大人物舉薦他,本應感激不盡。可出乎意料的是,胡玉縉接到邀請信後,竟然給蔡元培寫了一封抗議信。

以下是胡玉縉寫給蔡元培先生的抗議信全文:

昨晚接大部來函,內開:「奉總長諭:『派胡玉縉、王丕謨接收典禮院事務,此諭。』承政廳謹傳,等因。」展閱之下,無任惶悚。

竊念國民下級官當服從上機官,此不易之理。惟「諭」字似承亡清陋習,現雖一切程式尚未規定,而專制性質之字樣,必屏而弗用。民國前途,方有冀幸。況玉縉為前學部人,與今教育部初無繼續之關係,未知從何諭起!

在玉縉略具知識,甚願為民國服務。如相契以道德,固所樂從;若以為猶是希望先生之諭而不可得者,則民國之大,此輩車載斗量,亦何必以玉縉濫廁期間。先生富於共和思想,玉縉亦珍重民國前途,用敢直陳,惟恕其狂愚,幸甚!肅此布肊。敬頌

台安

胡玉縉敬啟 五月卅一號

從這封「抗議信」中可以看出,胡玉縉對蔡元培下屬官員寫給他的請任信中的一個字頗感不滿,這個字就是其中的「諭」字。

胡玉縉不滿的原因有兩點:

第一,「諭」字是「亡清陋習」,是專制王朝用的辭彙;當時已是都民國,雖然文化生活中的許多程式尚未規定,但此類帶有專制性色彩的字樣若再次出現,有背時之嫌,出於這方面的考慮,應該摒棄不用。

第二,「諭」字是上級對下級發號施令的文體,胡玉縉認為,自己雖是前清的官員,但跟民國的教育部沒有隸屬關係,教育總長蔡元培就不能對起發號施令,因而「未知從何諭起」。

從這封抗議信中,我們可以看出,作為前清知識分子的胡玉縉,在經歷了歷史的變遷、時代的更迭後,依然保持著知識分子固有的操守——嚴謹治學的精神。即使是面對一封私人信件,胡玉縉依然用教書人特有的犀利眼光來看待它,不放過任何差錯。

也許正是因為一直保持著這種嚴謹認真、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胡玉縉才得以在學問的領域中取得很高的成就,這也就是他為什麼會因為一篇文章而被蔡元培「發掘」出來的原因。

另一方面,這封抗議信也體現出胡玉縉面對權貴不卑不亢的人格。教育總長命人寫信給他請他出山,如果換了有些人,可能欣喜若狂,答應奉承還來不及,哪裡還會靜下心來發現信中的問題?

又或者,即使發現了問題,出於對上級權威的「維護」與「討好」,又怎麼會刻不容緩地指出其用詞不當的地方?這種不輕信盲從、敢於挑戰權威的精神,亦是每一個知識分子都應具備精神品質。

蔡元培,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民國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進步人士,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民國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個法令——《大學令》。

一位大師的道歉信

收到胡玉縉的「抗議信」,蔡元培在百忙之中回復了一封道歉信。

以下是蔡元培寫給胡玉縉的道歉信全文:

復胡玉縉函

(一九一二年六月初)

綏之先生大鑒:

於報端得讀大著《孔學商榷》篇,無任欽佩。深願得一朝夕奉教之機緣。

適有接受典禮院一事,似與先生所精研之孔學不無關係,故以奉煩。無論專制共和,一涉官吏,便不能免俗,曰諭,曰派,皆弟所蹙然不安者。以冗故未遑議,致承政廳遂襲用之。

奉惠書後,即傳示廳員,彼等有所答辯,附奉一覽。字句小疵,想通人必不芥蒂。民國初立,教育界除舊布新之事,所欲請教者甚多,尚祈惠然肯來,相與儘力於未來之事業,敬為全國同胞故以請。並維

起居安善為祝

蔡元培敬啟

蔡元培的道歉信篇幅不長,卻誠懇有禮,字裡行間皆透露出對待批評意見嚴禁謙恭的態度。

信的寫法也很規範:大意是先解釋了一下邀請的緣由,之前讀了先生《孔學商榷》文章,很是欽佩。正好現在典禮院需要用人,所以邀請先生來(這是因為此前的「諭」中,並未交代邀請緣由,這裡算是補上了)。

然後,解釋了一下,說因為公務繁忙沒有細看,導致承政廳沿用了前清的「諭」。「字句小疵,想通人必不芥蒂」,即「字句上的小毛病,希望您大人有大量」之意。

最後,回歸正題,再次邀請胡玉縉,「民國初立,教育界除舊布新之事,所欲請教者甚多,尚祈惠然肯來,相與儘力於未來之事業,敬為全國同胞固以請」。

通過這封道歉信,我們不難看出一代大師蔡元培先生的開闊的胸襟與氣度,他並沒有因為別人指出了其下屬的錯誤而耿耿於懷,而是在第一時間反思自身,並毫無保留地承認了自己因為沒來得及細看而導致的用詞不當。客觀審視自己的錯誤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格局。

嚴格來說,關於「諭」字的錯誤是蔡先生的下屬犯下的,與他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他為下屬的錯誤承擔責任的行為,是其不計個人得失、對待工作盡職盡責的完美體現。

蔡元培先生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教育名家,開北大「自由」與「學術」之風,有賴於其認真開放的治學態度與愛才精神。他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為了一個字親自給被人回信、道歉,既體現了其對學問的一絲不苟,也體現出其對人才的愛惜與尊重。

其延攬人才的急切心情躍然紙上,看到這樣的回信,誰不會動容?

這封道歉信絲毫沒有影響蔡元培先生的聲望與威信,反而使他在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後來,胡玉縉欣然答應到教育部任職,負責籌備國立歷史博物館,擔任籌備處主任;再後來,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胡玉縉亦赴北京大學任教。

一個錯字帶來的啟示

「諭」字事件也讓我們認識到書面語中用詞規範的重要性。

凡是政府公文,無論中外古今,都有一套文體規範。這既是公文權威性的體現,也是信息高效傳遞的需要。

當前中國政府公文,按照信息傳遞方向,可以大致分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這個道理,就跟我們在家跟長輩、晚輩、平輩說話需要有不同的語氣語調類似。

跟長輩說話(上行文),需要客氣點,常用的文體有請示、報告,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請示需要上級回復,報告則不需要。

舉個例子,如果孩子期末考試第一名,心裡高興,趕緊告訴給爸媽,讓他們知道這個好消息,這就屬於報告,他們並不需要回復啥;但如果想買一身衣服,編了一通理由,然後請示爸媽,我買還不是買了;買的話,給多少錢……這就屬於請示,爸媽需要有個回復。

跟晚輩說話(下行文),不用那麼客氣;但是,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語氣下,還是有差別的。

「命令」往往宣布重大強制性行政措施,規格最高;

「決定」是針對重要事項或者行動的安排,往往是方針政策性的,比如《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

「通知」是最常用的文體,上級有要求了,那就直接轉發通知,當個「二傳手」,不參雜任何自己的意見;

「意見」以指導為主,不是強制性地具體地布置安排工作,而是參考性地提出工作的目標任務、原則和措施方法。

跟平輩說話(平行文),主要是函。比如財政部有事兒找某省政府,只能發個函,因為都是省部級單位。

就「諭」字事件,蔡元培給胡玉縉的複信選擇的文體是函,十分得體,體現出其平易近人、不擺架子的特點。比如,你單位要邀請某大學教授進行講座,自然是發個邀請函好點,而不是發個通知。

後語:部分網友還沒有養成閱讀後點贊轉發的習慣,希望大家在閱讀後順便點贊轉發,以示鼓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評論古今 的精彩文章:

孫權八位后妃都是誰?選妃思路與曹操劉備有何區別
《水滸傳》的「水滸」原來是這個意思!豁然開朗!

TAG:評論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