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全球化與城市化視角,看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和發展空間

從全球化與城市化視角,看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和發展空間

全球化與國際分工

一般意義上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主要是「經濟全球化」,它最早是由經濟學家萊維在1985年提出來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的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依賴性增強」。全球化的主要含義是使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以空前的速度和效率流動,它出現的主要原因是貿易的興起、技術的興起,它帶來的結果是國際分工。

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貿易的發生主要是基於比較優勢,比較優勢的附產品就是國際分工,也就是存在經濟交流的幾個國家分別處於經濟鏈條的不同環節。國際分工必然帶來另外一個結果,每個國家都期望在國際分工處於有利地位,爭奪價值鏈的頂端,這是貿易爭端的主要原因,也是國際競爭的主要內容。

全球化是港口和灣區興起的主要原因。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很多國外資本,我們通過擴大開放承接了這些投資,並帶動了產業的發展。同時為了更多的滿足和參與全球競爭,很多國家都設立了免稅區,開發區等,都是適應全球化的一些改革開放舉措。

粵港澳大灣區既是40年改革開放的必然產物,也是中國參與全球化的見證與歷程。所以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必然要強調外向型經濟特徵,要緊密參與全球化過程,也是未來中國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主要內容。

全球化的競爭與合作,競合內容是什麼?還是對資源的的競爭與合作,包括各類形式的自然資源以及人力資源。如何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一個價值高地,打造成一個資源窪地,使它可以對周邊乃至全球資源產生很強的吸附能力,同時又能夠高效地將資源變成價值更高的產品和服務供給全球,這應該是粵港澳大灣區定位中需要考慮的基本方向之一。

GIF

城鎮化與城市群

城鎮化(urbanization)是指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社會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粵港澳大灣區的「9+2」中的內地九個城市,他們是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惠州,江門,肇慶等九個城市。

2017年統計,珠江三角洲九個城市,常駐人口6100萬,流動人口規模達到3000萬,城鎮化水平超過85%,是我國城鎮化水平最高的區域。

1898年,英國城市學家霍華德第一次提出城鎮集群(town cluster)的概念。城市群是在特定區域範圍內,以一個超大或者特大城市為核心,由至少三個以上的都市圈或大城市為基本構成單元,依託發展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網路,所形成的空間組織緊湊、經濟聯繫緊密並最終實現同城化和高度一體化的城市群。

所以城市群不過是城市化到了高級階段的一個產物,一個區域內城市化水平比較高的反映,它最終要形成一體化或者同城化的效果。

全球化的競爭與合作,宏觀層面的是一個國與國之間,中觀層面則是城市之間的資源吸附能力和價值創造能力的競爭,城市群不過是城市之間組合,以「打群架」的方式參與國際競爭。

基於此,粵港澳大灣區的競爭定位應該是世界上著名的城市群,競合對象也應該是著眼世界一流的城市群,發展空間或者模版也應該是四大灣區以及北歐的城市群。這樣的定位才是真正的全球化的結果和要求,就像假設粵港澳要對標紐約灣區,好萊塢對標寶萊塢和橫店一樣。

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分析

1

作為全球最重要的港口群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在航運與物流方面應該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優勢。如何確保這樣的優勢並將這些單一優勢轉化成集合優勢將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定位內容之一。航運和物流帶來的將是資金和信息流行業的勃興,這些都是大灣區規劃中應有的產業內容。

2

從地理位置上看,粵港澳大灣區也是經濟中心轉移和產業轉移的結果。從國內地理位置上看,粵港澳大灣區一直都是中國經濟核心之一和最重要的引擎,是我們承接國外產業轉移和貿易興起最重要的區域。隨著鐵路交通的興起,它對內地輻射能力將得到進一步加強。

對外,粵港澳大灣區扼守南海通道,處於東亞,南亞,東南亞的核心位置。經濟中心的轉移在某種意義上與人口的分布是有一定關係的,這裡聚集了世界上密度最高的人口,也是連接世界上傳統市場與新興市場的樞紐之處。隨著世界經濟中心的轉移,這裡必然是經濟最核心地帶。

3

粵港澳大灣區的11個城市之間的產業結合度十分高,完全可以形成一定優勢的定位。同質化產業可以聚集在一起,增大城市吸附能力,比如香港的金融業和深圳的金融業,一個是亞太區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一個是國內最重要的金融中心。

如果二者能夠很好的結合,將會變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最具活力的金融地區。如何結合,就要考驗管理者的格局和心胸了。比如電子產業,香港有著非常優良的電子貿易的傳統,深圳有著非常完善的電子製造的產業鏈,這本身就是天然的協同效應。如何在產業規劃和地理區域上做文章,形成良好的合力,這直接決定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競爭力,乃至一國產業的競爭力。

作者介紹

龍騰霄:政策分析與公共管理碩士,政策研究專家,廣州市七色石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董事,專家庫成員。曾擔任大型上市企業高管多年,在多個智庫擔任專家組成員,專註於政策分析和區域經濟研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經范 的精彩文章:

從灣區的發展邏輯去看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與發展方向

TAG:財經范 |